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白媛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其中為了提高課堂的參與度,教師應該關注對學生的質疑能力進行培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營造寬松自由的課堂環(huán)境,引導他們主動思考,提出質疑,增加師生之間在課堂上的互動交流,這樣有助于改變落后的課堂教學局面。初中語文教師要對傳統課堂模式進行改變優(yōu)化,可以在“無疑”處“生疑”,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興趣,要鼓勵深入思考問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另外還要抓住問題啟發(fā)引導,訓練逆向思維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實現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疑能力;培養(yǎng)
引言
著名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苯逃姨招兄舱f:“創(chuàng)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創(chuàng)造,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創(chuàng)造?!钡诔踔姓Z文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教師把課堂上所要呈現的問題都在備課中逐一列舉,上課時教師再把這些問題展現給學生,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很少會提出問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而且課堂氛圍也缺乏自由和寬松,學生的提問能力得不到訓練和提高,這樣不利于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影響了整體課堂教學效率。
1 初中生缺乏質疑能力的原因分析
從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對學生發(fā)現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還比較欠缺,學生形成了坐等老師提出問題的不良習慣,沒有足夠的思維自由,總是被老師的幾個問題所束縛。大多數學生提出的問題要么雞毛蒜皮,要么不著邊際,缺乏問題的針對性,課堂上老師一問學生一答,看似課堂氣氛很活躍,實際上學習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是環(huán)境不夠寬松,學生心存顧慮。學生不愿質疑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心理上的種種顧慮,他們擔心自己發(fā)現的問題是大家都會的,如果提出來,擔心同學們嘲笑;另外一種情況是如果我提出的問題比較古怪,難住了老師,老師會不會訓斥我?正是這心理上的種種顧慮,打消了學生提問題的念頭。二是受“一言堂”“注入式”教學方式的長期影響。傳統教學中,課堂上學生要用絕大部分時間聽老師滔滔不絕地講授,沒有給學生提供發(fā)現問題的機會和條件,沒有留出發(fā)現問題的時間,沒有設計必要的提問環(huán)節(jié),或者沒有必要的啟發(fā)等[1]。
2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2.1在“無疑”處“生疑”,激發(fā)好奇心和思考興趣
學生在課文閱讀的時候會存在這樣情況,自認為文章一看就懂,一讀就會,似乎沒有什么問題。針對這種現象,初中語文教師就要讓學生在無疑處生疑。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語文《變色龍》的時候,有一名學生提出:“奧楚蔑洛夫一會兒說天氣熱的要命,把大衣脫下來;一會兒又說天氣冷了,要穿大衣了。是不是真因為天熱天冷呢?”這個問題抓住了“變色龍”的特征。多數學生認為:“奧楚蔑洛夫因為心里緊張,因此產生忽冷忽熱的感覺?!钡袃蓚€學生卻提出了與眾不同的看法:“奧楚蔑洛夫并不緊張,只是因為他一會說要懲罰狗的主人,一會兒又要奉承狗的主人——將軍,所以要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一下子轉不過來,就談天氣,脫大衣,穿大衣,使人們不注意他的態(tài)度變化?!弊プW生之間不同理解的矛盾,對發(fā)展他們的智力更有幫助。學生之間因對問題的不同理解而引發(fā)的爭論,實際上反映了各自在感知矛盾過程中知識和思維的差異。在爭論中,問題不會使學生愁眉苦臉、望而生畏,恰恰能驅使他們的思想無所羈絆,縱橫馳騁,產生求知的興趣[2]。
2.2鼓勵深入思考問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
在初中語文課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注意力放在那些重點和難點上,在閱讀的時候發(fā)現關鍵的問題,然后針對性的深入思考鉆研,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和廣泛的思考,這樣在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展開聯想,大膽想象,實現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3]。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為例,作者與父親之間的深厚情感是本課研究的重點,需要學生對此進行側重思考,教師就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課文為什么要以背影作為題目?文中以供出現了幾次背影,各自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我們在描述人物形象的時候一般需要進行正面敘述,作者為什么要寫背影?”這幾個問題都與課文的主旨情感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可以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和質疑,獲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在這樣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學生在一定的范圍內主動思考,有助于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的能力,促進深刻分析認識問題能力發(fā)展,增強了學習自信心,在良好質疑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作用下,必將顯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3抓住問題啟發(fā)引導,訓練逆向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社戲》一文時,文中寫等小叫天出場的焦慮心情時,運用“從九點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的表達方式。有同學看后就產生了疑問:“直接寫從九點到十二點還要簡練些,意思還是一樣,問什么要這樣寫呢?”我引導同學進行發(fā)散思維,學生基本上能夠理解?!皬木劈c到十二點”固然簡練,但給人一種很輕松很隨意的感覺,而文中那樣寫,就形象逼真地表現出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和覺得時間難熬的感覺。兩種寫法,表達效果截然不同。實踐表明,教師如果抓住問題,進行啟發(fā)誘導,就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點燃他們質疑問題的導火索,使他們的思路縱橫馳騁[4]。
結語
“有疑”才“有得”。但凡學生能夠在自學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那么解決問題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古語說:“學者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庇衷疲骸坝诓灰商幱幸桑绞沁M矣。”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對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才能極其重要,意義非凡。
參考文獻
[1]李明.淺談初中語文質疑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J].中華少年,2017(02):25-26.
[2]邵金嶺,許霽紅.初中語文課堂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05):31.
[3]陳佩琪.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7(02):125.
[4]姚紅艷.分析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J].課外語文,2016(0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