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廿二史劄記》中的東漢史研究

      2020-12-14 11:58:07
      關鍵詞:趙翼后漢書研究

      張 楠

      (南開大學 歷史學院,天津 300350)

      東漢承新莽之亂而再造統(tǒng)一,在將近兩百年的時間內進一步推動中華文明前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實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時代之一。但是,從學界的研究成果看,與同屬秦漢史范疇的秦代和西漢研究相比,東漢史研究較為薄弱的現象已經成為一個顯而易見的學術缺陷。欲改變這樣的情況,必須要加強東漢史研究。加強東漢史研究,一方面要深化對該時段相關材料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要重視整理、吸收后世歷代學者的相關學術成果。東漢史本身的研究與東漢史學術史的研究對于整個東漢史研究而言,猶如車之兩輪,不可偏廢。

      清代是東漢史研究的重要時期,它既是東漢歷史文獻整理階段的末期,也是東漢歷史問題研究階段的初期[1]。這段時期出現了一些有關東漢史的研究成果,趙翼的《廿二史劄記》便是其中突出而獨特者。關于《廿二史劄記》,除去專門的??薄⒖加喭?,學界對其的利用大多是引用個別條目進行分析或是對該書進行總體評價,很少有將其中對某一斷代的論述作為對象來進行深入研究的成果[2]。就東漢史部分而言,可參見的有趙建玲著《從〈廿二史札記〉看趙翼的歷史觀》(《浙江師大學報》2000 年第1 期);高平著《〈廿二史札記〉經世致用的特色》(《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0 年第4 期);鄭志峰著《趙翼論皇帝與皇權——以〈廿二史札記〉為側重》(《北方論叢》2008 年第5 期);張齊政著《“東漢功臣多近儒”辨析》(《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 年第2 期)和張立鵬著《〈廿二史札記〉“后漢書間有疏漏處”條辯證》(《黑龍江史志》2015 年第11 期),等等。其實,作為清代史學名著,《廿二史劄記》在東漢史研究中有諸多創(chuàng)見。這些創(chuàng)見雖然分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注,但是趙翼在東漢史研究中的問題意識、考察思路、整體認知和謬誤不足等問題還未得到充分揭示。因此本文以此為題,試圖在揭示這些問題的同時,為東漢史學術史的研究貢獻一些力量,以期豐富我們對整個東漢史研究的認識。

      一 《廿二史劄記》中東漢史研究的概況

      若對一項事物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首先必須要了解該事物的基本情況,這是任何科學研究的必經之路。只有充分了解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以此為基礎作出的判斷和結論才可能是有說服力的。因此,在具體探究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對東漢史的研究之前,我們必須對《廿二史劄記》中的東漢史部分作一次整體性的了解。

      從內容編排的角度看,與《容齋隨筆》等早期札記類作品以作者讀書順序為編排方式不同,《廿二史劄記》中的研究是以中國傳統(tǒng)正史的時間順序進行編排的。這點與同時期的《廿二史考異》和《十七史商榷》相同。正因為如此,《廿二史劄記》中的東漢史研究以《后漢書》為中心,兼及《史記》《漢書》和《三國志》,按時間順序分布于卷一至卷六之中。在這六卷之中,按內容的不同情況又可分為三個部分:卷一至卷三為《史記》《漢書》條目,其中部分條目涉及東漢史研究,內容多為兩漢問題的對比分析;卷四和卷五為《后漢書》條目,這兩卷的相關內容最多,是《廿二史劄記》中東漢史研究的核心部分;卷六為《三國志》條目,此處關于東漢史的內容有限,有少量涉及《三國志》與《后漢書》內容對比的研究。以上內容是該書中東漢史研究最為集中的部分,也是本文討論的基礎。除此之外,在后代的二十種正史中也有零星與東漢史有關的內容,如卷十二中的《齊梁臺使之害》、卷二十中的《唐代宦官之禍》和卷三十中的《元時選秀女之制》,等等。以其三者為例,它們分別論述的是南北朝、唐代和元代的問題,都引用了東漢的相關事例。但是仔細分析可以發(fā)現,這些內容雖然涉及東漢史,但只不過是將少量的東漢史內容作為引子或者證據來論述其所要展示的問題。從根本而言,論述的核心還是各自斷代的問題,與東漢史研究并無太多聯系。因此,如果將這些內容都算入東漢史研究,反而顯得牽強,有夸大其詞、虛張聲勢之嫌。所以,本文主要的考察對象還是卷一到卷六中的東漢史內容。

