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元代許衡中統(tǒng)前生平考述

      2020-12-20 02:06:48趙涌濤
      關(guān)鍵詞:許衡

      趙涌濤

      (鄭州大學 歷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許衡,元代名臣,是蒙元史研究熱點[1],有關(guān)許衡政治、教育、理學等方面成就與影響的討論已經(jīng)相當成熟,然而筆者在閱讀相關(guān)史料和論著時發(fā)現(xiàn),許衡相關(guān)研究在時間上集中于忽必烈稱帝后,很少涉及許衡在中統(tǒng)(1260—1264年)前的生平,原因在于許衡早年史料的缺乏。有關(guān)許衡的傳記性資料大概有如下幾種:(1)耶律有尚《許魯齋考歲略》[2](后簡稱《考歲略》);(2)歐陽玄《圭齋文集》,《元中書左丞集賢大學士國子祭酒贈正學垂憲佐運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魏國公謚文正許先生神道碑》[3](后簡稱《神道碑》);(3)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后簡稱《事略》》,《左丞許文正公》[4];(4)《元史》本傳[5];(5)佚名《許文正公考歲略續(xù)》(后簡稱《考歲略續(xù)》)[6];(6)(清)鄭士范《許魯齋先生年譜》[7](后簡稱《年譜》)。

      以上史料涉及許衡中統(tǒng)以前生平的資料雖然不多,但仍有可討論之處。上述各本之間存在承繼關(guān)系,因后人著者的能力等原因,導致產(chǎn)生抵牾甚至錯誤,以至影響今人論著。比較明顯的幾處有:一為許衡前往洛陽搜救弟弟許衎前后的經(jīng)歷,二為許衡與姚樞結(jié)識的時間,三為許衡、竇默、姚樞三人相講習的時間和地點,四為許衡被征往京兆時,前往大名的原因,五為許衡在京兆時的具體委任情況。其他方面也值得梳理,如許衡在大名、蘇門、京兆時的活動和心理狀況,與姚樞、竇默等人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對許衡仕途的影響等。本文基本按照時間順序,討論上述問題。

      一、許衡寓居大名時的生活、情感與交友

      許衡的家庭雖世代為農(nóng)[5]3716,卻可以在許衡孩提時請到教書先生,在“時歲饑,民食橡栗,或易子而食”[2]201的情況下,支持許衡繼續(xù)學習,并學習過一段時間吏事[2]201,可見許衡家庭還算殷實。許衡人生的轉(zhuǎn)折點在窩闊臺四年(1232年),此時已經(jīng)進入蒙古攻略金朝的尾聲,在這次動蕩中,許衡與家人失散,輾轉(zhuǎn)異鄉(xiāng)。許衡先到山東徂徠山,“在山東泰安縣東南四十里,《詩魯頌》徂徠之松,《水經(jīng)注》‘汶水又西南流逕徂徠山西,山多松柏,詩所謂徂徠之松也?!问橹移湎拢栣迯葡壬?,元許衡亦隱此”[8]。在此學《易》,后遷居泰安東館鎮(zhèn),不久又遷往河北大名,在大名寓居十余年,期間過上了穩(wěn)定的生活,并結(jié)交到影響其一生的友人。

      (一)許衡寓居大名時的生活

      許衡在大名落腳后,參加了太宗朝的儒戶選拔,并入選,許衡作文記錄這一事件。

      月下檐西,日出籬東,曉枕睡余。喚老妻忙起,晨餐共具,新炊藜糝,舊腌鹽蔬,飽后安排,城邊墾斸,要疊蒼煙十畝居。閑談里,把從前荒穢,一旦驅(qū)除。

      為農(nóng)換卻為儒,任人笑謀身拙更迂。念老來生業(yè),無他長技;欲期安穩(wěn),敢避崎嶇。達事聲明,貴家驕蹇,此好胸中一點無。歡然處,有膝前兒女,幾上詩書[2]166。

