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禾
無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第一個講到的就是李淵,因為他是唐朝的開國皇帝,沒有他,便沒有大唐近三百年的江山。
但史家們對他有些非議,最大的非議就是在太原起兵時畏縮不前,是讓他的兒子李世民硬逼上去的,也就是說,太原起兵全是李世民的功勞……
我粗粗算一下,隋大業(yè)十三年(617年),太原起兵時,李世民18歲,李淵51歲,而起義的準(zhǔn)備要更早一些。一個51歲的父親事事糊涂,在事關(guān)身家性命的關(guān)鍵時刻優(yōu)柔寡斷,而一個18歲的孩子卻英武果斷,處處起主導(dǎo)作用,不大合情理。51歲,剛過孔子所謂的“知命”之年,這是一個人的黃金時期。李淵其時是太原留守,唐國公。幾十年宦海沉浮,具有豐富的政治斗爭經(jīng)驗的李淵怎么會如此糊涂?用現(xiàn)在的話說,他是一個年富力強、經(jīng)驗豐富的領(lǐng)導(dǎo)干部。太原起兵起主導(dǎo)作用的應(yīng)該是李淵而不是李世民。
后來我才悟到,李淵的毛病出在不被理解。他的不被理解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在太原起兵之前運用韜晦之計用得太成功了,他把自己裝扮成一個胸?zé)o大志、沉湎酒色、膽小怕事之徒,不但蒙騙了他的對手、他的表弟隋煬帝楊廣,蒙騙了天下人,也蒙騙了他的部下和兒子;二是他的兒子李世民后來太成功了,歷史總是為成功者歌功頌德。史家們有意無意地把所有的功勞都記在李世民的身上。
李淵一生的最大特色是,老謀深算,大智若愚。這種人不容易被理解。不被理解的人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孤獨不但在生前,而且在死后,《資治通鑒》對他的記載顯然就有些不公道?!顿Y治通鑒》的影響使他在歷史上黯然無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為他說過話,他在《讀通鑒論》中說:“高祖猶慎之又慎,遲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陰結(jié)豪杰,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于有為,而高祖堅忍自持,姑且聽之而以靜鎮(zhèn)之也?!?/p>
這話說得很透徹,可惜看到這話的人不多。
好在李淵想得開。
李淵想得開表現(xiàn)在,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的玄武門之變以后,他讓出皇位,當(dāng)上了太上皇。
李淵當(dāng)了九年皇帝,不能說他沒有政績,他進(jìn)行了成功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致力于國家制度的重建,為貞觀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但是,精明強干、老謀深算的李淵卻碰到了一個大難題:兒子們明爭暗斗,你死我活。他犯了一個錯誤,用一首當(dāng)今流行歌曲的歌詞,叫“心太軟”。也難怪,都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護(hù)了誰,壓了誰都不合適。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這個時候,做父親的李淵真正顯得優(yōu)柔寡斷了??杀氖?,他不僅僅是父親,他更重要的是皇帝。悲劇終于在他的眼皮底下發(fā)生了。李建成、李元吉死了,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也死了。一天之內(nèi)李淵失去了十二個子孫!透過史家那冷冰冰的筆,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作為父親,作為祖父的李淵的痛苦。他不能再讓李世民為難了,最好的辦法是把皇帝的位子讓出來。
很難說如果李淵不及早讓出帝位會發(fā)生什么事情,但他一定不會忘記隋文帝的結(jié)局。他比楊堅高明的地方就是想得開。當(dāng)皇帝并不輕松,他用了7年的時間翦滅群雄,還要對付來自北方突厥的威脅。如今又加上子孫們的悲劇。他太累了。
歷史證明,他的讓位是一個明智之舉。李世民比他干得更好。
他親眼看到貞觀之治的輝煌,這對于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來說,自然是一個莫大的安慰。這或許會多少抹去一點玄武門之變在他心中留下來的凄涼。有兩件事使他特別高興。第一件是貞觀四年唐將李靖在東突厥的勝利,生擒突厥可汗頡利。當(dāng)初,他為了取得突厥的支持,曾對突厥稱臣。這是他的一塊心病。第二件是貞觀八年,這時,天下大治,四方臣服,在一次宴會上,“太宗又奉觴上壽,流涕而言曰:‘百姓獲安,四夷咸附,皆奉遵圣旨,豈臣之力!”不管李世民的話是不是真誠,他在公開場合下把功勞歸到父親的名下,這不能不使年近古稀的李淵感到極大的滿足。
李淵是在貞觀九年(635年)去世的,他死的時候正屆古稀之年。他是在他所開創(chuàng)的大唐帝國走進(jìn)輝煌時閉上眼睛的。不管史書怎么說他,作為人,他比誰都值。
(摘自《史趣:書里書外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