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清以來湖北方志中的江淮官話語音成分

      2020-12-15 10:55盧芯怡
      現(xiàn)代語文 2020年8期
      關(guān)鍵詞:明清

      盧芯怡

      摘 ?要:明清以來湖北方志中有關(guān)方音的記載較少,而且多以漢字注音。從這些記載來看,明清時期湖北江淮官話區(qū)在聲母、韻母、聲調(diào)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diǎn),并沒有完全受到通語的影響,同時尚留有古音,如部分輕唇音仍讀重唇音、入聲字的存留等。從語音演變規(guī)律來看,方志中記載的黃孝片語音演變現(xiàn)象與通語不大一致,總體上較為滯后,如全濁聲母的清化現(xiàn)象、見系字與匣母字混淆、匣母字分化混淆等。聲母的腭化等現(xiàn)象則與通語一致。

      關(guān)鍵詞:明清;湖北方志;江淮官話;語音成分

      江淮官話,又稱為下江官話、江淮話、淮語等。一般認(rèn)為,江淮官話是五胡亂華后,中原雅音與江淮一帶古吳語相融合的產(chǎn)物。江淮官話是官話方言里面的一大次方言,主要分布于江蘇、安徽一帶,以揚(yáng)州話為代表音。湖北也有一小部分地區(qū)即黃孝片被劃為江淮官話方言區(qū)。不過,對這一地區(qū)的方言歸屬歷來頗具爭議,趙元任等在《湖北方言調(diào)查報告》一書中將其歸為“古楚語”,而《中國語言地圖集》將其歸為江淮官話。本文依據(jù)《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的歸類,主要對明清以來黃岡和孝感方志中的語音材料進(jìn)行分析。

      一、聲母方面

      (一)唇音

      江淮官話黃孝片的方言語音特點(diǎn)之一是,古全濁塞音、塞擦音仄聲字,今多為同部位的送氣清音。例字如下:

      1.荸[p‘u]

      (1)葡萄,俗名荸桃。(1935年《麻城縣志續(xù)編》卷三《食貨志·物產(chǎn)》)

      按:據(jù)勞費(fèi)爾《中國伊朗編》,“葡萄”一詞來自于大宛語,最早的書寫形式是“蒲桃”[but‘a(chǎn)u],后來才寫作“葡萄”[1](P49)。宋代陳彭年《廣韻》中“蒲”為並母;明代《篇海類編·艸部》云:“荸,蒲沒切,屬並母?!盵2](P155)可知,明代“荸”為濁音並母合口入聲字。據(jù)清代《分韻撮要》卷十二,“葡”從“蒲”分化出來,變?yōu)榍逡翡枘缸??!堵槌强h志續(xù)編》云“葡萄”俗名“荸桃”,說明最遲在民國時期,“荸”在麻城方言里也已經(jīng)清化,讀作送氣音。也就是說,當(dāng)?shù)厝藢ⅰ捌烟摇弊x作“荸桃[p‘ut‘a(chǎn)u]”,全濁塞音清化,而且是仄聲送氣?,F(xiàn)在麻城、羅田、蘄春等地方言里,“荸”讀作送氣的[p‘u],如“荸薺[p‘u?i]”,而普通話讀作不送氣清音[pi]。

      2.雹[p‘a(chǎn)o]

      (2)蜥蜴,與蝘蜓相似,尾通于身如蛇……常居草間能飲水吐雹,祈雨者用之。(康熙七年《云夢縣志》卷八《風(fēng)俗志·物產(chǎn)》)

      按:例(2)中的“雹”應(yīng)是水泡之“泡”,因“雹”是入聲並母字,并沒有水泡的意思。在《廣韻》中,“泡”有兩個讀音,滂母字的“泡”表示“水上浮漚”,並母字的“泡”表示水名;在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韻》中,“泡”都變?yōu)槿ヂ曚枘缸?。清代顧炎武《音學(xué)五書·唐韻正》卷十五:“雹、跑,蒲角切,當(dāng)作蒲覺,去聲則蒲報反?!笨梢?,當(dāng)時“雹”已經(jīng)清化,而且方言中讀作送氣音,去聲,通“泡”。現(xiàn)在云夢方言里,“泡”讀作[p‘a(chǎn)o],“雹”讀作[pao]。

      3.撞[t?‘ua?]

