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婷
從語義空缺的角度看《漢英大詞典》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林 婷
(福建農林大學 金山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在翻譯領域,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是個難點,譯者往往要面對源語言和譯入語之間的文化差異這一棘手問題。文章從語義空缺的角度,對《漢英大詞典》中的文化負載詞進行案例分析、翻譯方法歸類及總結,旨在為文化負載詞的漢英翻譯找出較為合適的對策,為更好地宣揚中國漢字與文化、更好地在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盡一份微薄之力。
文化負載詞;《漢英大詞典》;語義空缺;翻譯策略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學習漢語成為新的國際熱潮。外國人士學習漢語必不可少地要通過查閱漢英詞典,因此,做好漢英詞典的翻譯工作至關重要。這不但關乎做好詞典翻譯的工作,更關乎打造好中國文化名片,宣講好中國故事。而對于譯者們而言,在漢英詞典翻譯時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往往是個苦差。源語言和譯入語之間的文化不對等性導致翻譯工作的開展遇到難題。而研究該領域的人并不多,近年來才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一些學者對帶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提出建議,但尚未形成體系。筆者嘗試通過對文化和文化負載詞的定義進行明晰,選取語義空缺的角度對文化負載詞進行分類,并摘錄吳光華主編的《漢英大詞典》第三版(2010)中的詞條案例進行分析,歸納翻譯方法并提出部分翻譯建議和總結。
在研究文化負載詞之前,需要對文化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根據《朗文當代英語詞典》的定義,一個社會中的文化可以是“一個社會中人們共享和接受的思想、信仰和習俗”[1]。根據英國人類學家Edward Tylor的說法,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2]。Tylor對文化的定義被認為是最著名的狹義定義之一。《辭?!分形幕亩x是“廣義上是人在社會實踐的歷史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上是指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與意識形態(tài)相對應的實踐制度和憲政組織”[3]。由于筆者認為最后一個定義概括更為全面,所以本文采用辭海對文化的定義。
本文主要研究英漢詞典中文化負載詞的漢英翻譯。語言是文化的反映,因此有必要對文化負載詞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拔幕撦d詞”常被其他名稱所替代,如:文化特有詞、文化局限詞等。學者們對文化負載詞有不同的定義。廖七一認為,文化負載詞是指在某一文化中象征某一特定事物,并在一個民族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保留和發(fā)展的,有別于其他任何民族的詞語和表達方式[4]232。胡文仲的定義是:“承載特定民族文化的文化負載詞。它們是民族文化在詞匯結構中的直接或間接反映?!盵5]Mona Baker給出的定義是:“源語言詞可以表達目標文化中完全未知的概念。所討論的概念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體的;它可能與一種宗教信仰、一種社會習俗或一種食物有關。這些概念通常被稱為特定文化”[6]。本文采用廖七一的定義,因為筆者認為他的定義解釋了文化與文化負載詞的關系,并從廣義上對文化負載詞的定義給出了一個較為概括性的認識。
眾所周知,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必然會在其語言上留下印記,帶來大量的文化負載詞。這就造成了語義空缺,給翻譯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源語與目標語之間的Geoffrey Leech在(《語義學》)一書中將詞匯意義分為七種類型:概念意義,即意義的中心部分,包括意義和指稱;內涵意義,即通過語言所指所傳達的內容;社會意義,即語言使用的社會環(huán)境所傳達的內容;情感意義,指表達說話者/作者的情感和態(tài)度;反映意義,即通過與同一表達的另一意義聯系而傳達的東西;搭配意義,指的是在與另一個詞的環(huán)境中出現的詞語相關聯時所傳達的意思;主題意義,即信息在順序和重點方面的組織方式所傳達的內容。其中后六種詞匯意義分類又被歸為聯想意義[7]。本文參考Leech該書,將文化負載詞的語義空缺分為概念意義空缺和聯想意義空缺兩類。
1. 概念意義空缺詞
概念意義空缺詞是指在目標文化中找不到相同的對象或概念的詞。人類文明的某些物質產品在英語中是找不到的。這是因為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等等,例如中國的旗袍、唐裝、豆腐、四合院、二胡等。
此外,一些代表某種獨特精神文化的文化負載詞在譯語中也找不到對應的詞。例如源自中國特殊歷史、政治、宗教、迷信、文學、藝術、民俗、專有名詞等方面的詞匯:道教、風水、八卦、孔丘、阿Q、阿是穴、臺灣、武夷山等。
2. 聯想意義空缺詞
本文將聯想意義空缺詞分為兩類:具有文化指稱范圍差異的聯想意義空缺詞和具有文化內涵差異的聯想意義空缺詞。
(1)具有文化指稱范圍差異的聯想意義空缺詞
本文所稱范圍差異指的是一個對象或一個概念在某種語言只能用一個詞或一種方式來表達,而在另一種語言中就可以用不止一個單詞或一種方式來表達,即在目標文化這個詞所指的內容不完全等于源文化。聯想意義空缺詞指稱范圍差異現象的產生,通常是由于目標文化或源文化對某一對象或概念的表達缺乏上義詞或下義詞而造成的,從而導致語義的變化。例如,在英語中,“阿姨(aunt)”可以指:母親的妹妹,母親的姐姐,父親的妹妹,父親的姐姐等。然而,在中國只有它的下義詞:姨媽、小姨、姑姑、姑媽、舅媽、嬸嬸等。英語的“阿姨”包含了超過六個中文詞語的含義。
