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響水中學 林 靜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化環(huán)境下課程資源下載的泛濫,許多教師成為信息技術的“附庸”,奉行“拿來主義”,導致課堂教學碎片化、形式化。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要引領學生跨越表層思維,構建牢固的知識框架,挖掘地理知識的深層價值,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教師要順應快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引領學生開展深度學習,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學習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也是教學活動的歸宿,教師要提出適合有關人口、資源、環(huán)境、發(fā)展等地理問題的目標,讓學生通過深度學習形成高階思維。教師要依據學情,綜合分析信息,建立信息技術與學習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信息技術不僅能快速地傳遞信息,還能促進學生的理解。例如,在魯教版必修1《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的教學中,教師設計學習目標:能通過某區(qū)域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征、地形特征、土壤狀況、水文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各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生活實例說明地理要素環(huán)境形成與演變的作用;通過網絡信息平臺模擬地理環(huán)境的形成與演變,體驗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演化過程。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讓學生理清地理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度加工。
師生的教與學活動都是由目標導向的,教師要發(fā)揮思維導向的作用,引領學生向同階的方向前行。學生在課前要明確目標,要把握課堂主線,這樣,才能促進知識的遷移,從而觸類旁通,進行深度學習。
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活動,讓學生置身其中進行深入思考。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擺脫時空限制,讓學生收集素材完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獲得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地理知識大多來源于人們的生活,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才能便于學生消化、理解。教師在創(chuàng)設地理教學情境時不能脫離地理的科學原理,要以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展開探究。如新疆的阿克蘇冰糖心蘋果果香濃郁、甘甜味厚、汁多無渣,曾被評為“北京奧運會推薦果品”。學生通過百度地圖搜索阿克蘇的地理位置,分析該地區(qū)的氣溫、降水、晝夜溫差、土壤等因素,分析阿克蘇冰糖心蘋果受到贊譽的原因。學生置于情境中,分析阿克蘇冰糖心蘋果的發(fā)展狀況,會提出建設性的建議。真實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生產生活中。
將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融合起來,能促進學生的感知、分析。教師利用FLASH軟件、VR模擬、數字星球等,促進學生的感知,給學生的感官帶來刺激,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空間模型,能豐富學生的想象,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吸引學生參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從而促進他們對知識的主動建構。例如,在學習魯教版必修1中鋒面系統(tǒng)的相關內容時,如果僅依靠書本提供的圖片與文字,學生難以理解鋒面的形成過程。教師可以借助FLASH動畫,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冷鋒、暖鋒和準靜止鋒的成因,能根據鋒面天氣示意圖確定鋒面的類型、降水的區(qū)域及當地天氣的變化。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體驗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收集與整理數據,并用所學地理知識加以分析,也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模擬情境,讓學生從情境中獲得真實的體驗。例如,在魯教版必修2《交通運輸布局》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分享旅游心愿,并提出問題:大家為實現旅游心愿,要選擇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那如何選擇才更加合理呢?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相關案例與現實經驗總結出現代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歸納出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適用范圍。教師設計虛擬的情境,讓學生在虛擬的情境中擔任工程師,運用掌握的地理知識參與橋梁道路建設的工程。
學習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教師要通過評價調控學生的學習過程,借助反饋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教師要借助概念圖、電子檔案袋等工具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學習成果進行有效評價。教師要以檔案袋的形式記錄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學生的自評、互評、師評信息。教師要用電子檔案袋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學的作品與評價,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有所反思,提高他們的思維深度。
總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營造情境,讓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度加工,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能力的培養(yǎng)、情感的體驗,也讓他們的思維得到深度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