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紅橋高級中學
江蘇省揚州市公道中學 夏新翼
【原題呈現(xiàn)】(2020年揚州市高三語文3月線上測試)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詩歌除外,文體自選。
新冠疫情發(fā)生后,軍人、醫(yī)生和警察等逆行趕往疫區(qū)。我們要贊美那些逆行者。其實不僅是在危難的時候,平常生活中我們也需要逆行者。
【名師解題】
本次作文審題難度不大,題目中第一句由當前“新冠疫情”的特定背景引出“逆行”這種行為;第二句“我們要贊美那些逆行者”,明確了出題人的意圖,是要求我們只能寫正面的“逆行者”;第三句“不僅是危難的時候,平常生活中我們也需要逆行者”明確了寫作的范圍,不局限于疫情。
第二句“我們要贊美那些逆行者”,已明確規(guī)定了中心論點。根據(jù)題目,可以列出敘述事例的模式句:某人在什么情況下?(別人都怎么做?)他卻逆行去干什么?結(jié)果怎么樣?我們贊美逆行者什么?圍繞述例模式句思考,我們就不容易偏題了。
我們可從以下方面說理:1.面對兇險,大多數(shù)人沒有勇氣,退縮躲避;而逆行者以過人的勇氣,去戰(zhàn)勝它,向死逆行,他們的勇氣可嘉。2.面臨困難,大多數(shù)人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而逆行者,想到的是社會責任,他們的擔當精神可貴。3.遇險臨難,大多數(shù)人只顧眼前,不敢抗爭,反而深陷困境;而逆行者奮起抗擊,減少了更大的損失,避免了更多的犧牲,逆行實為大智慧。4.國難當頭,大多數(shù)人逆來順受,委曲求全;而逆行者以“犧牲我一個,幸福千萬家”的情懷,舍一己而為天下人謀福祉,我們要贊美他們崇高、偉大的靈魂。
佳作示范
逆流而上以漱溟
@江蘇省揚州市紅橋中學高三(6)班 胡佳怡
梁漱溟先生的父親在前清覆滅之際曾問他:這個世界會好嗎?先生坦然答:“當然會好。”
“漱溟”,沖刷黑暗之意。順流而下只能沉積泥沙,故他生來就是逆行之人,也自然有底氣如此作答。
逆行是勇氣,是膽識,是洞察。有時它是為眾人點燈的清醒認知,有時它是為萬民舍身的濟世胸懷。順流而下是愚昧的自由,逆流而上卻是決然的獻身,是魯迅筆下“我以我血薦軒轅”,亦是梁遇春所言“知其不可而為之”。
在社會的思想大潮中,逆行是為了沖刷自己眼前的混沌,保有自己思想的獨立與人格的自由。人人自危之時,梁漱溟先生卻堅持向毛主席要回自己的文稿;舉國危難之日,他亦敢明“匹夫不可奪”之志。隨波逐流固然是處世之道,然泥沙沉積終將使大河決堤,烏合之眾只會帶來社會退化,此時,多一個逆行人,便多一分人格獨立的高地。
但更多人的逆行并非一種跳出局外,作壁上觀的明哲保身,他們敢于冒著粉身碎骨的風險沖擊頑石上的淤泥,沖刷眾人眼前和心底的黑暗。這就是為什么梁漱溟先生在當代仍要告誡青年人們?nèi)绾嗡伎?,為什么在災難發(fā)生前的風平浪靜中仍有吹哨人,仍有點燈者。他們逆流而上,是為了擦亮所有人的眼睛。也正因此,時代需要逆行者,才有如大河需要波濤,否則就將淪為惡臭的死水。
在倡導個性的今天,也許有很多青年人都說自己在逆流而行,但逆行的“逆”不是叛逆,逆行也不意味著跳出束縛,野蠻生長。對于我們來說,逆行可能更意味著一種逆向的思考,是在網(wǎng)絡(luò)流言蜚起時敲下鍵盤前的停頓,或是在虛榮攀比中保有的沉靜的心。
是以逆流而上,先漱已溟,后漱眾溟。
名師點評
本文用梁漱溟先生故事引出核心關(guān)鍵詞“逆行者”,然后對“逆行者”的特質(zhì)做了準確界定,指出“逆行是勇氣,是膽識,是洞察”,逆行者有“濟世胸懷”,有“獻身”精神。在對梁漱溟先生事例的運用上處理得很好:事例敘述精練、扣題,事例分析深刻透徹。在對逆行者贊揚的同時,作者還辯證地指出“逆行的‘逆’不是叛逆,逆行也不意味著跳出束縛,野蠻生長”,思維如此清晰,非常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