      (3)闖,丑禁切,讀若郴,今訛作撞上聲。(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古音中“闖”為徹母字,“撞”為澄母字,全濁塞擦音,根據(jù)此例及現(xiàn)代安陸方言可知,“撞”在當(dāng)?shù)胤窖灾星寤螅c“闖”讀音相同,都讀作送氣音。

      古無輕唇音,輕唇由重唇分化而來。錢大昕指出,唐末宋初時期已經(jīng)有輕唇音。不過,在黃孝片,直到明清時期,有些通語中已經(jīng)是輕唇音的字,當(dāng)?shù)厝宰x作重唇音。馮法強(qiáng)在《近代江淮官話語音演變研究》中也說明了這一點(diǎn) [3]。例字如下:

      4.菔[bu?]

      (4)蘿卜,一名萊菔。(光緒九年《孝感縣志》卷五《風(fēng)土志·土物》)

      按: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六《萊菔》:“萊菔:音來北……保升曰:萊菔俗名蘿卜……珍按:……萊菔乃根名,上古謂之蘆萉,中古轉(zhuǎn)為萊菔,后世訛為蘿卜?!薄拜省痹凇稄V韻》中有兩個讀音,一是並母屋韻,一是並母德韻,都表示蔬菜義,即中古“菔”可能讀作[b?k](據(jù)鄭張尚芳《上古音系》音表擬音)[4]。明代樂韶鳳《洪武正韻》卷十四《入聲》:“菔,房六切,入聲一屋?!奔磸膩K母分化出輕唇音奉母字,聲母從此發(fā)生了變化。因?yàn)椤安贰睘閬K母入聲德韻一等開口,和並母入聲德韻的“菔”讀音相同,于是人們就用“卜”代替原本“菔”並母德韻的讀音。清代顧炎武《音學(xué)五書·唐韻正》卷十四:“《方言》:‘菔。郭璞注:‘音匐。《說文》:‘菔,從艸,服聲?!稜栄拧罚骸?,蘆菔?!袢撕糇鳌J卜。今此字兩收于一屋、二十五德部中?!币簿褪钦f,清代“菔”的讀音仍有兩個,其中一個音早已被分化為輕唇音“菔”[fu],另一個音的字形則被“卜”代替為[b?k],因此,通語里一般稱為“蘆卜”[puei][5](P114)或[b?k]?!叭R卜”或“蘿卜”出現(xiàn)之后,“萊菔”就成為古語詞,口語里不再使用,而一些方志中仍然用“萊菔”作為蘿卜的別稱,如清咸豐二年《蘄州志》、光緒八年《蘄州志》中記載的均是“萊菔”,說明當(dāng)?shù)胤窖岳锶园哑胀ㄔ捓锏妮p唇音“菔”讀為重唇音?,F(xiàn)代黃孝片方言里“蘿卜”讀作[lopo],普通話中“萊菔”則讀為輕唇音[laifu]。

      5.無、毛、冒[mau]

      (5)呼無為毛。(同治十年《黃陂縣志》卷一《天文志·風(fēng)俗》)

      (6)張果老活了二萬八千年,冒見東邊雨兒救了西邊田。(光緒九年《孝感縣志》卷五《風(fēng)土志·節(jié)序》)

      按:“無”“毛”均表示“沒有”義?!稄V韻·下六豪》:“毛,莫袍切?!薄懊憋@然為明母字,讀[mau]?!稄V韻·上十虞》:“無,武夫切,平虞,明母。”此時,“無”類似“?!?而在《中原音韻》中,它已變成微母字,說明在元代北方官話中,微母字已從明母字中分化出來。不過,黃陂方言仍然用明母字“毛”來表示“無”的意義。清代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五《古無輕唇音》:“古讀無如模……無又轉(zhuǎn)如毛……大昕按:今江西、湖南方音讀無如冒,即毛之去聲?!盵6]也就是說,“以無為毛”的發(fā)音現(xiàn)象首先是在江西、湖南出現(xiàn)的,可能因?yàn)榻饕泼襁w入湖北東部,而形成鄂東地區(qū)也有此方音的現(xiàn)象。可見,黃陂方言里部分合口三等明母字還未輕唇化。在現(xiàn)代黃孝片方言中,人們?nèi)允褂眠@一方言詞,武漢人也用“冒”“冒得”表示“沒,沒有”的意思 [7](P17)。

      6.蒲[p‘u]

      (7)浮,俗呼如蒲。(光緒九年《孝感縣志》卷五《風(fēng)土志·節(jié)序》)

      按:中古及中古以前“浮”為並母,“蒲”也為並母。在《中原音韻》中,“浮”變?yōu)榉悄福捌选弊優(yōu)殇枘?。並母和滂母都是重唇音,非母為輕唇音,輕唇音非母從重唇音並母分化而來,即“浮”是從重唇音中分化出來的。不過,在孝感等地方言中,仍然把已經(jīng)輕唇化的“浮”讀為重唇音“蒲”。這說明當(dāng)時孝感話中尚有重唇音未分化[3]。在現(xiàn)代漢語江淮官話方言里,“浮”讀作[fu],“蒲”讀作[p‘u]。

      7.抱[pau?]

