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區(qū)新源幼兒園 顏燕華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幼兒的認知、情感、思維、語言表達、觀察等能力都在與教師的互動中提升。教師通過提問,可激發(fā)幼兒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增強其探索的動力,同時也逐步形成師幼間的雙向交流,在對話中促進雙方共同發(fā)展。要優(yōu)化集體教學活動的提問設計,最為關鍵的是轉換視角,從教師的成人角度轉換為基于兒童的視角,這樣才能真正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走進幼兒的心里。
分析教學活動中的提問現狀,我們不難發(fā)現,集體教學中基于幼兒角度的提問還有待加強,提問的有效性還有待提高,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在學習活動中,有部分教師認為,要讓幼兒跟著教案設計走就要不斷地提出問題,或者是站在教師預設的角度上,為了等到想要的答案而重復提問。也會出現面對幼兒的回答不知如何應對或表態(tài)的情況,教師就會再次進行提問,教師的隨機應答能力不強也往往容易造成重復提問的情況。如在集體教學活動“小耳朵”中,教師播放了動物的叫聲后,提問:你們聽到了什么動物?孩子們由于聲音太短太輕沒有聽清,無法回答,但教師不斷重復相同的問題,使得整個活動停留在原地,無法進行下去,而教師也苦于沒有應對策略。其實,分析其中原因,是因為教師沒有真正從兒童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孩子無法回答問題的真正原因,或是因為知道了原因,不知道如何進行進一步的調整提問。這說明,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中,往往追求結果,而缺少分析幼兒的專業(yè)意識。因此,教師應該基于活動目標、幼兒不同經驗和水平進行多樣性的設計。
在學習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有時會發(fā)生教師提問后沒有幼兒回答的現象,教師會主觀認為是幼兒認知水平低。但是仔細分析教師的提問,其實是因為提問過難,不符合幼兒的特點和水平。如小班學習活動“可愛的月亮”中,教師講述月亮不斷變化后提問:月亮為什么每天都是不一樣的呢?提問后無人回應。分析這個提問,我們就會發(fā)現其已經脫離了小班幼兒對于月亮變化的經驗,小班幼兒能夠發(fā)現月亮的變化,但是無法理解月亮變化的原因。因此,提問設計要符合幼兒當前的特點和已有經驗,才能引發(fā)良好的互動。
格拉伊賽爾曾說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經常使用是否問題、追問、假設問題和反問這四種無效的提問?!逼鋵嶀槍Φ木褪墙虒W中,教師容易出現的封閉性提問,如“好不好”“是不是”“對不對”等。經常提出這樣缺乏挑戰(zhàn)性的問題,無法引發(fā)幼兒的認知沖突,反而會使幼兒養(yǎng)成猜測教師意圖的習慣,不利于幼兒思維的發(fā)展與提高。
在教學中,有的教師容易主觀地認為兒童理解能力有限,不敢提出有深度的問題,出現泛泛而談或是針對事實性問題進行提問的情況。表面上看,教學活動氣氛非?;钴S,幼兒回答的積極性很高,但是其實幼兒難以從活動中真正有所收獲,長此以往幼兒很難形成主動思考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在集體活動中,教師的提問大多分為知識型和觀點型兩大類,很少關注兒童的情感體驗和態(tài)度傾向,而繪本教學中通過閱讀故事,了解、體驗故事中的情感和態(tài)度,與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產生共鳴是非常重要的。在有些活動中,教師針對情感態(tài)度的提問不足,導致最后引出活動的情感或蘊含的道理、深意時,顯得生硬而刻板,也無法從幼兒處得到回應,教學氣氛陷入尷尬。比如在教學活動“做朋友吧”時,教師講述小蛇結交朋友的經歷后,提問:你們向小蛇學到了什么品質?教師希望孩子能夠理解小蛇為了交到好朋友而想了很多辦法,最終得到朋友的理解和關心。但是其中缺少情感過渡提問的鋪墊,而是突然用一句幼兒難以理解的提問,強行引向情感目標。因此,關注幼兒的情緒體驗,傾聽幼兒的感受,引發(fā)幼兒在教學中的情感互動,更能引發(fā)幼兒的興趣,提高其積極性,促進幼兒的正向情感體驗。
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時而是智者,時而是同伴,時而又是主持人,教師的展現、梳理和提升,引導著兒童通過“條條大路”到達理想彼岸。怎樣的提問才是基于幼兒視角,有效推進活動進程,達成活動目標呢?
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往往容易沉浸在故事情境中,從而引發(fā)對活動的興趣。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夠帶有情境性,更加能夠引發(fā)幼兒的大膽表達。如在集體教學活動“誰咬了我的大餅”中,教師提問:小豬醒來一看,自己的大餅被咬了一口,它著急地去問小動物們到底是誰咬的。小豬遇到了小鳥,它會怎么問小鳥?我們來幫幫它吧。在教師的引導下,孩子們既沉浸在小豬和小動物們的情境中,又主動地開口向不同的動物提問互動:小兔、小兔,是你咬了小豬的大餅嗎?小狐貍、小狐貍,是你咬了小豬的大餅嗎?