      從數量上考察,《廿二史劄記》卷一至卷六中的東漢史研究約有42 條。這42 條所占的比例在不同的觀察維度下有著不同的結果。從全書的維度觀察,由于《廿二史劄記》涉獵了整個“二十四史”且篇幅較長,全書多達三十六卷578 條,因此東漢史研究的42 條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十分突出。但是,如果以秦漢史研究的維度觀察,書中與東漢史研究相關的部分在整個秦漢史部分中占的比例并不算低。全書的秦漢史部分總計約有86 條,而與東漢史研究相關者占到了其中的49%。如前文所言的三部分劃分,在這42 條中,有15 條來自《史記》《漢書》部分,25 條來自《后漢書》部分,2 條來自《三國志》部分。其中來自《后漢書》部分的25 條基本是專門研究東漢史的內容,占到整個秦漢史部分86 條的29%。但從字數上看,這25 條約有22000 字,而整個秦漢史部分的86 條約有63000字,則前者約占到后者的35%。簡而言之,即便只算《后漢書》部分的內容,《廿二史劄記》中的東漢史研究也大約占整個秦漢史研究的近四成??梢?,從全書角度來看,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關注的是整個“二十四史”,東漢史只是作為一段普通的歷史而并沒有得到“特殊關照”。但是,東漢史研究在《廿二史劄記》中的秦漢史研究中還是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分析上述數據,根本原因在于希望我們盡可能地以不吹捧、不貶低的客觀態(tài)度來看待趙翼在該書中對東漢史的研究。

      從問題形式上看,《廿二史劄記》中的東漢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了專題性。中國古代的筆記、札記類作品,因為特殊的寫作性質,大多會呈現出駁雜無序的狀態(tài)??傮w而言,《廿二史劄記》也基本屬于這個狀態(tài)。但是,如果具體到某一時段或某些問題,通過歸納分析,可以看到趙翼在該書的研究中有一定的專題意識,東漢史部分即是如此。我們現將上述42 條相關材料以研究主旨為依據加以分類歸納,可以得到以下結果。

      《后漢書》編撰類研究:《各史例目異同》(3)、《〈后漢書〉編次訂正》(60)、《〈后漢書〉間有疏漏處》(61)、《〈后漢書〉〈三國志〉書法不同處》(85)、《荀彧傳》(91),計5 條。

      詔書問題研究:《漢重日食》(26)、《漢詔多懼詞》(27)、《漢帝多自作詔》(62),計3 條。

      三公問題研究:《漢三公官》(32)、《災異策免三公》(33)、《四世三公》(73),計3 條。

      光武帝問題研究:《兩帝捕盜法不同》(41)、《光武信讖書》(63)、《光武多免奴婢》(64),計3 條。

      外戚問題研究:《皇子系母姓》(45)、《兩漢外戚之禍》(53)、《東漢多母后臨朝外藩入繼》(68)、《夫在稱太》(70),計4 條。

      儒學問題研究:《兩漢喪服無定制》(54)、《長官喪服》(55)、《東漢功臣多近儒》(65)、《東漢四親廟別祭》(66)、《外藩入繼追尊本生》(69)、《累世經學》(72),計6 條。

