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華豐良村中心小學 蔣巧真
新課改的深入發(fā)展使得小學語文教學開始致力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言能力,目的是保證小學生可以真正將語文所學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促使小學語文教學走向知行結合教學發(fā)展之路,為小學生的終身成長做準備。其中,“親生朗讀”便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之下所形成的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方式,是指教師與學生一同展開閱讀活動,積極完善閱讀交流與文本探討,由此產生共識,從而構建共同的“言語密碼”。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切實整合小學語文教師與學生的雙重作用,有效保證小學生的閱讀能動性,且積極發(fā)揮教師的輔導與啟發(fā)作用,是優(yōu)化小學生閱讀能力、促使小學語文實現(xiàn)教學相長的重要策略。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組織“親生朗讀”教學活動。
常規(guī)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看重的是教師剖析文本內容、傳遞語文知識的講解活動,忽視了小學生的自主思考與能動探究。這一點,與“親生朗讀”看重師生平等溝通的基本教學原則相悖,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想真正落實“親生朗讀”教學改革,就需要有意識地突出小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鼓勵小學生積極展開文本探究,切實優(yōu)化小學生的自主閱讀經驗,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就如在《青蛙寫詩》一課教學中,筆者就鼓勵本班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有效突出小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為此,筆者將4 名異質學生分到一組,以便學生積極共享閱讀成果。接下來,學生則可在小組內展開閱讀探究。首先,學生需在組內分段朗讀課文,檢驗本組成員的語音能力,初步熟悉課文內容。其次,小組需劃分段落,總結《青蛙寫詩》一文的線索與主要內容,概述課文內容。再次,小組要深入把握課文的主旨與內涵,思考這一文本的主要寫作目的,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與心理活動。最后,小組成員則可就自己喜歡的語言、段落進行個性化賞析,由此展示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便于學生真正實現(xiàn)閱讀交流。
“親生朗讀”認為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小學生、教師都有權利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閱讀解讀,積極分享閱讀成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豐富閱讀交流活動,鼓勵小學生自主表達個人想法,同時要客觀闡述教師觀點,但是不可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想法,而是要尊重學生、認可學生。
就如在《烏鴉喝水》這一童話故事閱讀教學中,筆者就與學生就“烏鴉喝水的方法”進行了平等交流。為了避免學生照著筆者的思路去分析童話內涵,筆者鼓勵學生率先表達自己的閱讀收獲。比如,有的學生認為烏鴉十分聰明,因為烏鴉會想辦法讓自己喝到瓶子里的水,這說明烏鴉愛動腦筋。但是,也有的學生提出了令筆者十分驚訝的觀點,這部分學生認為,往瓶子里放入石子會讓水變得渾濁,受到污染,不應該這么喝水,應該尋找干凈的小溪或者河流。面對學生的多元表達,筆者同時肯定了這兩類觀點,告訴學生遇到問題要多動腦筋,同時要尋找問題的多元解法。而且,筆者也告訴學生不僅要保護環(huán)境、保護自然,還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閱讀,本身是融合了讀者人生經歷、思想情感的個性化思維活動,所以有不少小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個人認知去進行閱讀質疑,提出相關問題。對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尊重并保護小學生的質疑意識,與學生進行動態(tài)的提問、追問活動,并在此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指導、啟發(fā)作用,以便幫助小學生梳理閱讀知識,進一步提高其閱讀能力。
就如在《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教學中,本班便有一些學生就青蛙的行為提出了質疑,這部分學生認為:“大家都在積極地展現(xiàn)自己,但是青蛙卻在洞中睡著了,是不是青蛙不合群、很懶呢?”面對學生所產生的閱讀質疑,筆者并未給出明確答案,而是引導小學生重新閱讀了課文,還為學生普及了青蛙的生理活動,告訴學生課文的主旨是要教給學生辨別各類動物的不同習性,而我們要尊重、保護各種小動物,同時還要愛護自然,否則會讓小動物失去在雪地里畫畫的機會。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組織“親生朗讀”教學活動是為了進一步整合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雙重作用,促使小學生在能動的閱讀探究與交流質疑活動中形成完善的閱讀思維,穩(wěn)步提升閱讀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組織“親生朗讀”教學活動,與學生彼此尊重、相互幫助,為小學生取得閱讀成功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