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沫若
杜鵑,敝同鄉(xiāng)的魂,在文學(xué)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鳥都比不上。
我們一提起杜鵑,心頭眼底便好像有說不盡的詩意。
它本身不用說,已經(jīng)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時又被認(rèn)為薄命的佳人,憂國的志士;聲是滿腹鄉(xiāng)思,血是遍山躑躅;可憐,哀惋,純潔,至誠……在人們的心目中成為愛的象征。這愛的象征似乎已經(jīng)成為民族的感情。
而且,這種感情還超越了民族的范圍,東方諸國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鵑在文學(xué)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亞于中國。
然而,這實在是名實不符的一個最大的例證。
杜鵑是一種灰黑色的鳥,毛羽并不美。它的習(xí)性專橫而殘忍。
杜鵑是不營巢的,也不孵卵哺雛。到了生殖季節(jié),產(chǎn)卵在鶯巢中,讓鶯替它孵卵哺雛。雛鵑比雛鶯大,到將長成時,甚且比母鶯還大。鵑雛孵化出來之后,每將鶯雛擠出巢外,任它啼饑號寒而死,它自己獨霸著母鶯的哺育。鶯受鵑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著比自己還大的鵑雛,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淚的情景。
想到了這些實際,便覺得杜鵑這種鳥大可以作為欺世盜名者的標(biāo)本了。然而,杜鵑不能任其咎。杜鵑就只是杜鵑,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認(rèn)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鶯也相差不遠(yuǎn),全憑主觀意象而不顧實際,這樣的例證多的是。
因此,過去和現(xiàn)在都有無數(shù)的人面杜鵑被人哺育著。將來會怎樣呢?鶯雖然不能解答這個問題,人是應(yīng)該解答而且能夠解答的。
(選自《郭沫若散文選集》,王錦厚編,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鑒賞空間
《杜鵑》寫于1937 年1 月。其時,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三省。歷史上,中國文化對日本民族具有“哺育”之“恩”,而日本帝國主義卻“恩將仇報”。鑒于此,郭沫若寫下散文詩《杜鵑》,以“杜鵑”隱喻日本侵略者的忘恩負(fù)義和“專橫而殘忍”,以“鶯”隱喻社會中存在的不覺醒而自甘奴化的現(xiàn)象,批評“鶯”對“人面杜鵑”喪失警惕之心。作者旨在告訴人們:看問題不能只憑主觀印象而不顧實際,否則會吃虧的!
文章簡短優(yōu)美,立意新穎,旁征博引,讀來言簡意深,讓人回味無窮。
讀有所思
1.作者說杜鵑“實在是名實不符的一個最大的例證”,請說說杜鵑在文學(xué)上的“名”和在生存中的“實”分別指什么。
2.作者在文末說“人是應(yīng)該解答而且能夠解答的”,其言外之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