(2)具有文化內涵差異的聯想意義空缺詞
一些含有動物、植物、顏色、數字等的詞在漢語中具有較強的文化內涵。
例如在中國,“龍”這個詞意味著積極向上:一個傳奇形象能飛云層之上,象征著強大、好運和財富,也象征著封建帝王。然而,它在英語中的對應詞“dragon”卻讓英語國家的人想到了一些負面的東西:一種邪惡的、可怕的、兇猛的動物。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中國產品的品牌名稱包含“龍”這個詞,卻不使用“龍”在他們的英語品牌名稱上。又例如“鶴”,在英語中“鶴”沒有漢語里“高貴、卓越”之意,相反,其內涵是指四肢細長的人。
在中國,有些植物常與人的某些性格、品格聯系在一起,但在英文中卻不見得有相同的內涵或根本沒有延伸意。例如,“竹”象征高尚的精神和道德、勇氣以及謙虛。“松”,尤其是在文學作品中,隱喻“長壽”?!凹t豆”或“相思豆”在中國文化中指戀人之間愛的信物。而在英語中“竹、松、紅豆”僅是指代植物名稱而已。
漢語中許多含有顏色的詞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凹t”可以說是中國人最喜歡的顏色。“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繁榮、成功、順利、幸運和成就等特定含義。所以許多與“紅”有關的詞語都表達了這樣一些含義。例如紅榜、紅運、紅喜事、開門紅等。相反,在英語中,“紅色”一詞往往與鮮血、暴力、死亡、危險等聯系在一起。
漢語文化中含有數字的詞也往往有特殊的意義。一些詞,如“三”和“九”,通常是所指的數量超過本身數值。換句話說,“三”指的不僅僅是“三”,它在數量上的范圍更廣:可能有幾個也或很多。例如:三思為妥、三番五次等。同樣,“九”經常指稱多數,甚至是無數的數量。例如: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曲橋等。
從文化負載詞的分類分析中可以得出結論,譯者不應僅根據其外延意義來翻譯文化負載詞。Nida指出:“要想有效地交流,就必須尊重每種語言的精妙之處?!盵8]也就是說,為了以接受者語言的獨特結構形式再現信息,有必要在翻譯中進行形式變化。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詞提醒我們應該尊重每種語言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因此,一個好的譯者應該努力使目標語言保持源語言的相似特征。在《漢英大詞典》中,筆者發(fā)現最常用的翻譯技巧有:音譯、直譯、意譯、添加文化注釋、文化替代等。
筆者對《漢英大詞典》的詞條做了抽樣統(tǒng)計[9],發(fā)現其中概念意義空缺詞最常見的翻譯方式是音譯(74%),其次是添加文化注釋(56%)和意譯(17%)。很少使用直譯或文化替代物。有時,這些翻譯技巧會組合使用。文化的獨特性越強,源語言中的某個詞在譯語中就越難找到對等。
(1)音譯
麻將 mahjong(2010:1091)
道教 Taoism(2010:313)
臺灣 Taiwan(2010:1677)
臺風 typhoon(2010:1677)
阿是穴 Ashi point(2010:1677)
存在的問題:缺乏文化釋義。有些漢語詞匯,如:麻將、豆腐等,已正式納入英語詞典,融入了英語文化。對于這樣的詞,筆者認為音譯就足夠了。然而,對于一些英語國家的人而言不熟悉的地理詞匯,或中醫(yī)詞匯(如阿是穴)則需要作進一步的解釋。
(2)添加文化注釋
胙 sacrificial meat (in ancient times)(2010:2221)
麻豆腐 cooking starch residue (2010:1099)
祃 sacrificial ceremonies held at the place where army troop make camps(2010:1096)
水袖 actor’s or dancer’s long sleeves in classical operas or dances(2010:1534)
端午節(jié)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5th of the 5th lunar month)(2010:393)
存在的問題:缺少文化釋義。概念意義空缺詞的翻譯有時不采用音譯法,因為這些詞語的發(fā)音或短或長,或奇異,很難記住,如:祃、端午節(jié)。但有時只添加簡單的文化筆記并不能解釋其深層次的文化內蘊:“端”字在中文中意味著開始,“午”代表中國古代歷法和第五個月,且和“午”諧音。
(3)意譯
阿飛 hooligan; young rowdy; hoodlum; Teddy boy; a youth given to rowdy behavior and queer dress(2010:1)
存在的問題:缺乏語用信息。語用信息指的是使用標簽?!稘h英大詞典》提供20種左右的使用標簽,如:(兒)、(古)、(廢)、[婉]、[口]、[舊]、[詩]、[喻]、[反]、[罕]、[俗]、[蔑]、[方]、[諷]、[俚]、[縮]、[書]、[貶]、[諺]和[謔]。筆者發(fā)現詞典中有的詞條存在語用信息缺失的情況。如:在“阿飛”的詞條里并沒有使用體現語用信息的標簽[方],這可能導致外國用戶不知道“阿飛”是一個方言表達而在正式場合使用該詞,建議詞典作進一步的完善。
再如:阿公(2010:1)一詞,《漢英大詞典》只給一個使用標簽:[方]。而阿公也是一個對老人的尊稱,詞典中并沒有體現相關的使用標簽。筆者建議《漢英大詞典》添加[敬]或[尊]的使用標簽。
(4)音譯加文化注釋
二胡 erhu, a two stringed bowed instrument with a lower register than jinhu(2019:431)
唐裝Tang suit, traditional Chinese garments(2010:1586)
存在的問題:缺乏圖片說明。顯然,不同翻譯技巧的結合往往能完整地解釋一個詞。但有時一幅圖片比千言萬語更加形象。插圖可以幫助讀者找到一個單詞所傳達的最詳細的信息。
聯想意義空缺詞(包括具有文化指稱范圍差異的詞和具有文化內涵差異的詞)在英語語言中可以找到具有相同或非常相似外延的事物或概念。統(tǒng)計發(fā)現,聯想意義空缺詞最常見的翻譯方式是意譯(62%),其次是直譯(45%)、文化替代(1.1%)和添加文化注釋(0.8%),幾乎沒有使用音譯,有時會組合使用這些翻譯技巧。