      宦官問題研究:《黨禁之起》(80)、《東漢宦官》(81)、《宦官之害民》(82)、《漢末諸臣劾治宦官》(83)、《宦官亦有賢者》(84),計5 條。

      政治、軍事類問題雜考:《三老孝悌力田皆鄉(xiāng)官名》(31)、《漢使立功絕域》(39)、《兩漢多鳳凰》(49)、《王莽時起兵者皆稱漢后》(57)、《東漢諸帝多不永年》(67)、《東漢廢太子皆保全》(71)、《召用不論資格》(76)、《擅去官者無禁》(77)、《籍沒財產代民租》(78),計9 條。

      文化、社會類問題雜考:《班固作史年歲》(2)、《東漢尚名節(jié)》(74)、《曹娥叔先雄》(75)、《倩代文字》(79),計4 條。

      可見,除去最后兩種難以歸類的雜考,《廿二史劄記》中東漢史部分的大部分條目都可歸納為專題。雖然趙翼沒能完成嚴格意義上的系統(tǒng)性專題論述,但從上述歸類可以發(fā)現,事實上他對這些問題有著持續(xù)性、專題性的思考。

      以上是從編排、數量和形式等三個方面對《廿二史劄記》中的東漢史研究進行了宏觀介紹。以此為基礎,更為具體的討論將在后文中逐步展開。

      二 《廿二史劄記》中東漢史研究的優(yōu)長與特色

      東漢史研究雖然不是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用力最深之所在,但這并不意味著他的東漢史研究成就低于他人。相反,由于趙翼獨特的史學視角和史學方法,他的研究反而呈現出了諸多優(yōu)長與特色之處。下面,我們將從三個方面對《廿二史劄記》中東漢史研究的優(yōu)長與特色進行解讀。

      第一,《廿二史劄記》中的東漢史研究善于梳理東漢問題脈絡,有著獨特的問題意識。

      眾所周知,《廿二史劄記》在寫作性質上兼具考據和議論兩個特點。但是,二者在書中的地位并非對等。回顧相關研究可知,學者們多認為該書以議論為主,與乾嘉考據史學的典型代表《廿二史考異》《十七史商榷》等作品大有不同[3]。這種觀點大體上概括了《廿二史劄記》在問題研究中的基本特點。趙翼不拘泥于具體、細小的問題求證,而是將主要精力放在梳理問題脈絡之上,這體現了他異于同時代學者的問題意識。

      具體到東漢史而言,趙翼的獨到之處在于他善于將東漢歷史問題從具體而繁雜的乾嘉考據史學中抽離出來,進而形成了具有一定現代史學意義的問題研究。以東漢時期重要的三公問題為例,我們通過對比同時代的其他代表性研究如《廿二史考異》《十七史商榷》等,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這種獨特之處。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主要考察了《后漢書》中諸多東漢三公官的任職時間、官職變化等人事信息,內容雖多但角度較為單一。如考證《楊賜傳》中靈帝熹平二年(173 年)楊賜代宗俱為司空而非賜傳所載楊賜“代唐珍為司空”[4],《循吏傳》中劉矩叔父劉光在順帝永建二年(127 年)“未嘗為司徒”[5],等等。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對東漢三公問題的討論較少,主要關注東漢三公在制度方面的信息。如在《二府三府四府五府》條中考證東漢對三公及大將軍、太傅官府的稱呼[6],在《臺閣》條中稍稍涉獵了東漢三公與尚書的關系[7],等等??傮w而言,二者皆以考證見長,具有乾嘉考據史學的典型特征,但失于細碎,缺乏總括性的論述,尤以錢著為甚。

