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銘
古代很多著名學者、作家不僅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經(jīng)典作品,還把他們讀書和寫作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來,留給我們。
學會“吃書”
南宋時期,著名理學大師朱熹在廬山白鹿洞講學,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學子前來聽講。有個叫黃干的年輕人見朱熹一面講學,一面還伏案苦讀,深受感動地說:“先生簡直是在‘吃書??!” 朱熹回答說:“對!白鹿洞的第一條學規(guī)就是講究‘吃書?!?/p>
朱熹還告訴他,書有兩種“吃”法:人的吃法和牛的吃法。人吃東西要細嚼慢咽,才能吃出滋味;讀書也要認真得像法官閱讀訟詞那樣,一個字都不可疏忽。熟讀之后,還要像老和尚念經(jīng)那樣,反復(fù)領(lǐng)會所讀的內(nèi)容。僅僅這樣“吃”還不夠,因為這樣“吃”進的東西太少了,還應(yīng)該像牛那樣大嚼大吞,吃下很多東西,然后反芻,慢慢消化。這就要求大家把精讀和粗讀結(jié)合起來。
“吃”了還要“吐”
清代大詩人袁枚《隨園詩話》中說:“蠶食桑,而所吐者絲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釀?wù)呙垡玻腔ㄒ?。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毙Q食了桑如果不吐絲,蜂采了花如果不釀蜜,這樣的“吃”有什么意義呢?
所以,朱熹要求“吃”了之后還要“吐”?!俺浴笔亲x,“吐”就是寫,把“吃”進去的知識經(jīng)過消化,形成自己的體會和認識,再寫出來。我們讀優(yōu)秀的作品,不僅要學思想、學精神、學知識,還要學習他們是怎樣寫出來的。
“寫作方法”可是個大面包,從哪里下口?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說:“體不備不可以為成人。”即身體各部分不齊備,不能成為完整的人。他以此作比喻,接下來說:“辭不足不可以為成文?!保ā洞鹞具t生書》)說明要寫好文章,在思維正確和清晰的基礎(chǔ)上,必須掌握充足的詞匯??鬃诱f的“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中的“文”,指的是文采,也就是準確、鮮明和生動的語言。郭沫若說的“胸藏萬匯憑吞吐”也是這個意思。
從“吃”到“吐”的規(guī)律
從“吃”到“吐”是一個完整的學習寫作的過程。這個過程應(yīng)該怎樣一步一步地來走呢?蘇軾之侄曾寫信向他請教寫作方法。蘇軾非常認真地寫了回信,信中說:
“……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汝只見爺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學此樣,何不取舊日應(yīng)舉時文字看,高下抑揚,如龍蛇捉不住,當且學也。只書學亦然,善思吾言?!保ā短K軾詩集》卷二十八)
蘇軾說,他初學寫作時,“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放開手腳,嘗試著運用各種手法,甚至不妨堆砌詞語和句式。今天的老師把這叫作“放膽文”;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寫順手了,自己積累了一些“本錢”,這時就該“吃瀉藥”了。這就是著名舞臺藝術(shù)家張正宇說的:“瀉掉一切可有可無、似是而非的東西,留下本質(zhì)的、引人入勝的部分,達到‘一炬之光,通體皆靈的藝術(shù)效果?!?/p>
“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碧K軾在欣賞了千萬朵之后,才找到最能表情達意的“兩三枝”。“漸老漸熟,乃造平淡?!眱蓚€“漸”字,說明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最后達到“絢爛之極”的境地。我們學習寫作也應(yīng)該走這樣一條“堆砌—消腫—精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