      (8)雞孵卵曰抱。(1935年《麻城縣志續(xù)編》卷一《疆域志·方言》)

      按:例(8)中的“抱”指母雞孵小雞,如“抱雞婆”。在《廣韻》中,“抱”是並母皓韻,表示“孵化”義的“孵”為滂母虞韻,都是重唇音。在民國時期的北方方言中,“孵”已經(jīng)讀輕唇音;但麻城仍然使用重唇音的“抱”表示孵卵,說明當(dāng)?shù)刂卮揭舴只瘯r間較晚,而且習(xí)慣用重唇音。據(jù)《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普通話的“抱”也可以表示孵小雞。郭沫若《雞之歸去來》:“七月尾上一只勒葛洪種的白母雞抱了,在后面淺山下住著的H木匠的老板娘走來借了去,要抱雞子。”[8](P66)

      (二)舌齒音

      1.有些精組細(xì)音字開口讀[?]組[9](P804)

      (9)徐訛作隋,嗣訛作慈。(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徐”為邪母遇攝開口三等字,魚部;在《中原音韻》中,變?yōu)樾哪隔~模韻撮口?!八濉睘樾澳钢箶z開口三等字,歌部;在《中原音韻》中,變?yōu)樾哪庚R微韻合口。這說明當(dāng)?shù)胤窖岳锍霈F(xiàn)了腭化現(xiàn)象,并且旁轉(zhuǎn),“徐”“隋”都讀作[c?i]。“嗣”為邪母止攝開口三等字,“慈”為從母止攝開口三等字。這兩個字的聲母也發(fā)生了腭化,而且聲母相同,“嗣”“慈”都讀作[?i?]?,F(xiàn)在的安陸話仍然保留這樣的老派讀音,新派讀音則讀[ts]組。

      2.部分臻攝合口三等字清母讀作心母,清塞音讀作清擦音,[?‘]讀作[s]

      (10)竣,七倫切,音逡;同蹲,又音詮,今訛作峻。(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竣”和“逡”同為清母臻攝合口三等字,《廣韻》中“竣”與“逡”同小韻,所以說“竣音逡”。“蹲”是“竣”的異體字?!霸彙睘榍迥干綌z合口三等字,是“竣”的另一讀音。“峻”則為心母臻攝合口三等字。這說明當(dāng)?shù)胤窖岳铩翱ⅰ钡淖x音由清母變成了心母。在后來的通語中,“竣”變?yōu)椴凰蜌馇逡袈暷竅?],而“逡”的聲母則變?yōu)樗蜌庖鬧?‘],導(dǎo)致讀音差異。在現(xiàn)代安陸方言里,“竣”“峻”的聲母都讀作[t?] [10](P746)。也就是說,一部分與撮口呼相拼的古精組字今讀作莊組。

      3.邪母字聲母讀作[t?‘]

      (11)涎訛作饞。(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邪母字今讀的一般規(guī)則是合口變[?],開口平聲讀[?‘],開口仄聲讀[?],但是也有例外。在例(11)中,“涎”為邪母山攝開口三等字,“饞”為崇母咸攝開口二等字?!跋延炞黟挕?,即[?ien]讀作[t?‘a(chǎn)n]??梢?,安陸方言里有邪母字聲母讀作[t?‘]的現(xiàn)象,現(xiàn)代漢語方言里仍然有此讀法[t?‘a(chǎn)n] [11]。

      4.知組二三等合流,聲母讀作[t?‘]

      (12)闖,丑禁切,讀若郴,今訛作撞上聲。(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有些語音現(xiàn)象符合知三徹讀如知二澄,知組二三等合流,聲母讀作[t?‘] [11]。在例(12)中,“闖”為徹母開口三等,深攝去聲,讀作[t??i?m] [4];“撞”為澄母開口二等,讀作[????][4]。至明代,“撞”變?yōu)橹??!逗槲湔崱肪硎骸白玻旖登??!痹诂F(xiàn)代安陸方言里,“闖”的聲母為[t?‘],“撞”的聲母讀為[t?]。

      5.莊母洪音讀作[?‘]

      (13)盞,俗呼如淺。(光緒九年《孝感縣志》卷五《風(fēng)土志·習(xí)俗》)

