姚貝貝
(上海市閔行區(qū)中心醫(yī)院,上海 201100)
癌癥治療過程比較長,同時治療過程比較痛苦,因此對病患的精神狀況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可能出現(xiàn)抑郁、焦慮和疲乏等心理問題[1]。精神健康也是我們評價患者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因此針對患者精神層面的問題進行干預非常有必要。近些年,隨著心理領域在輔助治療方面的應用,正念療法和心理健康干預等心理干預手段能顯著改善患者的情緒方面,逐漸被臨床接受為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本文主要闡述了正念療法的起源、概念和內(nèi)容及在肺癌治療中產(chǎn)生的積極效果,希望對國內(nèi)醫(yī)護人員采用此方法進行肺癌輔助治療提供理論參考價值。
“正念”或稱 “觀禪”、“內(nèi)觀禪”以及“心智覺知”,最初屬于宗教詞匯,是描述佛教中的禪修行為等。隨后“正念”的概念得到一定發(fā)展,不僅限于宗教用途。1921 年,歐美學者將“正念”譯為mindfulness,釋義為通過冥想將內(nèi)心想法更加集中專注,不會輕易臆斷當下感受。因此,“正念”的概念則可以理解為對于當下進行關注的精神狀態(tài)。正念定義為“是一種覺知力,這種覺知力產(chǎn)生于有目的、不加評判的將注意力集中于當下的過程[2],即個體只需要專注于當下的所有感想和體驗,以一種旁觀者的身份觀察想法而不對想法做出行動的方法,是對當前的感受持有更溫和及可接納的態(tài)度。
正念療法是一種基于“正念”概念的一種治療理念,在西方國家歐美國家大受歡迎,在教育學、心理學、醫(yī)療、運動醫(yī)學、企業(yè)管理以及養(yǎng)生等領域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正念療法進行時,成員間通常以團隊或小組形式進行練習,并輔助音頻指導語等。正念療法內(nèi)容多樣,主要包括團體練習、日常居家練習、討論以及正式或非正式練習等。正念減壓療法的標準課程如下:①訓練時間:需要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訓練,每周訓練時長須達到2.5~3.5 h。在訓練進行到一個半月時,設定“正念日”并在此日強化訓練7.5h;②按照訓練技術的儀式感可將其分為正式和非正式兩類。所謂正式法,主要指專注訓練,需要在固定時間段內(nèi)花費較長時間完成訓練,包括默坐冥想、身體掃描、正念瑜伽、正念徒步等。而非正式法,則主要指日?;顒?,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感知,包括呼吸感知、飲食感知、愉悅事件及非愉悅事件感知、行走感知和人際交往感知等。每日1h訓練通常安排0.75h正式訓練和0.25h的非正式訓練;③訓練形式:通常由15至40位參加者以團體訓練形式完成。在現(xiàn)實訓練中,授課老師會“因人而異”,根據(jù)不同的具體情況,對為期兩個月的訓練計劃進行調(diào)整,還可以利用錄制相關課程的音視頻,方便其在家練習,提供記錄本方便患者記錄一些積極感受和感覺到愛和關懷的時刻,去尋找更多來著內(nèi)心深處的力量。
很多臨床證據(jù)均表明,肺癌患者在得知確診結果后,通常會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消極情緒,而這種消極情緒則會進一步危害患者的身體狀態(tài),造成免疫力低下,使病情惡化,不利于患者的恢復和信心建立。有研究表明,正念水平越高,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等負面情緒越低。因此,正念水平對于患者負面情緒具有一定的預示作用。同時,通過正念訓練提高患者的正念水平也能一定程度影響患者的負面情緒。周方方等[3]抽取樣本數(shù)量為150的肺癌放療患者,進項正念療法作用的相關研究。150名肺癌患者隨機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實驗組患者開展一系列的正念訓練,而對照組患者則主要接受常規(guī)的心理干預。結果表明,經(jīng)正念訓練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焦慮情緒得到明顯改善的結論(P<0.05)。有以上可說明,在干預行為上采用正念訓練,對肺癌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的改善都有明顯的改善。正念療法之所以能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可能是因為正念訓練更強調(diào)對于當下的關注,而對當下則進行有意識地、無條件的接納。由于正念訓練干預對于肺癌患者的治療過程具有積極作用,應根據(jù)癌癥治療不同階段的特點,更多使用正念療法來緩解患者的壓力,提供有效的干預對整個治療進行助攻。
自我感受負擔( self - perceived burden, SPB)是指患者因疾病產(chǎn)生的照料需求對親屬等照顧者身心或經(jīng)濟方面帶來的壓力而產(chǎn)生的一種虧欠感和自責情緒。研究顯示,98.20%患者存在自我感受負擔,67.00%化療期肺癌患者SPB為中重度負擔[4]。趙雅玲等[5]通過正念訓練干預,并結合親情護理對肺癌病患進行護理和照顧,結果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一個半月干預后,患者會減輕造成負擔的不良感覺,得到這樣兩者結合的方式可以幫助病患減輕自我負擔的的內(nèi)疚感,更加從容的處理自己的不良情緒,從精神層面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癌因性疲乏目前在醫(yī)學界定義尚不明確,但是可以知道的是與一般疲乏不同,主要表現(xiàn)是主觀感受精疲力盡,且并不能通過良好的休息紓解?;颊咄ㄟ^接受正念療法的訓練,積極的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緒,去調(diào)整自己極度疲乏的狀態(tài)。同樣可以與病情相似的病友交流,在精神層面上得到放松,對病情的恢復也是有很大幫助。這樣的方式幾乎不需要儀器成本,同時對患者也沒有另外的治療痛苦,但是對患者病情的換屆十分有益,可以多進行推廣。 這種癌因性疲乏在肺癌患者中極為常見,發(fā)證率約為78.79%,這種深度的疲乏對患者的身心都有巨大影響。馮妲等[6]探討了正念療法患者與癌因性疲乏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正念療法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疲乏程度。
現(xiàn)有文獻研究表明,國內(nèi)外肺癌患者對健康相關行為的了解普遍不足,對于疾病相關信息和資源了解匱乏。健康教育能調(diào)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重視健康化的生活方式,進而改善生存質量。因此,健康教育幾乎貫穿于患者治療前至康復期的全過程。國外有學者[7]以家庭為單位,通過正念訓練療法( 日均1 次,每次45 min)干預肺癌晚期患者,結果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一個半月的干預,干預組患者的呼吸、心臟和關節(jié)炎等癥狀較之對照組明顯改善,而物理功能、社會功能、精神活力、身體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等生存質量方面指標也明顯提升。
正念療法及其作用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目前這一議題已被用于心理疾病的治療和緩解。其特征是安全,有效,同時對肺癌患者的不良情緒的緩解以及降低其癌因性疲乏都有比較明顯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病患提升了精神層面的健康,恢復期生存質量。當然,正法在肺癌患者中的應用仍存有一定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