      上闋描寫了許衡在大名居住時的日常,可見其還是以務(wù)農(nóng)為業(yè),生活清貧。可能因為務(wù)農(nóng),許衡寫過許多有關(guān)天氣的詩文,如《秋雨思晴》[2]151《喜秋晴》[2]152《大暑登東城六首》[2]164-167等。下闕記錄許衡通過儒戶試選時的感想。此時除了務(wù)農(nóng),許衡還進行教學活動,后文所提李文炳,即是許衡在大名時的弟子。加上“戊戌試選”確定的儒戶可享免差役權(quán)[9],以上種種對許衡來說著實值得欣喜,所以“閑談里,把從前荒穢,一旦驅(qū)除?!比绱嗽诖竺簿邮嗄辍?/p>

      然而戰(zhàn)爭給許衡的生活帶來劇變,特別是失去雙親與背井離鄉(xiāng)二事,對許衡影響很大,下節(jié)通過對許衡詩文的分析,探究這一時期許衡的情感狀態(tài)。

      (二)許衡寓居大名時的思親思鄉(xiāng)

      太宗四年,“天兵渡河,父母兄弟逃難相失”[10]。許衡作為家中長子,與父母朝夕相處的時間最長,失親之痛必然強烈,許衡有三首詩表達了強烈的思親之情,現(xiàn)摘錄于下:

      年年九日淚沾衣,往恨傷心未易支。兒望母時兒哭母,母尋兒時母啼兒……回首天涯謾凝涕,悲風千里暮云垂[2]161。

      九日人歡遇,雙親我獨思,倉惶迷路后,哀苦哭兒時[2]154。

      思卻千思與萬思,音容無復見當時,草床夜靜燈前教,蔬圃春深膝下嬉。將謂百年供色養(yǎng),豈期一日變生離,泰山為礪終磨盡,此恨綿綿未易衰[2]158。

      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儒家之孝,立足于家庭人倫?!霸釉唬骸⒂腥捍笮⒆鹩H,其次不辱,其下能養(yǎng)?!盵11]養(yǎng)親、敬親、諫親與全體、貴生,構(gòu)成曾子人倫之孝的基本框架[12],其最基本的便是養(yǎng)親。然而如上所引“將謂百年供色養(yǎng),豈期一日變生離”,呈現(xiàn)的卻是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遺憾悲痛,因此每逢節(jié)日便“此恨綿綿未易衰?!?/p>

      除了對父母的思念,許衡還有不盡的鄉(xiāng)愁?!稗r(nóng)耕民族與其耕地相連系,膠著而不能移,生于斯,長于斯,老于斯?!盵13]許衡先輩世代為農(nóng),是一個典型的農(nóng)耕家族?!叭烁街诘厣暇昧?自然對土地也就有了感情,戀土情結(jié)由此而生。”[14]許衡因為戰(zhàn)爭離開家鄉(xiāng),流居在外,思鄉(xiāng)之情也可見,其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的詩頗多,節(jié)選如下:

      老妻情更惡,中夜泣相對。何如早還歸,山陽墳壟在……我心久焦勞,宿疾安能愈。所望還故鄉(xiāng),微骸近先祖,他事足嘆嗟,西風動寰宇。

      西風動霄漢,慘慘令人悲。況我多病身,天涯久棲遲……試問將居廬,何日當西之[2]146。

      往事都成夢,離心只自愁……卻憶家山好,言歸未有由[2]153。

      往事十年夢,故鄉(xiāng)千里心,西風助凄切,不管客難任[2]153。

      一病連三載……歸當老故丘,難忘終始意,忍死更遲留[2]150。

      思親的悲痛,思鄉(xiāng)的憂郁,負面情緒損害了許衡的健康?!叭魏芜^度的、不適當?shù)那榫w對健康都是有害的。尤其是過度的憤怒、憎恨、憂愁、驚恐、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對健康的損害更為明顯?!盵15]再如所引“所望還故鄉(xiāng),微骸近先祖”,“ 生可陪諸弟,歸當老故丘”等句,可見許衡因為疾病所苦,已經(jīng)考慮到自己年老甚至身后之事,既然安土重遷已被戰(zhàn)爭破壞,那么落葉歸根便成了許衡的心頭所望。殘酷的現(xiàn)實影響情緒,劇烈的情緒有害健康,身體不適加重思鄉(xiāng)之情,猶如惡性循環(huán),成為許衡在大名生活的一個側(cè)影。但當時河內(nèi)地區(qū)局勢未定,不可冒然歸鄉(xiāng),此外與大名親友的情誼也使許衡不舍離去。