      按:中古莊組字中,莊母洪音一般讀作[?],但清代孝感有讀作[?‘]的現(xiàn)象。在例(13)中,“盞”在《廣韻》中為莊母開口二等?!皽\”在《廣韻》中為精母開口四等;在《洪武正韻》中則變?yōu)榍迥???梢姡?dāng)時孝感仍存在著莊組字讀如精組字的現(xiàn)象。不過,現(xiàn)在的孝感方言里,“盞”的聲母為[?] [9](P865)。

      6.有些韻母為梗攝開口的莊母字讀作精母

      (14)蚱蜢,俗呼如作母。(光緒九年《孝感縣志》卷五《風(fēng)土志·土物》)

      按:“蚱”為莊母梗攝開口二等入聲字,“作”為精母遇攝開口一等字。在孝感方言里,“蚱”的聲母變?yōu)槠缴嘁?,而且是入聲字。

      (15)促織,俗呼趨績。(1935年《麻城縣志續(xù)編》卷三《食貨志·物產(chǎn)》)

      按:“促”為清母通攝開口三等;“趨”為清母遇攝合口三等。方言里將“促”讀作“趨”,是腭化的表現(xiàn),與古音相同?!翱棥笔钦履冈鴶z開口三等職韻;“績”是精母曾攝開口四等錫韻。章母與職韻細(xì)音相拼時,聲母變?yōu)榫?,韻母更?xì),讀作[?i]。

      7.有些濁音清化時平聲不送氣

      (16)兒童磨磚石二寸許,上圓下銳,就地鞭之,名曰“得螺”。諺語“楊柳活打得螺”。(乾隆五十四年《黃岡縣志》卷一《地理志·風(fēng)俗》/光緒二年《麻城縣志》卷五《輿圖志·風(fēng)俗》)

      按:例(16)中的“得螺”即是“陀螺”,打陀螺是一種兒童游戲?!暗谩痹谥泄艑儆谇逡舳四缸郑巴印睂儆跐嵋舳缸?。這表明濁聲母定母字在明清時期已經(jīng)清化了,但是平聲字變?yōu)榱瞬凰蜌饴暷竅t],與普通話讀[t‘]不同。在現(xiàn)代麻城方言中,“得螺”讀作[ct?lo]。

      8.舌音定母讀作齒音莊母

      (17)蜻蜓,俗呼如青簪。(光緒九年《孝感縣志》卷五《風(fēng)土志·土物》)

      按:“蜓”是定母梗攝開口四等,后通語中演變?yōu)橥改缸?。“簪”是莊母深攝開口三等,后演變?yōu)檎漳缸?。?dāng)?shù)胤窖岳铮膀选眲t由定母字變?yōu)榍f母字,讀作[t?ien],和通語中的濁音清化規(guī)律不一致。

      (三)牙喉音

      徐通鏘認(rèn)為,詞語中能體現(xiàn)雅/土這種不同風(fēng)格色彩的音類差異是文白異讀。汪化云指出,黃孝片方言存在文白異讀現(xiàn)象,并分析了文白異讀的類型。在方志中,我們就發(fā)現(xiàn)了明清時期的白讀音。

      1.聲母?

      (18)眼近闇。(乾隆五十四年《黃岡縣志》卷一《地理志·風(fēng)俗》/光緒八年《黃岡縣志》卷二《地理志·風(fēng)俗》)

      按:據(jù)黃陂縣縣志編纂委員會《黃陂縣志》,古疑、影母開口一、二等字,今基本讀?聲母。“眼”本為疑母字,山攝開口二等,《中原音韻》時期變?yōu)橛澳缸?。本地方言里讀作[?an] [12](P577)。在現(xiàn)代黃岡方言中,“眼”也有文讀音[ien],如“眼鏡”?!伴湣睘橛澳缸郑虜z開口一等,在方言里讀作[?an]。因此,“眼”的白讀音和“闇”的讀音近似。

      (19)春雨不污路,污音臥,言其易干。(光緒九年《孝感縣志》卷五《風(fēng)土志·節(jié)序》)

      按:在《集韻》中,“污”為影母暮韻,遇攝開口一等;“臥”為疑母過韻,果攝合口一等,其義為染、弄臟。在孝感方言中,“污”表示打濕的意思,應(yīng)是“涴”的同音假借。在現(xiàn)在的當(dāng)?shù)胤窖灾?,“臥”讀作[?o]。