      與二者的路數迥異,同樣是面對東漢三公問題,趙翼的研究則是在考據之外另辟蹊徑。他先通過《廿二史劄記》中的《漢三公官》條清晰地梳理了自西漢至東漢末年三公變化的主要脈絡,之后在《災異策免三公》條中通過對比兩漢災異與三公任免關系分析出兩漢三公在職權和地位上“輕重不同”[8]的變化,最后又在《四世三公》條中討論了從西漢罕有二世為相到東漢楊氏、袁氏四世三公的變化問題??梢姡敦ザ穭炗洝分械臇|漢史研究與同時代的其他代表性研究確實頗有不同。它的研究重心不是錢著、王著中相對靜態(tài)而單調的人、物考據,而是試圖從繁雜的歷史細節(jié)中梳理出一條條連貫的問題脈絡,為讀者提供觀察東漢歷史問題發(fā)展的動態(tài)視角。梁啟超先生認為《廿二史劄記》“能教吾儕以抽象的觀察史跡之法”[9],指的正是這種對問題脈絡進行梳理的觀察視角與方法。這些研究雖然依舊具有乾嘉考據之風,但實際與典型的乾嘉考據之學已大有不同,具有異于時代的特殊性。關于趙翼史學的這種特殊性,陳其泰先生曾直言,《廿二史劄記》雖是傳統(tǒng)的札記,但實際“卻有如今日一篇篇極有分量的論文”[10]。這也說明,從某種意義上講,《廿二史劄記》中的東漢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已經具備了現代史學研究所要求的問題意識。

      第二,《廿二史劄記》中的東漢史研究能夠牢牢地抓住東漢時期的時代核心問題。

      如前文所言,《廿二史劄記》中的東漢史研究善于梳理問題脈絡。但是,如果只是關注小問題或沉迷于細節(jié),那么實際上與單純的考據之學并無太大差異,同樣還是會陷入細碎的陷阱之中。不過,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的東漢史研究則不然。他不僅僅能夠梳理問題脈絡,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更能夠準確地抓住東漢時期的時代核心問題,這是其東漢史研究的第二個優(yōu)長之處。

      上述的東漢三公問題其實正是這個優(yōu)長之處的表現之一,但事實上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在第一部分的概況介紹中曾經對《廿二史劄記》中的42 條東漢史研究進行了分類,發(fā)現其中有很多條目可以組成專題研究。在這些內容中,除去由十三條組成的兩大類雜考,剩下的二十九條分別構成了《后漢書》、詔書、三公、光武帝、外戚、儒學和宦官等七個專題。值得注意的是,對比近現代以來的東漢史研究可知,這七大專題中的三公、光武帝、外戚、儒學和宦官等五個專題,至今都是東漢史研究的核心問題。這說明趙翼在東漢史研究中的重點與現代東漢史研究中的重點是基本一致的,從中也能看出趙翼史學所具有的非凡意義。接下來我們來,我們以外戚和儒學為例,進行具體分析。

      在外戚的專題中有四個條目,其中《夫在稱太》內容過簡,無須多言,《皇子系母姓》《兩漢外戚之禍》和《東漢多母后臨朝外藩入繼》則屬于內容較多的梳理性研究,需要我們做重點分析?!痘首酉的感铡方沂玖藵h代皇子未封者“多以母姓為稱”[11]的現象,點出了漢代外家、母系的重要地位,這也成為后世學者解釋漢代外戚興盛原因的重要線索。《兩漢外戚之禍》主要探討了兩漢尤其是東漢外戚因權引禍的問題,即所謂“總由于柄用輔政,故權重而禍亦隨之”[12],指出外戚在東漢史上權重但易危的歷史地位?!稏|漢多母后臨朝外藩入繼》將東漢女主臨朝與藩王入繼做了聯系,展現了東漢特殊政局下女主及外戚在皇位繼承中的特殊作用。以上三點雖不全面,但也大體上抓住了東漢外戚的核心特征,勾勒出了他們的歷史輪廓。再看儒學專題。儒學專題包含六個條目,都屬于比較詳細的論述?!稏|漢四親廟別祭》討論了劉秀分祀西漢諸帝和南頓君的問題,《外藩入繼追尊本生》則探討了兩漢尤其是東漢入繼之君追尊生父母的問題,二者在本質上都是儒學在建設皇權法統(tǒng)過程中的作用,展現了儒學對皇家層面的影響?!秲蓾h喪服無定制》和《長官喪服》論述了漢代官員和部分平民的喪服問題,《東漢功臣多近儒》和《累世經學》則展現了東漢官員與經學世家崇儒的現象,四者在大體上反映了儒學對東漢官員和社會風氣的影響。由此可見,雖然上述六條各有側重,但都以儒學與東漢社會為主題,凸顯了儒學對東漢歷史的重要意義。