      (三)許衡寓居大名時的交友

      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說:“很多離開老家漂流到別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種子落入土中一般長成新村落,他們只能在其他形成的社區(qū)中設(shè)法插進去。如果這些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能結(jié)成一個地方社群,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是純粹的地緣,而不是血緣了?!盵16]許衡能夠融入當?shù)貞?yīng)該與其從事教育有關(guān),“尋遷大名,扁其齋曰魯,世因號曰魯齋先生”[3]92-93。中國向來有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身為老師教授學業(yè),在當?shù)貞?yīng)該是受尊敬的角色。正因如此,許衡結(jié)識了影響其一生的人。

      首先是竇默(1196—1280年),字漢卿,又字子聲,大名肥鄉(xiāng)人,元代的理學名臣,杰出的醫(yī)學家。因為戰(zhàn)爭,輾轉(zhuǎn)流徙,最后因偶然的機會才得以回到家鄉(xiāng)[17]。竇默經(jīng)歷與許衡有類似之處,且好學問道,返鄉(xiāng)后結(jié)識許衡,切磋學術(shù),兩人成為至交。

      其次是姚樞(1201—1278年),字公茂,號雪齋、敬齋,柳城人。金末元初政治家、理學家。居許昌時,城破,出仕蒙古政權(quán)。1235年皇子闊出統(tǒng)兵攻南宋,蒙古軍陷德安,姚樞從俘虜中訪得名儒趙復,使理學在北方傳布漸廣。當時竇默居住在隸屬德安府的孝感縣,成為姚樞訪求免死的一員,這時兩人應(yīng)該就已經(jīng)認識,而許衡應(yīng)是經(jīng)過竇默介紹與姚樞結(jié)識。

      姚雪齋公茂,方以道學自任,聞先生苦學力行,因過魏,相與聚居,剖微窮深,忘寢與食[2]201。

      結(jié)合引文前后內(nèi)容,此事發(fā)生在姚樞隱居蘇門之前,竇默南下流寓時,已經(jīng)學得理學知識,因此許衡與竇默交流時應(yīng)當已經(jīng)涉及理學,而后去蘇門抄書,則是獲得完善的理學體系。因此許衡的理學知識并非只來源于姚樞。

      許衡自謂“平生尚交友”[2]146,何況是與竇默、姚樞兩位經(jīng)歷相似、學問深厚的人交往,自然“交游義難忘,豈忍輕別離”[2]147,姚樞與竇默也改變了許衡的人生軌跡。竇默于“己酉歲”(1249年)[18]被李德輝推薦,應(yīng)忽必烈之聘北上,許衡即在次年春離開大名,從時間上推測,竇默應(yīng)召北上,應(yīng)是許衡還鄉(xiāng)的重要原因。再結(jié)合前文所言,許衡因身體狀況欠佳,唯恐不得落葉歸根,“重念丘壟遠,嬌兒正愚癡,因循死異邑,后世何將遺……唯有近先塋,一死乃其宜”[2]147。在這兩方面的影響下,“庚戌春,先生力疾還鄉(xiāng)里”[2]202。因河內(nèi)政治虐暴,許衡最終選擇前去蘇門,與姚樞聚居講習。

      以上三節(jié)基本勾勒出許衡在大名時的情況,包括變農(nóng)為儒的身份轉(zhuǎn)換,邊務(wù)農(nóng)邊教學的生活,對雙親、家鄉(xiāng)的想念,以及與竇默等人的交往等。最后二事,一個使許衡渴望鄉(xiāng)里生活,一個使許衡獲得入仕機會,為許衡仕途浮沉埋下種子。

      二、許衡寓居大名時相關(guān)史實考證

      如前文所言,因為許衡早年并不顯赫,再加上顛沛流離,因此史料中對許衡早年的記載并不詳細,加上史料之間的繼承改動以至于許衡的某些事跡變得模糊甚至被忽略,為了盡可能發(fā)現(xiàn)事情真相,在研讀對比各種史料的基礎(chǔ)上論述于下。

      (一)許衡入洛救弟的時間與地點

      許衡因戰(zhàn)爭百般輾轉(zhuǎn),留在魏地大名的時間最長。許衡到達大名不晚于1237年,該年許衡參加蒙古政權(quán)組織的試選,得以入籍儒戶,之后經(jīng)歷還鄉(xiāng)、救弟、回大名等事件?,F(xiàn)按文獻先后順序,將有關(guān)內(nèi)容摘錄于下,以便對比分析:

      國家既有河朔,遣官分道以試選士,中者得占籍為儒。魏人力勸應(yīng)試,既中選,留魏三年,自挽鹿車,載書還河內(nèi)。魏人致仆馬,不聽。入洛求第,果得之。自洛適魏,聞河內(nèi)政虐,還,止蘇門[3]93。

      轉(zhuǎn)魯留魏,人見其有德,稍稍從之。居三年,聞亂且定,乃還懷。往來河、洛間,從柳城姚樞得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書,益大有得[5]3717。

      丁酉蒙古大宗九年,遣官校儒士于河朔,魏人力勸應(yīng)試,即中選,占籍為儒,留魏三年始還懷。

      庚子年三十二,由懷入洛求弟衎得之,因懷政暴虐,又東去隱居大名[6]560。

      以上史料記載,按時間可以總結(jié)為:許衡于丁酉年(1237年)占籍為儒,在魏地居住三年后返鄉(xiāng),庚子年(1240年)入洛求弟,因為河內(nèi)局勢兇險回到大名。主線如此,在細節(jié)上卻有所不同。如《元史》沒有記載許衡入洛求弟的事情,雖有“往來河、洛間”之語,說的卻是許衡向姚樞求教,姚樞雖在洛陽生活過,但其辭官后其隱居蘇門,并在“城中置私廟,奉祀四世”[19]。甚至卒后安葬蘇門[19]115,期間并未有回到洛陽的記載。因此《元史·許衡傳》應(yīng)是混淆許衡“往來河、洛間”搜救許衎的經(jīng)歷,以為是許衡向姚樞求教。歐陽玄撰《神道碑》亦有難以理解處,其所言許衡救出許衎后,從洛陽回到大名,聽聞河內(nèi)政治暴虐,“還,止蘇門”,既然已經(jīng)回到大名,聽聞?wù)盀槭裁催€要返鄉(xiāng)?應(yīng)當是先還后聞,才止于蘇門,而且許衡移居蘇門是在庚戌年(1250年),距救出許衎已數(shù)年之久,《神道碑》卻毫無體現(xiàn),應(yīng)屬敘事不當。

      以上是文本中的記載。上個世紀60年代,于焦作市中站區(qū)許衡街道,李封村許通墓西側(cè),發(fā)現(xiàn)許衍墓,1978年考古人員對許衍墓再次進行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許衎墓志,出土《有元故潛齋先生許仲和墓志》(下簡稱《墓志》),《墓志》由許衎之侄,許衡第四子許師敬撰書,因此其內(nèi)容可信度較高,其中許衡入洛救弟的時間與地點卻有不同。

      甲辰,文正公在大名,聞先生在洛陽石抹氏家,悲慟數(shù)日,即往河南謀脫弟彀。文正公時守小庠,屢至空匱,雖學者饋遺,亦不茍受,以先生故,其助之者后皆倍償焉。遂往來河洛間幾半載……挈弟以歸。過蘇門,請名字于雪齋姚公,還至大名。先生時年二十四歲……乙巳,先生二十五歲,娶大名李氏,有行婚禮草[10]。

      有關(guān)耶律有尚的生平,可參見《元史·耶律有尚傳》,以及蘇天爵所撰寫神道碑[20],其神道碑中記載耶律有尚向許衡求學時的情景,“世祖潛藩命宣撫關(guān)中奏許文正公為京兆提學,以淑多士。公逾弱冠,間關(guān)數(shù)千里,羸糧往從之,游文正公?!笨芍捎猩惺窃谠S衡在關(guān)中時的學生。而《神道碑》的撰寫者歐陽玄,生于至元十年(1273年),與許衡毫無交集,因此其撰寫神道碑必是根據(jù)他人記述,所加內(nèi)容真實性值得商榷。撰書《墓志》的許師敬則是許衡的四子,從親近熟悉的程度來看,《墓志》的內(nèi)容更為可信。