      2.見系開口字聲母白讀為[k]組

      (20)銜訛作含,醎訛作寒。(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丁聲樹、李榮指出,鄂東地區(qū)二等見系開口字聲母白讀為[k]組[13](P13)。我們在方志中確實(shí)發(fā)現(xiàn)了這一現(xiàn)象,而且見系開口字與匣母開口字不分。在例(20)中,“銜”和“醎”都是匣母咸攝開口二等細(xì)音字,“醎”是“咸”的異體。“含”和“寒”都為匣母開口一等洪音字?!般暋焙汀昂?、“醎”和“寒”在中古及中古以前讀音相同,后匣母分化,洪音字聲母為[x],細(xì)音字聲母為[?]。不過,清代安陸方言中有些匣母字仍未分化,方志作者已意識到本地方音的這一特點(diǎn),所以稱為“訛作”?!般暋薄搬_”現(xiàn)在在方言里既讀[cxan],也讀[c?ien]?!昂薄昂痹诜窖灾械穆暷甘荹x],韻母是[an] [9](P801),現(xiàn)在仍然讀[cxan]。

      (21)閤音合,與閣通,俗訛作遐,邑地名有閤家河。(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閤”本來有兩個意思:一是通“閣”,《爾雅·釋宮》:“小閨謂之閤?!睘橐娔负享嶉_口一等,讀作[k?p][4];二是通“闔”,胡臘切,為匣母盍韻開口一等,讀作[?op][4]。在方志作者看來,“閤”的讀音應(yīng)該是[k?],但是民間將此字讀為“遐”[c?ia],專門用來作地名或姓氏,因此,見母字與匣母字混淆。相傳“閤”為皇帝賜姓,賜讀音[c?ia],但具體時代已無法確定了。也有專家認(rèn)為,閤[k?]氏來源于上古姓氏?,F(xiàn)代漢語中,“閤”作姓氏仍讀作[c?ia],不過,此音并未收入《新華字典》。安陸有以此姓氏命名的村莊,即引文中的閤家河,方言讀作[?ia?iaxo]。

      (22)北虹出來刀兵起。虹,俗呼如杠,去聲。(光緒九年《孝感縣志》卷五《風(fēng)土志·節(jié)序》)

      按:“虹”即是彩虹,為匣母東韻開口一等,《廣韻·上平一東》:“虹,戶公切,又古巷切?!薄案堋睘橐娔附嶉_口二等,讀作[cka??],這與今天黃岡地區(qū)“虹”的白讀音相同。現(xiàn)代黃孝片方言里,“虹”白讀仍為[ka??],也有文讀作去聲[xo??],普通話只讀作陽平聲[cxo?]。

      二、韻母方面

      (一)介音轉(zhuǎn)變或脫落

      1.談[t‘a(chǎn)n]

      (23)三十日為除夕,張春帖子于門,闔家長幼畢集,團(tuán)飲盡歡,曰談年。(乾隆五十九年《蘄水縣志》卷二《地理志·風(fēng)俗》)

      按:例(23)中的“談年[t‘a(chǎn)n?ian]”就是通語中的“團(tuán)年[t‘uanian]”。“團(tuán)”讀作“談”,即山攝合口一等讀作咸攝開口一等。端組山攝合口與舌上聲母相拼時,介音-u脫落,讀開口。現(xiàn)代漢語方言里黃孝片沿襲了這一讀法。

      2.尾[i]

      (24)俗呼尾如蟻。(光緒九年《孝感縣志》卷五《風(fēng)土志·節(jié)序》)

      按:“尾”的主要介音u脫落,讀作i?!拔舶汀痹诂F(xiàn)代當(dāng)?shù)胤窖宰x作[ipa],普通話則讀作[ueipa]。

      3.貓[miao]

      (25)貓訛作毛。(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26)斑蝥俗呼斑貓。(康熙七年《云夢縣志》卷八《風(fēng)俗志·物產(chǎn)》)

      按:“貓”為明母宵韻開口三等或明母肴韻開口二等;“毛”為明母豪韻開口一等,都是下平聲。明代李實(shí)《蜀語》:“貓、毛,清濁兩呼?!秉S仁壽注云:“貓”既可讀“毛”之陰平,也可讀“毛”之陽平齊齒呼。也就是說,明代西南官話中“貓”“毛”的讀音是不同的,與《廣韻》一致,安陸地區(qū)也可能如此。至遲在清代同治年間,安陸方言中“貓”的介音i已失落,開口度變大,由[miao]變作[mao],“貓”“毛”的讀音趨同。又,“蝥”為明母肴韻開口二等下平聲,“貓”本來就有這一讀音,這說明至遲在康熙年間,孝感地區(qū)“貓”的讀音就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在普通話中,“貓”讀作[cmao]。

      (二)音韻對轉(zhuǎn)和旁轉(zhuǎn)

      1.奴[no?]