      從上述可知,雖然趙翼的研究是較為零散的札記,但是他確實能夠準確地抓住東漢時代的核心問題,并從不同角度圍繞同一主題進行探索,體現出了不俗的史學洞察力。對歷史研究而言,一個時代的核心問題永遠應當是最主流的問題。雖然隨著學術的累積,主流問題的研究變得異常艱難,但只有勇于抓住主流問題,才能真正理解該時代的歷史。在此,趙翼為我們作出了榜樣。

      第三,《廿二史劄記》中的東漢史研究十分注重對歷史人物的研究。

      歷史人物是歷史發(fā)展的直接參與者,對歷史人物給出較為合理的評價,是歷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能力。在這個問題上,《廿二史考異》《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劄記》有著很大的不同?!敦ザ房籍悺坊静簧婕斑@方面內容,而是“把這些內容放到《養(yǎng)新錄》和文集中去講”[13]?!妒呤飞倘丁冯m然有此類內容,但陳垣先生認為王鳴盛的人物議論是“好罵人”且“自以為是”[14],瞿林東先生也認為王鳴盛的評價“不是很冷靜、很妥帖”,比起《廿二史劄記》“不免顯得遜色”[15]。與二者的情況相比,《廿二史劄記》對歷史人物的研究和評價則頗有價值。具體到東漢史研究來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后漢書》作者范曄的評價,二是對東漢人物的研究。

      趙翼雖然在《〈后漢書〉間有疏漏處》條中對范曄的一些做法有所置疑(詳見后文第三部分),但總體上還是持贊揚的態(tài)度。這些內容主要集中在《〈后漢書〉編次訂正》條中。趙翼歸納了《后漢書》中人物合傳的寫法,認為范曄的做法“詳簡得宜,而無復出疊見之弊者”[16]。對范曄在《后漢書》中同一事“不復載”的現象,趙翼評價道“可見其悉心核訂,以避繁復也”[17]。對于范曄的史論,趙翼稱贊其“立論持平,褒貶允當,足見蔚宗有學有識,未可徒以才士目之也”[18]。在荀彧的問題上,趙翼對范曄的史家筆法也表示了贊賞。如在《〈后漢書〉〈三國志〉書法不同處》條中,他認為范曄將荀彧視為漢臣的做法是“主持公道”[19],又在《荀彧傳》條中肯定范曄對荀彧的評價為“平心之論”[20]。這些評價雖然不乏溢美之處,但總體上也確實把握到了范曄作為史家的基本特點,對后世研究有著不小的參考意義。

      在評價東漢歷史人物方面,趙翼能以人為中心,從史料的細節(jié)中重新認識歷史人物,使得歷史人物變得鮮活生動起來。在《漢詔多懼詞》條中,趙翼指出東漢中后期諸帝的詔書中多有懼詞,認為他們雖然沒有開國君主的英武之氣,但大體上也都能小心謹慎,正所謂漢家“但有庸主,而無暴君”[21]。在《漢帝多自作詔》條中,趙翼又通過梳理東漢詔書中帶有個人色彩的內容,認為漢詔多由皇帝自作,展現了自己的真實情感,修正了漢詔多由尚書所作的固有認知。在《東漢廢太子皆保全》條中,趙翼歸納了東漢廢太子皆保全的現象,透過表面刀光劍影的皇位更迭,認為東漢皇帝“習于孝友之訓者深,故無骨肉之變也”[22],展現了東漢皇帝的人情味。以上三條拉近了我們與東漢皇帝的距離,使得我們看到東漢皇帝作為“人”的鮮活一面。再如評價東漢宦官,趙翼沒有秉持負面的刻板印象,而是能以人為根本,對宦官作出了區(qū)分。他在《黨禁之起》《東漢宦官》《宦官之害民》和《漢末諸臣劾治宦官》等條目中詳細梳理了東漢宦官對朝廷和民間的危害,但同時又在《宦官亦有賢者》條中列舉了宦官中的賢者,認為他們“清慎自守”“不可一概抹煞也”[23]。從中我們也可再次體會到,《廿二史劄記》中的東漢史研究具有重視人的特點。