      由《墓志》所記,許衡前往洛陽尋救許衎是在甲辰年(1244年),與《考歲略續(xù)》所載庚子年(1240年)不同,綜合分析,應(yīng)以甲辰年為準。首先,《墓志》所言“過蘇門,請名字于雪齋姚公,還至大名?!比∶质鞘謬烂C的事情,沒有不同記載時,理應(yīng)相信《墓志》。其次,《墓志》又言“先生時年二十四歲……乙巳,先生二十五歲”內(nèi)容自洽,應(yīng)非內(nèi)容錯誤,將“庚子”誤為“甲辰”。最后,姚樞因與上司發(fā)生矛盾,在壬寅年(1242年)隱居蘇門,若是許衡庚子年救許衎于洛陽,請名之事便無從談起。

      除時間上的不同,還有對許衡行蹤上的不同描述?!渡竦辣酚涊d,許衡在大名三年返鄉(xiāng),入洛救弟之事在此之后發(fā)生?!赌怪尽穭t言許衡在大名聽聞許衎的消息,將許衎救出來后,途徑蘇門回到大名。

      欲求合理解釋需要考鏡源流?!对贰ぴS衡傳》該是參考了《神道碑》與《事略》,而《事略》又本于《考歲略》,《考歲略》與《事略》沒有提及許衡居魏三年還鄉(xiāng),以及入洛救弟之事。應(yīng)該是為了避諱,以免提及許衎被俘為奴的經(jīng)歷,從《考歲略》中稱忽必烈為“上”而非“世祖”判斷,《考歲略》的寫作時間在世祖朝。從《墓志》推算,許衎卒于大德年間,《考歲略》寫成時,許衎尚在世,為其避諱亦可理解?!渡竦辣分惺紫瘸霈F(xiàn)“還懷”與“入洛求弟”的表述,應(yīng)是參照與《墓志》有關(guān)資料所加?!渡竦辣分型暾涊d為“魏人力勸應(yīng)試,既中選,留魏三年,自挽鹿車,載書還河內(nèi)。魏人致仆馬,不聽。入洛求弟許衎,得之”[3]93。試將點校本中“不聽”之后的“?!备臑椤埃?,即許衡還懷便是為了救許衎。歐陽玄撰寫《神道碑》時許衎已卒,故可提及。可為旁證的是,《墓志》中有類似的表述,“文正公時守小庠,屢至空匱,雖學者饋遺,亦不茍受,以先生故,其助之者后皆倍償焉”[10]。與“魏人致仆馬,不聽?!毕喾虼伺袛?,《神道碑》中的“還懷”與“入洛求弟”與《墓志》對應(yīng)。因此許衡在大名期間,確實有西行的行為,然而并非是為了返鄉(xiāng),而是去洛陽救許衎。

      至于“三年”這一時間如何得出,應(yīng)是歐陽玄將許衡入洛救弟的時間弄錯,定為庚子年,因為許衡在丁酉年參加魏地選士,于是反推許衡三年后離開大名。

      該推論存在值得懷疑之處,例如歐陽玄把時間弄錯的可能性,例如刻文樹碑后,為何無人指出其錯誤等。然而神道碑撰寫時,許衡已去世數(shù)十載,許師敬此時近八十歲,或已不存在能指正之人。墓志是放墓葬內(nèi)部的石刻資料,歐陽玄不可能參考原物,只能參照《墓志》相關(guān)文本,或者口頭傳言?!赌怪尽穬?nèi)容在原物被考古發(fā)掘之前,并未見諸史料,因此歐陽玄撰寫相關(guān)內(nèi)容時可能出現(xiàn)錯誤。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以下推論:

      第一,許衡入洛救弟的時間應(yīng)為甲辰年,歷經(jīng)幾半載,后攜弟回到大名,直到庚戌年移居蘇門。所謂“載書還河內(nèi)”是對許衡入洛救弟的誤判。

      第二,“留魏三年”的時間應(yīng)當是歐陽玄將許衡入洛救弟時間錯誤記載所致。

      (二)許衡移居蘇門時間

      許衡移居蘇門的時間,《元史·許衡傳》作如下記載,“往來河洛間,從柳城姚樞得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書,益大有得。尋居蘇門,與樞及竇默相講習?!薄对贰ひ袀鳌酚盅浴皶r許衡在魏,至輝,就錄程朱所注書以歸……既而盡室依樞以居?!眱H從所引語句看,許衡似乎抄書之后不久便前往蘇門。而《考歲略》記載為“庚戌春,先生力疾還鄉(xiāng)里。過衛(wèi),聞懷之政尤苛虐,遂止蘇門,與雪齋相比,以便講習,且為還鄉(xiāng)之漸?!薄对贰穬蓚鳑]有交代許衡本是想回到河內(nèi),因為河內(nèi)局勢動蕩才留居蘇門,傳達出許衡直接前去蘇門的錯誤觀念。從許衡抄書到移居蘇門,間隔七八年,用“尋居”“既而”等表達欠詳。