      (27)奴訛作農(nóng)。(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奴”為泥母遇攝模韻,“農(nóng)”為泥母通攝冬韻。從模韻到冬韻是陰聲韻轉(zhuǎn)為陽聲韻,方言中“奴”讀作[no?]。

      2.酗[?iu?]

      (28)酗訛作兇。(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酗”為三等合口遇攝虞韻,“兇”為三等開口通攝種韻。方言將陰聲韻的“酗”讀作陽聲韻的“兇”[?iu?],屬于陰聲韻轉(zhuǎn)為陽聲韻。

      3.翁[ou]

      (29)翁訛作歐。(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翁”為影母通攝,“歐”為影母流攝,都為開口一等字。方言將[u?]讀作[ou],屬于陽聲韻轉(zhuǎn)為陰聲韻。

      4.遨[?ao]

      (30)中塑忠臣屈原、孝女曹娥,俗呼娥為遨。(康熙七年《云夢縣志》卷八《風(fēng)俗志》)

      按:“娥”和“遨”在《中原音韻》中都為疑母字?!岸稹睘楦韪觏?,在《廣韻》中為上平聲,讀[?o];“遨”為蕭豪韻,在《廣韻》中為上平聲,讀[?ao]。開口一等歌韻轉(zhuǎn)為蕭韻,屬于旁韻對轉(zhuǎn)。

      (三)蟹攝、遇攝、止攝白讀音

      1.雷、驢、累、慮[li]

      (31)雷訛作離,驢訛作犁。累、慮,俱訛作利。(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雷”為來母蟹攝灰韻合口一等,“離”為來母止攝支韻開口三等;“驢”為來母遇攝魚韻開口三等,“犁”為來母蟹攝齊韻開口四等?!袄邸睘閬砟钢箶z支韻合口三等,“慮”為來母遇攝魚韻開口三等,“利”為來母止攝脂韻開口三等。它們同為來母字,蟹攝、遇攝、止攝間齊微韻與魚模韻讀音相同。直到今天,在安陸和麻城方言里,“雷、驢、累、慮”的韻母依然讀作[i]。

      2.去[?i]

      (32)呼去為棄。(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去”為溪母遇攝開口三等,“棄”為溪母止攝開口三等,讀作[i]。從有關(guān)資料來看,至少在魏晉時期北方話就如是發(fā)音?!蹲髠鳌ふ压拍辍罚骸凹徰梢远榷ブ!碧拼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云:“去,起呂反。裴松之注魏志云:古人謂藏為去。案今關(guān)中猶有此音?!碧拼追f達(dá)疏云:“字書‘去作‘棄,羌呂反,謂掌物也。今關(guān)西仍呼為棄。東人輕言為去,音莒?!睋?jù)莫超推測,這一發(fā)音在北方關(guān)西地區(qū)最先形成[14]。

      3.趨、崔[ts‘iei]

      (33)趨、崔,俱訛作妻。(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趨”為清母遇攝虞韻合口三等,“崔”為清母蟹攝灰韻合口一等,“妻”為清母蟹攝齊韻開口四等,同是清母字,齊微韻與魚模韻讀音相同。在麻城方言中,“趨”“崔”“妻”至今仍白讀作[ts‘iei]。

      4.聚[dzu?i?]

      (34)聚訛作罪。(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聚”為從母遇攝虞韻合口三等,“罪”為從母蟹攝灰韻合口一等,它們與前面所列語音現(xiàn)象相同,都是齊微韻與魚模韻不分?!逗狈窖哉{(diào)查報告》記錄安陸地區(qū)“聚”和“罪”都白讀為細(xì)音[?i?],因此,方志中所言的“聚訛作罪”應(yīng)是白讀。根據(jù)一些學(xué)者的調(diào)查,現(xiàn)代安陸方言里“罪”是有文、白兩讀的,文讀作[?ei],白讀作[?i?]。

      還需指出的是,在安陸、黃岡等地方言中,心母字的遇攝合口三等、止攝合口三等與蟹攝開口四等見系字讀音相同,韻母讀作[i]。

      5.?、須、綏[?i]

      (35)?、須、綏,俱訛作西。(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36)其土音如呼須近西。(光緒八年《黃岡縣志·地理·方言》)

      按:“?”“須”皆為遇攝合口三等,“綏”為止攝合口三等,“西”為蟹攝開口四等??梢姡鰯z韻母為[i]的字多是精組字??挛的现赋觯叭 薄绊殹边@些字韻母讀[i],是明清時期江西移民影響的結(jié)果[15]?,F(xiàn)在新派讀音中有?的讀法,則是受普通話影響的結(jié)果。

      (四)梗攝、山攝白讀音

      1.夕[si?]