      以上從三方面總結了《廿二史劄記》中東漢史研究的特色與優(yōu)長之處。這既體現了趙翼在東漢史研究中的匠心獨運,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但是,古今中外沒有哪種研究是完美的,《廿二史劄記》中的東漢史研究同樣也有很多缺點與不足,這是接下來要討論的問題。

      三 《廿二史劄記》中東漢史研究的不足與啟示

      作為清代的史學名著之一,《廿二史劄記》自晚清民國以來便受到諸多史家的重視。在研讀過程中,歷代學者對其中的錯誤與不足做了諸多揭示和探討,形成了許多新的論述。這些新論述一方面修正了該書中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具有啟示后人研究的作用。具體到其中的東漢史部分,雖然學界已有一些探索,但相對于西漢、明代等部分而言,關注度相對較低,可拓展的空間也有很多。因此,本文在此處以四個具體問題為例,試圖展示出該書在東漢史研究中出現的四種不足,以期在探討問題的同時,揭示出這些不足對我們研究的啟示。

      第一例,《〈后漢書〉間有疏漏處》條中的未央宮問題。

      趙翼在這個條目中指出,《漢書·王莽傳》《后漢書·劉玄列傳》等文獻記載未央宮毀于新莽末年的戰(zhàn)亂之中,但是《后漢書·順帝紀》和《后漢書·董卓列傳》中都有皇帝移幸未央宮的記載,則二者存在矛盾之處。于是他認為,未央宮在新莽末年被焚毀后,東漢的皇帝應該對其進行了修繕,但是“范書不經見,而先則被焚,后則駐蹕,殊不明晰”[24]??梢?,在趙翼的眼中,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矛盾”,是因為范曄在撰寫《后漢書》時“有疏漏”,缺失了東漢皇帝修繕未央宮的內容。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陳垣先生曾據《后漢書》的記載指出,《后漢書》“卷一下《光武紀》,建武十九年末云,是歲修‘修西京宮室’”[25],反駁了趙翼的說法。不過,如果從嚴格的角度看,陳說雖然大體無誤,但實際上并沒有針對未央宮來反駁趙翼的說法。按《后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建武十九年(43 年)確實有修繕西京宮室的舉動,但未明確說明是未央宮。其實,更為準確的答案在《后漢書·文苑列傳》中。《文苑列傳》載,杜篤在《論都賦》中說建武十九年(43 年)“規(guī)龍首,撫未央,覛平樂,儀建章”[26],李賢等注曰“謂光武規(guī)模而修理也”[27]??梢?,建武十九年修繕未央宮的事件在《后漢書》中有明確的記載。

      從上文分析可知,趙翼的錯誤,不在于范曄“有疏漏”,而在于自己沒有認真閱讀《后漢書》所造成的疏漏。我們可以將這種問題稱為“讀史疏漏”型不足。這啟示我們,在研讀史書時一定要注意完整性,盡量避免出現遺漏材料的情況。

      第二例,《〈后漢書〉間有疏漏處》條中的吳漢伐蜀問題。

      建武十二年(36 年)春,大司馬吳漢與副將劉尚率領東路漢軍進逼公孫述所在的成都。吳漢在攻克廣都后,沒有執(zhí)行劉秀穩(wěn)據廣都的戰(zhàn)略部署,轉而與劉尚率兵前出。二者分兵相距二十里,駐扎在江水南北兩岸,中間以浮橋相連。劉秀聞而大驚,恐二者不能相救,憂心吳漢戰(zhàn)敗。公孫述軍的謝豐等人率軍分別包圍漢軍兩營,吳漢率部力戰(zhàn),勉強得勝。爾后,吳漢依劉秀部署,率主力回師廣都,留劉尚部在原地駐防,二者相距五十里。吳漢回報,劉秀聞而安心。對于這個事件,趙翼提出疑問,指出“先以相距二十里,謂不足相及,今又云五十里赴救,正可破賊,語似矛盾”[28]。為了解釋這個“矛盾”,趙翼認為劉秀之所以憂二十里而不憂五十里,是因為他“恐述斷浮橋”[29],造成兩軍無法相救。那么劉秀的想法是否如此?我們將《后漢書》和《后漢紀》中的相關材料摘錄如下:

      帝聞大驚,讓漢曰:“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勃亂!既輕敵深入,又與尚別營,事有緩急,不復相及。賊若出兵綴公,以大眾攻尚,尚破公即敗矣。幸無它者,急引兵還廣都?!保?0]

      上聞之,大驚,讓漢曰:“如述出兵連綴副營,副營破,即公營亦破矣,恐公不能還自天上也。幸尚無他者,急還廣都?!保?1]

      可見,二者都沒有任何關于劉秀擔心公孫述軍斷浮橋的記載。趙翼替劉秀所憂的問題,事實上在史料中并沒有體現。

      那么憂二十里而不憂五十里應當作何解釋?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二十里與五十里,更不在于浮橋,而是在于吳謝大戰(zhàn)前后的軍事形勢產生了根本性變化。在吳謝大戰(zhàn)前,公孫述軍雖節(jié)節(jié)敗退,但由于依舊占據著人口眾多的成都,其軍力依舊不可小視。因此劉秀告誡吳漢要“堅據廣都,待其來攻,勿與爭鋒”[32],即便對手不主動進攻,也要在調動對手使其疲憊后方可進攻。因此廣都是劉秀的戰(zhàn)略核心,無論漢軍分營相隔多遠或者有其他操作,只要在時機不成熟時完全離開廣都,都是劉秀所擔心的。但是,吳謝大戰(zhàn)后,形勢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公孫述軍人數損失較大,雖能有小動,但已無力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而此時的吳漢則在廣都重新建立大本營。在這種情況下留劉尚駐守原地,看似孤懸而危險,實則是楔入公孫述軍前沿陣地的釘子。假設公孫述軍進攻劉尚,吳漢軍可以從容出兵,迅速在外圍實施反包圍。因此,在整體戰(zhàn)局轉變后,五十里的距離不僅沒有危險,反而給了吳漢足夠的選擇時間與機動時間,即所謂“適當值其危困,破之必矣”[33]。

      從以上分析可知,劉秀在此考慮的并非是二十里或五十里的問題,更不是浮橋問題,他抓住的是大戰(zhàn)前后攻防形勢的變化。趙翼為了解釋所謂憂二十里不憂五十里的問題,自己代替劉秀加入了“恐斷浮橋”的解釋,反而沒能抓住劉秀戰(zhàn)略的精華之處。我們可以將這種問題稱為“設身臆斷”型不足。這啟示我們,在處理直接表現歷史人物的史料時,尤其是政治、軍事等問題,要盡可能地從材料本身出發(fā),避免以主觀思維代替歷史人物思考問題。

      第三例,《東漢功臣多近儒》。

      趙翼在《東漢功臣多近儒》一條中,通過對比兩漢開國君主與開國功臣的文化水平,認為二者在文化風氣上大相徑庭。由此,他提出了東漢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即東漢開國群體多習儒學的問題。從現代史學的研究來看,這個問題不僅僅涉及兩漢開國群體的差異,更重要的是,這種差異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兩漢的歷史走向和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由于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它也成為打開東漢王朝大門的一把鑰匙,受到了許多學者的重視。我們從中也可以再次看到趙翼發(fā)現問題的能力。但是,發(fā)現問題并不等于解釋問題,二者之間還有相當的距離。趙翼雖然發(fā)現了這樣一個重要命題,但他的解釋卻不盡如人意。他認為,東漢開國群臣與劉秀之所以在喜好儒學的問題上“意氣相孚合”,原因在于“其君與臣本皆一氣所鐘,故性情嗜好之相近,有不期然而然者,所謂有是君即有是臣也”[34]。簡言之,在趙翼看來,東漢功臣之所以多近儒,是因為他們和劉秀有著相同的嗜好,因此,形成了君臣一體之勢。顯然,不采用政治、經學、教育等重要角度,轉而以帶有一絲神秘色彩(所謂君臣“一氣所鐘”)的群體愛好來解釋如此重要的問題,其結論必然會流于表面而不得深入。我們可以將這種問題稱為“失于表面”型不足。它啟示我們,分析歷史問題一定要深入而透徹,不能在浮于表面時便下結論。

