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南蔡實驗學校 李 明
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通過對數學的好奇引發(fā)自己的思考,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一些數學課堂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帶到數學天地中。
以“位置”這一章節(jié)為例,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讓學生先說一說自己的前后左右分別是哪位同學,同學們積極發(fā)言,興起了對本節(jié)課的期待。教師在學生發(fā)言之后就可以將本課內容導入進來,讓學生認識前后、左右、上下這幾個方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班級中的位置讓學生回答問題,比如讓小明講一下丹丹前面的同學是誰、露露在誰的后面。因為涉及學生本身,學生就會更加積極地回答問題,參與課堂上的互動。學生在回答完問題后,教師要對學生予以鼓勵,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在以后的數學課堂上也能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疑問。在學習完基礎知識之后,教師要提高教學難度,比如讓丹丹轉身,問此時她的左面是誰、右面是誰,使學生明白當選擇不同的參照物時,最后得到的結果也各不相同,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數學知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紙上走迷宮,同桌可以互相幫助,每個人畫一個迷宮,讓其他學生用語言描述如何走出迷宮,靈活運用課堂知識。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打破傳統(tǒng)“教師教,學生學”的思維,通過引導學生,使學生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通過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中的難點和重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引導學生了解所學知識的意義,更好地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
就“100 以內的加法減法(一)”這一章節(jié)來說,教師在講解的時候,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加減法的意義和加減法算式中每一個數字和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在解答應用題時,應該先讀懂題目,直擊重點,找到問題所在,再進行計算,在這個基礎上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加減法。以“小明和爸爸一起摘桃子,爸爸摘了33 個,小明比爸爸少摘了7 個,小明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桃子?”為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厘清解題思路,最后要求得的結果是小明和爸爸所摘桃子數量的總和,這就是一道加法題;前面的條件中已經知道爸爸摘得的桃子數量了,但是還不知道小明所摘桃子的數量,這時候就要先求小明摘得的桃子數量;小明比爸爸摘的桃子的數量少,所以小明摘得的桃子數量小于33,應該用減法;通過計算求出小明摘得的桃子數量之后就可以求出雙方的總量了。在這個解題過程中要讓學生厘清解題思路,再進行解題。教師通過教授學生解題思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抓住重點,有效學習數學。
教師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之外,還要加強課后練習,鞏固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通過課堂練習,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查找自己在學習中的疏漏;根據課后練習拓展自己的思維,提高自己的數學學習能力。同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做練習時反映出來的問題進行講解和鞏固,及時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因材施教。
以“有余數的除法”來說,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會不斷地強調“在有余數的除法中,除數要比余數大”這一知識點,學生在回答的時候也能夠迅速準確地說出來,但是當遇到實際的問題的時候,就會經常犯錯誤。比如在豎式糾錯中,學生往往會認為36÷5=6……6 是正確的,檢驗也是正確的,因為確實5×6=30,30+6=36;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很難注意到余數的問題,在改錯的時候也是一頭霧水,找不到癥結所在。再說“△÷5=7……□,請你說一說被除數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這種數學題,學生雖然掌握了被除數、除數、商和余數之間的關系,也知道余數要比除數小,但是到實際應用中就會出現各種困難,不能準確地解出答案。所以僅僅依靠理解數學理論是不行的,教師需要布置一些課后練習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課后練習反映出的問題,糾正學生的錯誤,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進行復習和鞏固;另一方面,通過課后練習,學生可以將數學理論靈活地運用到數學實踐中,夯實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
總之,小學數學是小學生學習的重要科目之一,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培養(yǎng)數學思維,使學生打好基礎,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需要通過一些課堂情境吸引學生主動探究數學問題,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動腦的習慣,學會主動學習;另外教師利用課后練習輔助學生,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吸收和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