      還有一個小問題,即許衡、竇默與姚樞三人聚居講學的時間地點。因為大名距蘇門并不遠,“水路縈迂,十日之程”[2]124,所以在姚樞移居蘇門之后,三者也可以互相往來,但《元史·許衡傳》言“(許衡)尋居蘇門,與樞及竇默相講習”[5]3717。明顯有誤,因為竇默于己酉年(1249年)應(yīng)召北上,不可能在許衡遷居蘇門后與之相講習。

      三、許衡在蘇門與京兆的經(jīng)歷

      許衡在蘇門度過了幾年安穩(wěn)的日子,后在廉希憲的舉薦下前往京兆擔任教授一職,在力辭京兆提學任命之后,一直到己未年(1259年)才返回河內(nèi)。這是兩段對許衡十分重要的時期。從許衡詩文中可以感覺到在蘇門生活的愜意,前往京兆則是許衡首次入仕,從其力辭提學一事,可以看出許衡的大勢觀,因此值得細致討論。

      (一)許衡在蘇門的生活

      蘇門即今河南省輝縣市,“輝州,唐以共城縣置共州,宋隸衛(wèi)州。金改為河平縣,又改蘇門縣,又升蘇門縣為輝州,置山陽縣屬焉。至元三年,省蘇門縣,廢山陽為鎮(zhèn),入本州”[5]1363?;蛑附袷袇^(qū)西北蘇門山,“蘇門山,在縣治西北七里,一名百門山……百門泉,在蘇門山下,泉通百道,故名”[21]。

      許衡對蘇門的生活是十分滿意的,如其詩文所言:

      大山如蹲龍,小山如踞虎……我來蘇門居,遨游成樂土……使我郁陶消,使我勞瘵愈。

      我來成素交,澹澹日益親。形骸兩相忘,誰主復誰賓,充然樂我饑,怡然棲我神……詩書詠而歸,況有耆德鄰[2]149。

      前文所言許衡在大名憂郁成疾,到蘇門后病情大有好轉(zhuǎn),“我年四十,別汝西歸,三年林下,病亦尋除”[2]124。當與愉悅的心態(tài)有關(guān),許衡將蘇門的生活總結(jié)為:“某自大名遷居蘇門,其大喜有三:親善人也,近鄉(xiāng)士也,得佳山水也。是以藝麻樹桑圃為老計?!盵2]134前兩者指交際方面,后者指生活環(huán)境,總之都使許衡“大喜”。

      此時教育仍是許衡的重要事業(yè),“魯齋先生之寓是邑也,時與門生弟子一至泉上,吟風詠月,悠然而歸家”[21]121??上гS衡此時的弟子幾不可考。

      由上所述,許衡在在蘇門的生活,既能務(wù)農(nóng)養(yǎng)生,也能教書育人,比喪亂流離安穩(wěn)許多,但仍可從許衡文集中看到其它思想。

      1.仍思故鄉(xiāng)不得還

      許衡從大名遷居蘇門,距故鄉(xiāng)河內(nèi)不遠,“且西去西隴不遠,尤為快便”[2]127,“西隴”即西邊的墳墓,代指河內(nèi),蘇門距其故里河內(nèi)李封(今河南焦作市中站區(qū)李封村)[22]距離一百多里,確實不遠。什么導致河內(nèi)“政猶暴虐”,致使許衡只好移居蘇門呢?第一個原因,可從王磐的經(jīng)歷中看出,王磐“遂北游河內(nèi),居亡何,值王榮之變?nèi)ァ保鯓s之變的具體情況可參看《元史·純只海傳》,總之王榮之變導致河內(nèi)地區(qū)形勢嚴峻,人心不安。第二個原因,則是為政大臣的殘暴行徑?!俺鯗缃饡r,以監(jiān)河橋萬戶劉福為河南道總管,福貪鄙殘酷,虐害移民二十余年?!盵5]3467河內(nèi)在行政區(qū)劃上雖不隸屬河南道,但僅一河之隔,蒙古國時期制度草創(chuàng),地方長官的權(quán)利具有很大彈性,劉福對河內(nèi)有可能產(chǎn)生影響。因此從許衡離鄉(xiāng)到移居蘇門,近二十年時間里,河內(nèi)地區(qū)“為政暴虐”,使許衡無法回到河內(nèi),即便蘇門距河內(nèi)不遠,許衡仍舊遺憾,如:

