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宇
(吉林省吉林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吉林 吉林 132012)
HBP+CHD的高發(fā)群體為老年人,發(fā)病機制為:HBP會導致血脂異常,進而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合并CHD等心血管疾病[1]。其治療關鍵是有效降壓,改善血脂水平,阻斷疾病進展。本研究主體為83例HBP+CHD患者,旨在探究AAC的治療效果。
選取2019年7月~2020年1月來院治療的83例HBP+CHD患者。納入標準為:確診為HBP與CHD;經(jīng)心電圖可見心肌缺血征象;具備正常的交流能力;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為:伴有其他心臟疾病;合并肝腎功能異常;處在妊娠或是哺乳期;對研究藥物過敏。隨機分A組和B組,分別是42例與41例。其中,A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42~89歲,平均(60.37±1.55)歲。B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43~84歲,平均(60.20±1.42)歲。比較并無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允許對比。
B組行常規(guī)治療,即口服硝苯地平緩釋片,每次劑量為20 mg,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12周。
A組行AAC治療,初始口服劑量為每次15 mg,每日1次。根據(jù)患者病情適度增加藥量,最大劑量為每次30 mg,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12周。
顯著療效:舒張壓降幅>10 mmHg,或恢復至正常水平,或收縮壓降幅>20 mmHg,靜息心電圖正常,CHD心絞痛的持續(xù)時間與發(fā)作頻率降幅>80%;初見療效:舒張壓降幅≤10 mmHg,或收縮壓降幅為10~19 mmHg,心電圖顯示ST段回升>0.05 mV,導聯(lián)T波變淺>25%,或T波呈直立狀;未見療效:未達到上述標準[2]。
數(shù)據(jù)處理選用SPSS 21.0軟件,計數(shù)數(shù)據(jù)表達是[%],經(jīng)x2值對比與檢驗,統(tǒng)計學意義的標準為P值不足0.05。
A組的總有效率為97.62%,B組為85.3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冠脈粥樣硬化是導致CHD的高危因素,冠脈長期處于彌漫性動脈硬化狀態(tài)會使管腔狹窄或是閉塞,進而誘發(fā)血栓等心血管疾病[3]。HBP同為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其與CHD具有協(xié)同作用,會加快動脈粥樣硬化的疾病進展,增加死亡風險。AAC是較為常用的復方制劑,其具有固定劑量,成分為阿托伐他汀鈣與氨氯地平,其生物等效性更佳,用藥安全性好。其治療作用是降血壓與降血脂,抗氧化應激、改善一氧化氮釋放量,抑制炎性反應,進而保護內(nèi)皮功能。其中,阿托伐他汀鈣的選擇性較佳,可抑制甲基羥戊二酰輔酶A(簡稱HMG-COA)還原酶,減少膽固醇的實際合成量,增加細胞表面的低膽固醇受體,進而實現(xiàn)降脂療效。氨氯地平的降壓功效持久且平穩(wěn),可選擇性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減少鈣離子內(nèi)流,擴張全身血管,進而降壓。并能擴張外周動脈,減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緩解心絞痛癥狀[4]。二者聯(lián)用可同時降壓與降脂,治療依從性較佳,可作為該合并癥的首選藥物。
結果中,A組的總有效率(9 7.6 2%)高于B組(85.3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AAC治療HBP+CHD的效果較佳,可改善心絞痛癥狀,發(fā)揮降壓療效,應在臨床實踐中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