1. 具有文化指稱范圍差異的詞語的翻譯
一些文化指稱范圍界定模糊的文化負載詞,如前文提到的“aunt”“uncle”,另一個例子如中文的“青”。在顏色上,中國“青”可以包含綠色、藍色和黑色(2010:1411),而在英語中該詞并沒有藍色和黑色詞義。這類詞,《漢英大詞典》的翻譯提供了一個很好借鑒,方法是直譯,加上相應的舉例:
青(綠) green:~椒 green paper
青(藍) blue:~天 blue sky
青(黑) black:~布 black cloth,~牛 black ox (2010:1411)
2. 具有文化內涵差異的詞語的翻譯
(1)意譯
相聲 comic dialogue;cross talk(2010:1888)
三下五除二 neat and quick(2010:1400)
開門紅 make a good star[beginning];an auspicious start; le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be crowded with achievements; star the season[year; month] off with a bang(2010:924)
馬后炮 belated action or advice; belated effort; be too late(2010:1093)
存在的問題:文化注解不足。馬后炮是中國象棋中的一個術語,指一招絕殺。炮和馬都是棋子,用馬后炮將軍往往可使對方斃命,對方再怎么做也無濟于事了。因此,如果用上馬后炮一招說明對方做什么都太遲了。如果不加以文化解釋,不熟悉中國象棋的外國用戶可能就不明白為什么當炮在馬后面時指的是為時已晚。
(2)直譯
罪惡盈天 one’s crimes filled the heavens (2010:2216)
存在的問題:該詞的解釋采取了直譯,顯得有點生硬。筆者認為當單一的翻譯策略不足以解釋時,可以使用多種翻譯策略的組合。試與下面的兩個例子進行比較。
罪惡彌天 One’s crimes and evils deeds reached to the heavens; commit a great sin(2010:2216)
罪惡滔天 be guilty of the most heinous[monstrous] crimes; have committed monstrous crimes; with crimes mounting up to he sky(2010:2216)
筆者認為后面兩個例子更好,在直譯的基礎上加入了意譯,使解釋更清楚易懂。
(3)添加文化注釋
故宮 the Imperial Palace(the 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 is the world’s largest royal palace, covering an area of 720000 square meters, with a floor space of 150,000 square meters, and a moat of 12 meters in width. Its construction started in 1406 and was completed in 1420 (2010:620)
(4)文化替代
情人眼里出西施 Love is blind; 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gazer; Beauty lies in the eyes of the lover’s eyes; Every lover sees a thousand graces in the beloved object; In the eye of the lover, his beloved is a beauty; Love blinds a man to imperfections; Love sees no fault(2010:1320)
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在這個例子中,很好地采用具有類似含義的文化替代物,如例子中使用了一些具有相似含義的英語諺語來解釋,使譯文可讀性增強,容易被英語國家的人接受。正如廖七一認為的,中國與英美國家之間的文化勢差是客觀存在的,中國文化對外譯介是弱勢文化向強勢文化的逆向流動。翻譯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始終優(yōu)先于充分性(adequacy)[10]。當然筆者認為,該詞條的釋義還可以更飽滿一些:原譯省略了“西施”的解釋,而西施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美麗女性的象征,就像海倫(Helen)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源語言和目標語言都應該得到尊重,筆者建議在此基礎上添加文化注釋來解釋西施。
《漢英大詞典》未提供與其他詞語解釋相似的詞語的圖示,也未提供難以解釋的詞語的圖示。例如:
山藥 Chinese yam(2010:1417)
紅薯 sweet potato(2010:706)
馬鈴薯 potato; Irish potato; white potato(2010:1094)
如果只是一個簡單的解釋,那么人們就不能明確“山藥”“紅薯”或“馬鈴薯”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因為他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圖片會很有幫助。
類似的問題也體現在“二胡”和“唐裝”的詞條上。
解決方法:在詞典末尾附上附錄,其中包含這些單詞的插圖。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中的“yam”一詞:一種甜土豆——見A9頁的圖片。
前文提到《漢英大詞典》也缺乏關于“aunt”“uncle”類型詞的圖示,而《新時代漢英詞典》附錄“家庭關系”一頁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鑒[11]。
