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潔 閆 潔
(石河子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新疆石河子 832030)
血涂片標本的觀察是生物學七年級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實驗內容。因為人血不易獲得,且經過瑞氏染液染色后顯微鏡視野下紅細胞數量約占血細胞數量98%,所以認識血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以及不同種類的血細胞在血液中的含量的難度增加,消磨了學生的耐心和興趣,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進行“流動的組織——血液”的教學時,往往會安排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或者采用iPad移動終端等現代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血細胞的結構。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但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和探究能力,與新課標倡導的核心素養(yǎng)背道而馳。因此,為了契合倡導的教育理念,筆者對該實驗材料和實驗操作進行了改進,顯著縮短了實驗教學的時間,使實驗更易觀察和實施。
(1)試劑:羊血、生理鹽水(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瑞氏染液。
(3)器材:載玻片、蓋玻片、普通光學顯微鏡。
(1)試劑配制(教師準備):采集羊血血樣放于有抗凝劑(肝素)的試管內;配制瑞氏染液。
(2)血涂片的制作(學生操作):用吸管吸取羊血血樣,滴取直徑約3 mm的血液分別于2片潔凈的載玻片上;將血膜均勻推開并自然晾干;一片載玻片滴加瑞氏染液使其能夠覆蓋血膜,蓋上蓋玻片觀察紅細胞形態(tài);一片載玻片先滴加生理鹽水使其能充分覆蓋血膜;進而滴加適量瑞氏染液。使生理鹽水與瑞氏染液混合均勻,靜置10~15 min。用蒸餾水沖去染液,吸水紙吸干后鏡檢。
為了使血膜薄且連續(xù),操作者在推片時可以先使蓋玻片與血滴有一定的距離,并使推片與載玻片呈約45°,進而漸漸地靠近血滴,輕輕觸及血滴并勻速推進,使血液沿載玻片端展開。
滴加生理鹽水后,靜止幾秒后就可以滴加瑞氏染液。若時間過長載玻片上的血膜容易脫落。此外,生理鹽水也可以由蒸餾水替代,但是實驗效果沒有滴加生理鹽水的效果好。
用蒸餾水沖洗染液時要注意沖洗的水流不能太大、太迅速,否則會將血膜破壞或沖洗干凈。
因為NaCl溶液覆蓋血膜后,在血膜外形成了一層液態(tài)膜。所以瑞氏染液與紅細胞被液態(tài)膜阻隔,避免了紅細胞與瑞氏染液的直接接觸,而帶相對較多電荷的白細胞受影響較小。因此,未經染色的紅細胞顏色非常淺,呈現草綠色或淡黃色,只能隱約看見其輪廓。經過染色之后紅細胞呈兩面凹的橘紅色圓盤狀。嗜酸性白細胞胞質常被染成粉紅色,細胞核被染成紫紅色;嗜堿性白細胞胞質常被染成蘭紫色;嗜中性白細胞細胞質被染成淡紅色,細胞核為藍紫色;淋巴細胞核大圓形,染成紫藍色;單核細胞的顏色比淋巴細胞淡;血小板為不規(guī)則碎塊,有細小的紫蘭色顆粒。
對于學生來說,實驗現象更易觀察,不必再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尋找顯微鏡視野下不同類型的血細胞,而是一目了然。這樣不僅縮短了實驗教學的時間,而且強化了學生實驗操作的耐心和實驗觀察探究的興趣。
對于教師來說,改進后的實驗材料——羊血更容易獲得,提高了實驗的可行性,也更易開展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新方法在顯微鏡下觀察血涂片時,紅細胞顏色非常淺,呈現草綠色或淡黃色,紅細胞幾乎看不見,只能隱約看見其輪廓。而鋪在載玻片上的白細胞則染色比較好,與直接滴加瑞氏染液時沒有明顯的區(qū)別。因此,學生能夠快速找到不同類型的血細胞并對血細胞進行形態(tài)結構的觀察。該操作方法明顯降低了血細胞的分類時間,增強了學生實驗探究的興趣,提高了實驗教學的效率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