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永安街小學 張 紅
小學語文教學以識字教學為基礎,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學生要先認字,然后再去閱讀、寫作,而漢字教學中不僅僅是要讓學生掌握字本身,還需要掌握漢字文化,這是現代識字教學改革的重點。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往往缺少對漢字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從未來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角度來看,僅僅教會學生識字是不夠的,尤其是在受到外來文化沖擊的背景下,更應該從低年級開始就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熏陶。為了更好地幫助教師在識字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我們應先了解以下幾個問題,以此來針對性地提出策略。
(1)教師沒有意識到識字教學結合漢字文化的重要性。在多數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通常僅是教會大家如何認字,對漢字文化內涵的滲透并不積極,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其重要性。從漢字滲透文化類型來看,主要包括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匯通文化。其中教師大多是人文文化滲透得多一些,但對低年級學生來說理解起來依然有難度,所以多數教師不會主動選擇漢字文化的滲透,或者是滲透較少、頻率較低。
(2)漢字自身復雜,滲透難度較大。漢字自身復雜的特性也是導致文化滲透難度較大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字音方面。識字教學需要學生完全掌握字音,而字音掌握本身就難,更不用說滲透文化了。多數教師會選擇字形來對文化進行滲透,字音滲透漢文化的非常少,這就導致了小學生對漢字文化認識不徹底、不全面,最終影響到識字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誓”字時,教師從拆分和造字上入手,將“誓”分為“折”和“言”,從字形上來說,教師要談到“誓”意思是古代將軍讓士兵堅持勇猛,不斷前進的原則;但從字音上來說,很難融入相應的文化知識,導致了學生對字的理解不深刻。
(3)學生素養(yǎng)較低,滲透內容無法有效理解。教師即使將漢字文化內容滲透進來,也需要學生有能力去理解。但現實中很多學生語文素養(yǎng)較低,缺少文化知識熏陶,過多或者過于復雜的滲透內容反而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尤其是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再者,教師缺乏對文化內容的引導,小學生的認知還不成熟,無法深入理解其含義,更無法領悟其中的文化內涵,自然是起不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1)教師自身缺少漢字文化素養(yǎng)。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雖然目標是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但卻并不簡單,對教師的專業(yè)和學科要求同樣很高。很多小學教師都沒有達到漢字文化教學的標準,自身缺乏漢字文化知識,無法合理、準確地滲透文化,故而導致了識字教學的滲透教學變得沒有任何意義。
(2)相關的識字教學漢字文化滲透的教材、資料較少。識字教學中教師需要的很多漢字文化都是來源于書籍、教材等工具,但目前教育行業(yè)缺少相關的書籍,現有的書籍涉及到的漢字文化相對較少,完全沒有體現出漢字文化內涵,更沒有形成標準體系,所以很難讓教師從中找到有價值信息。
教學實踐表明,將漢字文化和識字教學有效結合對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有重要意義。首先,增加學生識字的動力。小學生學習的漢字數量較多,既要記住字音,還要看懂字形、理解字意,難度相當的大。而融入傳統(tǒng)漢字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某個字。其次,提高教學效率。通過滲透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掌握漢字的能力,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概括來說就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fā)現漢字文化的魅力。
小學語文以及小學識字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要想發(fā)揮滲透漢字文化的作用,就應將其融入到識字教學體系中,使其系統(tǒng)化、工程化。教師要將漢字與文化看作是一體的、相互聯(lián)系的,應將漢字文化和漢字有機地串聯(lián)起來,但要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規(guī)律。
針對低年級學生而言,應注重漢字形態(tài)還原,加強形象記憶。例如看圖是識字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將漢字和具體的物體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有效加強教學效果。低年級學生重點在象形字和指事字上,還原漢字本來面目,應從簡至繁逐步掌握。
例如學習“蟲”這個漢字時,教師先展示圖片,然后再讓學生聯(lián)想到前面學習過的“鳥”,同類舉例;講到“烏”,辨析和“鳥”的區(qū)別;講到“羽”“尾”等,聯(lián)系到“鳥”,可以進行造句等等。再例如象形字“鳥”,用圖片告訴學生哪里像鳥的頭,哪里是鳥尾等。
任何學科在教學中都應具備完善的評價體系,對于識字教學中的漢字文化滲透也應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關系到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手段?!胺謹嫡摗辈贿m合識字教學,更無法開展?jié)h字文化滲透。如很多教師關注低年級的組詞、造句等練習,卻忽視識字能力以及文化滲透,學生的興趣得不到發(fā)展,更不要說提高語文素養(yǎng)。因此,在評價方式上應科學化、豐富化,提倡發(fā)言、辯論、講故事、作業(yè)等方法相互結合;評價結果不用成績高低來體現,只用優(yōu)和良,有效增加學生自信心。
例如學習“川”字時,教師播放大川水流的視頻;學習“休”時,可以講解趣味故事:古代一個人伐木時,經常會停下來休息;學習“尖”時,可以以猜謎的方式,如“上小下大”是什么字等等。如此就可以加深學生記憶和理解。
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漢文化滲透是拓展,要想讓識字教學和滲透漢文化有機結合,需要教師以及教育工作者重視其作用,有關部門應提高漢字文化教育的地位。只有提高了漢文化在教學中的地位,才能保證教學中有效滲透,學生才有充足時間受到漢文化熏陶。之所以不斷強調漢文化滲透,其深遠意義在于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學會更多的漢字,擁有更多的漢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閱讀和寫作。
教師的漢字文化素養(yǎng)起到關鍵作用,只有加強自身的漢字文化知識,多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漢字文化,才能有效給學生實施文化滲透。教師提高漢文化的手段多種多樣,可以借助各種漢文化書籍、網絡資源,教育部門也應開設相關的課程,建立漢字文化資源庫。上述措施和方法都能保證教師提高自身漢字文化素養(yǎng)。
當前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漢字文化內涵滲透還存在較多問題,滲透難度大、教師漢字文化知識匱乏、沒有科學、系統(tǒng)的漢字文化教學體系,從而導致了識字教學較為片面。為了提高學生識字的效率以及語文綜合能力,相關部門需要重視識字教學體系建設,將滲透漢字文化內涵作為重要的工作來抓,逐步融入到教育體系中。同時,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漢字文化知識水平,改變對識字教學以及漢文化內涵滲透教學的傳統(tǒng)觀念??傊?,唯有多方努力,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識字能力以及漢語言文化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