文化注釋不足的例子可見前文的“阿是穴”“端午節(jié)”“馬后炮”等。廖七一認為,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應遵循三個原則:一是源語詞義的再現優(yōu)先于形式的再現;第二,選詞時必須考慮上下文;第三,在翻譯過程中,應將源語言詞的重要內涵意義轉化為非內涵意義[4]236。
解決方案:根據廖七一提出的第二個原則,如果沒有語境,對于不熟悉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是不可理解的。因此,建議在一些獨特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中加入文化注釋來構造語境。
詞典中的語用信息可以通過使用標簽來表達。它幫助讀者更清楚地了解單詞可以在什么場合中使用。在《漢英大詞典》中,筆者發(fā)現了語用信息的不足,例子可見上文的“阿飛”和“阿公”。
解決方案:應該通過使用說明添加更實用的信息。
由于源語和目的語之間存在文化差異,翻譯時找到完美的替代物比較困難。解決方案一是采用文化替代物進行翻譯的要盡可能接近目標語言,讓外國人更容易理解,如“情人眼里出西施”這一例的翻譯;二是采用其他翻譯策略的,如意譯,需做出進一步的解釋,如添加文化注釋等。
由于文化差異,源語和譯語很難找到對等語,這就造成了文化負載詞翻譯中的語義空缺。對于概念意義空缺的文化負載詞,英漢詞典的翻譯方法通常包括音譯、添加文化注釋、意譯等。在翻譯具有聯想意義空缺的文化負載詞時,最常用的翻譯方法有意譯、直譯、文化替代、加文化注釋等。這些翻譯方法的結合有助于詞典的使用者更全面、準確地理解詞條。筆者試提出了一些解決《漢英大詞典》中存在的問題的建議,如增加圖片說明、增加文化注釋、標注更多的語用信息,以及對文化替代物做進一步的解釋等?;谝陨涎芯砍跆?,筆者衷心希望我國的漢英詞典編譯工作能越做越好,更好地宣傳好中國的漢字與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1] 楊鎮(zhèn)明. 朗文當代英語詞典[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8: 457.
[2] Tylor. Edward B. Primitive Culture[M]. New York: Brentano’s, 1924: 1.
[3] 夏征農. 辭海[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 4365.
[4] 廖七一.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02.
[5] 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面面觀[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1999: 64.
[6] 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21.
[7] Leech, G. N.. Semantics[M]. Harmondsworth: Penguin,1981: 9~23.
[8] Nida. Eugene 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 J. Brill, 1969: 4.
[9] 吳光華. 漢英大詞典(第三版)[M].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0.
[10] 彭紅艷. 翻譯研究的哲學思考、研究范式與批評話語——廖七一教授訪談錄[J]. 中國翻譯, 2020(1): 110.
[11] 吳景榮. 新時代漢英大詞典[M]. 北京: 商務印書館出版社, 2009: 209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ulture-loaded Words i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Gap
LIN Ting
(Jinshan Colleg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China)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s a difficulty, and translators often have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ranslated language. In the paper,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inare studied to analyz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and classify and summarize their translating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gap, in order to find out mor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so as to make a modest contribution to the better promo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 and the telling of Chinese stor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culture-loaded words,; semantic gap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315.9
A
2095-9249(2020)05-0067-05
2020-10-02
林婷(1990—),女,福建福州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翻譯與跨文化研究。
〔責任編校:吳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