      (37)諺曰:早晨燒天到不得晚,晚夕(俗呼如屑)燒天必定晴。(光緒九年《孝感縣志》卷五《風(fēng)土志·節(jié)序》)

      按:“夕”為邪母梗攝開口三等,“屑”為心母山攝開口四等,二字都為細(xì)音入聲。孝感當(dāng)?shù)厝宰x入聲,邪母按照洪音規(guī)則分化,與通語相異。

      2.蚱蜢[??ucmo?]

      (38)蚱蜢,俗呼如作母。(光緒九年《孝感縣志》卷五《風(fēng)土志·土物》)

      按:“蜢”為明母梗攝開口二等,“母”為明母流攝開口一等。又據(jù)馮法強(qiáng)《近代江淮官話語音演變研究》,遇攝韻母讀作[?u]的多分布在中古莊組、精組、端組、泥來母之后[3],所以當(dāng)時方言里應(yīng)讀作[??ucmo?]。

      (五)脂微韻讀如魚模韻

      1.水[c??]

      (39)水近暑。(乾隆五十四年《黃岡縣志》卷一《地理志·風(fēng)俗》)

      (40)人家欲失火則鼠先去之,故云失鼠,俗呼失水。(光緒九年《孝感縣志》卷五《風(fēng)土志·節(jié)序》)

      按:“暑”為遇攝開口三等,在黃岡音系中的讀音為[??],與普通話的讀音差別較大?!笆蟆睘橛鰯z開口三等,“水”為止攝合口三等,“鼠”和“水”都是審母,聲調(diào)都為上聲。在現(xiàn)代麻城話中,“水”的白讀音與“暑”“鼠”仍相同,讀作[c??],“水”的文讀為[c?ei]。

      三、聲調(diào)方面

      (一)聲調(diào)變讀

      與通語相比,在明清時期,黃孝片方言里存在許多聲調(diào)變讀現(xiàn)象,既有陰平陽平之間的轉(zhuǎn)換、平聲上聲之間的轉(zhuǎn)換,也有入聲歸派等。

      1.闖

      (41)闖,丑禁切,讀若郴,今訛作撞上聲。(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闖”本讀若“郴”,為徹母深攝開口三等,“撞”為澄母江攝開口二等。這說明“撞”的聲母已經(jīng)清化,方言將部分送氣塞擦音字讀作同部位的送氣清音[t?‘],同時,聲調(diào)也由平聲變?yōu)樯下暋?/p>

      2.胖

      (42)鳙魚,俗名胖頭。(光緒十年《黃州府志》卷三《疆域志·物產(chǎn)》)

      (43)多鳙,一名鳑頭。(乾隆五十九年《蘄水縣志》卷二《地理志·物產(chǎn)》)

      (44)胖訛作旁去聲。(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在《中原音韻》中,“胖”一為去聲,一為陽平?!镑洝痹凇都崱分袨殛柶?,“胖頭”即是“鳑頭”,這說明在乾隆至光緒時期的黃州方言中,“胖”是讀作陽平的?,F(xiàn)在黃岡地區(qū)仍把“胖頭”讀作平聲調(diào)[cp‘a(chǎn)ngct‘ou]。而同治時期的安陸方言中,“胖”則讀作去聲,跟官話趨向一致。

      3.沙

      (45)亦曰沙火,沙呼去聲。(光緒九年《孝感縣志》卷五《風(fēng)土志·物產(chǎn)》)

      按:在《中原音韻》中,“沙”為陰平調(diào);到了《洪武正韻》,“沙”既有平聲,也有去聲,讀去聲時的反切是“所嫁切”,表示嘶啞的意思。在光緒時期的孝感方言中,“沙”讀作去聲。

      4.易

      (46)易俗呼如衣。(光緒九年《孝感縣志》卷五《風(fēng)土志·節(jié)序》)

      按:在《廣韻》中,“易”為去聲,“衣”為上平聲。從方志記載來看,孝感方言中將去聲的“易”讀作陰平調(diào),而現(xiàn)在普通話中“易”仍讀作去聲。去聲的“易”在孝感方言里讀作平聲,也有可能是陰去聲。

