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市江都區(qū)仙女鎮(zhèn)龍川小學 童穎穎
學習英語,不僅要了解英語知識,還要理解英語文化,特別是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激活,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英語語言文化特色,發(fā)展英語人文素養(yǎng)。語言內含豐富的文化,語言和文化是緊密相關的?,F(xiàn)著重就發(fā)展小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提出幾點教學策略。
小學生在學習英語時,除了關注英語知識點的教學外,還要滲透英語民俗俚語、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相關文化背景,讓學生認識與辨析中西方文化差異性。如在學習關于顏色的詞匯時,對于“black and blue”難道是“黑又藍”;對于“black tea”難道是“黑茶”;對于“white coffee”難道是“白咖啡”?事實上,單純從詞匯字面意義上來理解是不對的,還要聯(lián)系英語文化中的俗語習慣。對于“black and blue”釋義為“又青又紫”,同樣,對于“black tea”代表“紅茶”,而“white coffee”意為“牛奶咖啡”。在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和整理英語文化知識點,在課堂上進行滲透,讓學生辨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如在學習“floor”時,該詞表示“地板”,還可以表示“樓層”。如“The building has four floors”,表明該建筑有四層樓。不過,在日常語言交際中,對于英美兩國中的“floor”又有差異。比如“一樓”,在英語中稱為“the ground floor”,“二樓”表示為“the first floor”。所以,平時在詞匯教學時,要讓學生認識到釋義的差異性,讓學生正確理解并運用。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滲透,要體現(xiàn)在英語教學的各個方面,在低年級英語課堂,可以讓學生自我介紹,談一談自己的好朋友,介紹一下自己的家庭成員;中高年級學生可以圍繞假期生活、天氣、購物體驗等話題交流,激發(fā)學生對英語文化知識的學習熱情。如在“free talk”中,我們可以專門滲透一些英語文化知識點,如組織學生操練如下句型:“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father/mother 's job?”“What colour do you like?”讓學生從中培養(yǎng)英語語感,正確運用英語來進行溝通。
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激發(fā),需要從不同教法中積極創(chuàng)設跨文化交際情境,促進學生體驗英語文化,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能力。如搭建生日聚會場景,在班上為某學生過生日,并送上生日禮物。傳統(tǒng)的中國禮儀,禮物需要在客人離去后打開,而西方,禮物需要當著面打開才是對送禮者的尊重。教師在設計文化情境時,要貼近學生的認知、語言實際。如在學習“Buying fruit”時,該節(jié)主要介紹買水果的對話情境。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刻感受西方文化下的購物氛圍,我們讓學生回憶自己平時買水果的趣事,并在課堂上以角色扮演方式來展示。在向顧客服務時,要主動問話:“What can I do for you?”在確定要購買物品時,要禮貌地回答:“I want to buy some peaches.”當對購物有疑問時,可以提出:“What about these ones?”購買完之后要向對方致謝:“OK,thanks”。同樣,我們還可以在課堂上模擬相關的購物場景,讓學生從語言情境對話中體驗西方人主動熱情的交際禮儀文化。同樣,開展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教學,教師還要把握教法的多樣性,如對比法。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對母語與英語語言結構與文化異同點的對比分析,讓學生減少母語的負遷移,更加深刻地認識英語文化。如在英語中表示稱呼、稱謂的名詞很少,“cousin”表示表兄弟、表姐妹等關系,而在漢語中各種關系都有嚴格、細致的劃分。在英美國家里,其稱呼方式較為直接,如小孩子可以直接稱呼爺爺、奶奶的名字,反而顯得更為親切、得體,而漢語中如此則顯得不禮貌。還有,在西方語言交際中,對陌生人往往不要問收入、年齡、婚姻、家庭等問題,因為涉及個人隱私。相反,在漢語中這些卻顯得很常見。
在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中,教師要注重英語交際活動的組織與實施,讓學生能夠從活動中認識英語文化,了解英語習俗。如通過黑板報、墻報等開辟“英語文化園地”,專門收集和展示與英語文化有關的知識點,讓學生從中學習和掌握。在英語語法和句式學習中,語法與句式兩者存在差異性。教師要有意地融入語法、句式等知識,讓學生體會英語語言邏輯關系,把握英語語言結構特點。在譯林版英語“My school life”教學中,我們在黑板上寫出“It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term”,讓學生對之進行翻譯。很多學生無法做到準確翻譯,原因是對“of”的用法不理解。在英語里,“of”的用法與漢語中的“的”相似,不同之處在于,“of”用在英語名詞前,而漢語用在名詞之后。也就是說,英語中需要做到“of+名詞”等于“形容詞”。這樣一來,學生就理解了“of”的用法。
此外,教學中,還可以積極開展英語課外實踐活動,如演講比賽、班級英語話劇排練、英語角對話活動等,引導學生從活動中感受語言文化的趣味性,從參與、體驗、表達中內化英語文化,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