又如集體教學活動“搖搖晃晃的橋”中,狐貍和兔子趴在橋上已經喊不動“救命”了,只能互相說說話。教師提問:如果你是狐貍和兔子,你會說些什么?(創(chuàng)設一座蹺蹺板式的獨木橋,準備狐貍和兔子頭飾,讓幼兒進行情景表演。)
幼兒在活動中,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情境性的提問能夠讓孩子有興趣地參與活動,主動聯系已有經驗,積極地調動自己的思維,快樂地參與到活動中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幼兒思維不受拘束的特點和活動的不同特點,教師的提問應該具有開放啟發(fā)性。在活動中,運用啟發(fā)性的提問能夠給予幼兒更多的表達空間,激發(fā)幼兒思維的碰撞,引發(fā)幼兒大膽表達不同的見解,從而更好地達成活動的目標。
如在集體教學活動“搖搖晃晃的橋”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問:在就剩一根木頭的橋上,你覺得會發(fā)生什么?幼兒1:狐貍和兔子有可能會掉到水里面去。幼兒2:嗯,像蕩秋千一樣,會蕩來蕩去。幼兒3:我覺得木頭可能會斷掉的。幼兒4:它們會跑過去的。
在活動開始環(huán)節(jié),教師的啟發(fā)性提問讓不同的幼兒快速參與到活動中來,聚焦活動畫面,根據線索進行猜測。從案例中,我們發(fā)現,4 名幼兒的回答各不相同,教師通過講述故事、出示畫面、引發(fā)幼兒猜測的提問方式,開啟了幼兒的思考。開放式的提問,更是引發(fā)了幼兒天馬行空的想象,也讓幼兒更期待后續(xù)的故事內容,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這節(jié)活動中。
在啟發(fā)性提問的基礎上,教師要跟進聚焦性的提問,或者通過層層遞進的提問,在引導幼兒大膽表達的基礎上,幫助幼兒厘清思路,逐步聚焦活動重難點。
如在集體教學活動“大風吹來”中,教師提問:大風生氣了,這次它的大風咒又吹起來了,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大風把動物們的點點都吹走了,你們看看這些點點一樣嗎?你還知道哪些動物身上有點點?以上三個提問逐步聚焦、層層深入,從一開始的開放式想象,到關注動物身上點點的異同,再到調動幼兒已有經驗,幼兒的思維從開闊到具體,提問的范圍從大到小,不斷將幼兒的思考引向深入,以達成環(huán)節(jié)目標。
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注意提問切入的角度,使提問在具有開放性的基礎上指向明確,句句相扣,這樣才能敏銳地捕捉到幼兒思維中有價值的內容,使提問更有針對性。
追問,就是追根究底尋求問題答案。教師通過尋求幼兒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的根源和原因,達到了解幼兒的目的。教師利用追問讓幼兒在同伴面前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為其他幼兒提供了學會傾聽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善于在別人的發(fā)言中發(fā)現問題以及同伴互助質疑等相互學習的環(huán)境。
1.肯定引導
教師的追問不應該是簡單的評價,而應是進一步的具體指導,肯定正確的觀點,并進一步誘導追問,激發(fā)幼兒再思考。如在集體教學活動“倒計時”中,教師問:你們知道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倒計時?教師意在引導孩子們說說洗衣機、微波爐等。孩子們說提到了鬧鐘、賽車的時候、加油時,他們的回答都是零碎的生活經驗。教師及時追問:是啊,你們找到了那么多倒計時,請再仔細想想,家里都有哪些倒計時呢?教師的這一追問,既肯定了孩子的觀點,保護了孩子的互動愿望,又能夠引發(fā)孩子再次思考家中的倒計時,將活動不斷推進。
2.糾錯引導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當孩子的回答脫離教師的預設,教師往往會非常緊張,不知如何拉回話題,有的教師只能武斷地打斷幼兒的回答,或是簡單地重復孩子的回答。其實,教師要能夠理解幼兒的回應,善于追問話題。如在集體教學活動“捉迷藏”中,教師出示第一張圖片(長頸鹿躲在樹后),問:快看,這里藏著誰啊?由于畫面色彩的問題,孩子無法辨認,于是有了很多錯誤的回答,如小樹、樹葉、小青蛙。由于孩子的回答出乎教師的預料,教師一下沒有了方向,只能簡單地重復:“躲著誰啊?仔細看看是誰???”其實,只要教師進行簡單的追問“樹后面躲著哪個動物???”,便能幫助孩子厘清思路,聚焦重點,縮小觀察的范圍。
妙用追問,能使教師了解幼兒探索知識、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特點,展現幼兒的思維過程,發(fā)現問題的癥結,有效促進師幼和生生互動。
總之,教師要時時刻刻基于兒童視角,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語言和行為,使提問設計更貼近幼兒。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那樣:“發(fā)明千千萬萬,起點在一問。愚者千問,不如智者巧問?!痹肝覀兌寄艹蔀闀釂柕闹钦?,成為兒童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