      (二)入聲歸派

      1.白、石、拾、十

      (47)白、石、拾、十,俱訛作平聲。(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白、石、拾、十”四個字音,在中古時期本來都是入聲字,后來本地方言將其歸入陽平聲[s?]或[??] [16],與現(xiàn)代普通話基本相同。不過,“拾”也可以讀入聲[t??],如“收拾”。在今天的紅安、麻城、黃州、團(tuán)風(fēng)等地方言中,“白、石”等字也讀陽平聲調(diào)[17](P8)。

      2.孛

      (48)孛,音佩,與勃通,俗訛作跛。(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孛”在中古是並母字,有兩個讀音:一為去聲隊韻,一為入聲沒韻。當(dāng)讀去聲時,與“佩”為同音字;在現(xiàn)代當(dāng)?shù)胤窖岳?,“佩”白讀為[p‘i]、文讀為[p‘ei] [18](P60)。當(dāng)讀入聲時,當(dāng)時方言中訛作“跛”[po],“跛”屬于清音不送氣幫母字,這說明方言中出現(xiàn)了清化現(xiàn)象,“孛”也由入聲變作上聲。

      (三)入聲的保留

      1.侄[t???]

      (49)侄,音質(zhì),堅也,癡也。(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bǔ)正》卷下《方音》)

      按:“侄”為章母質(zhì)韻入聲。清代顧炎武《音學(xué)五書·唐韻正》卷十七:“姪,徒結(jié)切?!鼻宕斗猪嵈橐肪戆耍骸靶值苤釉粖?,陽入?!薄爸丁弊x為[t???],現(xiàn)代安陸方言里仍讀入聲。

      綜上所述,在明清時期,湖北方志中有關(guān)江淮官話的記錄較少,從這些語音材料中,我們可以見微知著,得知這一時期湖北江淮官話區(qū)在聲母、韻母、聲調(diào)方面的特點(diǎn)。從語音演變規(guī)律來看,與通語相比,湖北方志所記載的黃孝片語音與之有不一致之處,它總體上較為滯后,如全濁聲母清化,古全濁塞音、塞擦音清化仄聲送氣,平聲不送氣;見系字與匣母字混淆;匣母字分化混淆;來母字止攝、遇攝、蟹攝齊微韻與魚模韻不分等。同時,也有和通語相同的地方,如聲母的腭化、知三徹讀如知二澄等。

      參考文獻(xiàn):

      [1][美]勞費(fèi)爾.中國伊朗編[M].林筠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1.

      [2]朱建頌.方言與文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08.

      [3]馮法強(qiáng).近代江淮官話語音演變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14.

      [4]鄭張尚芳.上古音系(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5]李清桓.《五方元音》音系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8.

      [6][清]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7]朱建頌.武漢方言詞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5.

      [8]王錦厚編.郭沫若散文選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9]趙元任,丁聲樹,吳宗濟(jì)等.湖北方言調(diào)查報告[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

      [10]湖北省安陸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安陸縣志[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

      [11]邱磊.鄂東北江淮官話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10.

      [12]黃岡縣志編纂委員會.黃岡縣志[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1990.

      [13]丁聲樹,李榮.漢語音韻講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14]莫超.《秦音》及清代方志中的甘肅方言[J].河西學(xué)院學(xué)報,2008,(3).

      [15]周楊.黃孝片方言?韻系的歷史層次及來源[J].語言研究,2007,(4).

      [16]王求是.孝感方言的入聲[J].方言,1996,(2).

      [17]楊凱.鄂東方言詞匯與地域文化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18]汪化云.鄂東方言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4.

      猜你喜歡
      明清
      淺談明清徽州的刺繡工藝
      淺談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的原因
      丁村民居磚雕藝術(shù)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況研究
      簡述明清封建君主專制的加強(qiáng)
      簡述明清封建君主專制的加強(qiáng)
      明清商業(yè)與帝制體系關(guān)系論綱
      明清小說與明清社會生活初探
      明清如何疏解北京人口
      明清皇帝如何施政為民
      乌拉特中旗| 稻城县| 常熟市| 泉州市| 南丹县| 南昌县| 达拉特旗| 吉隆县| 普洱| 阳城县| 大庆市| 南安市| 襄樊市| 惠来县| 东阿县| 扶绥县| 萝北县| 屯门区| 双鸭山市| 扬州市| 广河县| 南郑县| 泾源县| 辽宁省| 亚东县| 鄯善县| 手游| 澎湖县| 巴南区| 福海县| 崇信县| 祁门县| 唐河县| 揭阳市| 崇明县| 社会| 民县| 玛多县| 桑日县| 东光县| 吴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