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長征小學 王穎奇
結構是客觀事物各部分之間的組合方式,結構化思維是指以探尋客觀事物結構關系為目標,構建各部分之間的關聯(lián)性,進而延伸出事物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一種理性思維方式。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感性向理性過渡的關鍵時期,教師在小學數學課程實踐中,應從多角度引導學生把握數學問題結構,激發(fā)學生通過聯(lián)想、發(fā)散、歸納、總結探究數學知識間的聯(lián)系,進而構建知識結構,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目前從小學生的思維品質來看,結構化思維發(fā)展并不理想,在探求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盲目套用公式,“鉆牛角尖”,缺乏聯(lián)想,思考過程失衡,解決問題的方式脫離實際等問題普遍存在。對此,教師應根據課程要求設計相應的教學培養(yǎng)策略: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體系構建的基本元素,也是學生結構化思維發(fā)展的基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基礎入手,引導學生從數學概念中探求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聯(lián)系以及不同數學概念之間的結構關系,從而啟發(fā)學生的邏輯思考。
例如在“分與合”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分與合的基本概念,進而鞏固對加法與減法概念的認識。根據教材中的題目,教師要求學生將4 個桃子放在兩個盤里,并利用開放式的教學引導,滲透“分”的概念,讓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將4 分為3 和1、2 和2、1 和3 的不同形式,這樣不僅強化了學生對分的概念的形象理解,也呈現了分配方法的多樣性;接下來,教師從3 和1 入手,引導學生從條件入手,探究不同分法的原理以及分與合的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最后,從直觀現象過渡到抽象的數量關系,引導學生理解分與合的方法以及與現實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
數學知識之間不是機械、簡單的關聯(lián),而是按照嚴密的邏輯關系構成的整體結構。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利用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性引導學生有邏輯、有條理地思考,讓學生的思維在探究與延伸中不斷發(fā)展。
例如在指導“長方形周長”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設計了“龜兔賽跑”的情境,并通過情境中的信息要求學生判斷小兔與烏龜誰跑的路程長,引出周長的概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并呈現計算過程,學生在了解了小兔與烏龜跑的路程后,分別給出周長計算方法,即“寬+長+寬+長=周長”,通過對計算過程的歸納最終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即“(長+寬)×2”。通過探究活動,學生理解了長和寬作為周長概念的基本單位的意義,并在邏輯思考中歸納總結了周長公式,而這對于其結構化思維的發(fā)展是十分重要的。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普遍存在“學以致用”的障礙,即數學知識的應用僅限于計算、解題,對于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缺乏深入思考。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來,是知識存在的基本價值,也是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思維從理性向感性轉化的關鍵。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入手,設計知識應用情境,引導學生在應用中實現結構化思維發(fā)展。
例如在“千克與克”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在完成了基本概念的講解后,組織學生回到現實生活中,通過去超市購物,調查1 千克雞蛋、1 千克蘋果等各有多少個,并形成調查報告。通過這樣的實踐設計,能夠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千克與克知識的直觀理解,體會計量單位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進而在估算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經常會出現學會新知識就忘記舊知識的情況,這主要是由于小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結構間的關系缺乏深入理解,尚未形成知識體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從直觀上建立數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思考數學知識的邏輯關系,從而形成思維的結構。
例如在圖形計算的歸納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圓形的周長、面積公式進行總結、歸納,并形成思維導圖,進而在課堂中加以展示,分享思維導圖設計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歸納與總結能力,提高其思維品質。
綜上所述,結構化思維發(fā)展不僅是數學課程教學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備品質。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從學生情感認知發(fā)展階段入手,根據數學概念的講解、知識聯(lián)系的構建、知識應用的探究、知識體系的構建,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形成思維結構,進而提升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