      第四例,《東漢諸帝多不永年》。

      趙翼在該條目中歸納了東漢諸帝早逝和無子的現象。對此,他的解釋是,東漢一脈本為支系,如同老樹新枝,雖易興盛,但終究“生氣已薄,迨枝上生枝,則枝益小而力益弱,更易摧折矣”[35]。同時,他還將東漢與東晉、南宋等接續(xù)王朝的繼承危機聯系在一起,進一步認為“皆氣運使然,非人力所能為也”[36]。顯然,趙翼將問題諉之于迷信的做法是不正確的,這也成為一些學者在批判趙翼時常舉的例子?;诖?,本文不再贅述,將其稱為“傳統(tǒng)迷信”型不足即可。誠然,作為清代史學家,趙翼自然有其時代局限性,我們也不能以苛求古人的心態(tài)來做過多批評。只是,這樣的舊時問題可以啟示現代的我們,無論研究進展到何種地步,科學思維永遠是最重要的。

      從整體研究來看,關于趙翼史學的反思與批評還有很多,例如材料單一、考據失當等。東漢史研究作為趙翼史學的一部分,定然也會存在這些問題。鑒于前人已從總體做過討論,本文便不必再過多重復。上述四例雖有掛一漏萬之嫌,但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能反映出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在東漢史研究中的不足。同時,必須要說明的是,批判古人的目的在于使今人進步。從這角度講,趙翼的不足與他的優(yōu)長一樣,都對我們的研究有著巨大的價值。

      四 結 語

      史學研究是永無止境的長途跋涉,在尋找未來的同時,也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來路,校正方向。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回溯學術史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能使我們從中學習經驗、吸取教訓,更好地完善現有的研究,這也是本文的根本目的。如文章開篇所言,《廿二史劄記》中的東漢史研究處于整個東漢史研究由歷史文獻整理階段向歷史問題研究階段轉型的前夜。其雖然依舊身處前者,但從本文的分析來看,它已經具備了后者的很多特征,對我們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東漢史研究長期處于薄弱的狀態(tài),需要我們作出更多的努力。這些努力不僅包括對東漢時代的研究,也必須要包括對東漢史學術史的研究,而趙翼等一大批古代史家的相關成果正是后者極好的材料,需要我們去認真關注。

      猜你喜歡
      趙翼后漢書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克己奉公
      近四十年趙翼史學研究述評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趙翼“頌清”與“刺清”再認識
      古代文明(2017年2期)2017-04-10 17:05:11
      趙翼“頌清”與“刺清”再認識
      古代文明(2017年2期)2017-04-10 16:46:36
      王符生平簡述——《后漢書·王符傳》釋讀附拾遺二則
      《后漢書》郭玉脈法校文
      長江學術(2016年4期)2016-03-11 15:11:33
      温泉县| 武川县| 金川县| 泾川县| 济源市| 余姚市| 酒泉市| 平谷区| 澄迈县| 芮城县| 洪湖市| 承德市| 汤阴县| 轮台县| 勃利县| 昭平县| 称多县| 抚顺县| 德州市| 文山县| 察隅县| 精河县| 兴业县| 蚌埠市| 茂名市| 瑞丽市| 杂多县| 金平| 鹤岗市| 义乌市| 醴陵市| 加查县| 邻水| 琼中| 长海县| 东丽区| 宿州市| 望城县| 吴江市| 广安市| 贡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