      西風更動蕭蕭竹,清澈先生十一分……明朝杖履西城路,悵望家山翠靄中[2]164。

      2.許衡濟世救民的思想

      在許衡的文集中,表達這一思想的作品不多,例如:

      營得一官裨圣政,誰能康濟自家身。此輩君侯休羨慕,但當匡救主民疲[2]158-159。

      在這一作品中,許衡表達了對隱居的看法,認為時局動蕩,即便覓一地隱居,也無法獨善其身,應(yīng)該積極入世,謀得官職,這樣才可以真正的“濟自家身”“救主民疲”,該作品寫作時間不確定,但由題目判斷,應(yīng)該是在出仕后,雖非寫于蘇門,但一個人的思想總有來源,在許衡為竇默與姚樞應(yīng)召所寫送行詩中,也有體現(xiàn)。

      初來識君面,此行見君心。匡時有長策,慮遠憂且深[2]147。

      功名準自英賢立,得失防因去就分,萬里風沙渺南北,請歸消息幾時聞。

      莫厭風沙老不禁,斯民久已渴商霖。愿推往古明倫學,用沃吾君濟世心。甫治看將變長治,呻吟亦復化謳吟。千年際會真難得,好要先生著意深[2]159。

      凜凜姚敬齋,風節(jié)天下奇,終焉托君侯,君侯賢可知……一祈仁政蘇民疲,一祈善政周民饑。豐功偉績鐫長碑,千年萬年感激人心無了時[2]148。

      許衡對竇默和姚樞的應(yīng)召是持支持態(tài)度的,特別是“匡時有長策,慮遠憂且深”“ 千年際會真難得,好要先生著意深。”“終焉托君侯,君侯賢可知?!边@三句,表明許衡認為應(yīng)該把握住機會入仕,發(fā)揮所學。往前追溯,許衡在大名時已有“千年光景都是我,華夷千載亦皆人”[2]156。這樣開明的華夷觀,這種觀念可能是受竇默影響。竇默在己酉年應(yīng)召之前,便“以針術(shù)得名,累被朝廷征訪”[2]201。與蒙古高層有過接觸,因此沒有強烈的華夷之辨思想。

      癸丑年(1253年),忽必烈受秦中封地,同年“夏,遣王府上書姚樞立京兆宣撫司,以孛蘭及楊惟中為使”[5]59,姚樞隨忽必烈南征大理歸來,“公疾,求居關(guān)中”[19]219,于是“歲甲寅……六月,以廉希憲為關(guān)西道宣撫使,姚樞為勸農(nóng)使”[5]60。許衡出仕與廉希憲有巨大關(guān)西,“歲甲寅,(上)還自云南,既命公為宣撫使……少暇,(公)則延訪耆宿……薦許公于潛邸,充京兆提學”[4]125。在廉希憲的引薦下,許衡前往關(guān)中(今陜西省西安市)任職。

      (二)許衡應(yīng)召情形

      許衡于甲寅年,由廉希憲舉薦入仕京兆,然而對征召過程存在一些不實記載,現(xiàn)將有關(guān)記載摘錄于下,以茲分析。

      甲寅,王府征教授京兆,避于大名,使者訪焉,遂攜往[2]201。

      希憲嘗造公廬,咨訪治道,繼思所以化秦人,遣使征之,公自蘇門避于大名,使者訪焉乃偕往[6]563-564。

      兩份史料提到許衡因不愿應(yīng)召,避地大名,但許衡去大名并非躲避征召,而是為一名英年早逝的學生祭奠。

      惟生總角從我……我年四十,病稔微軀,別汝西歸,待死鄉(xiāng)閭。三年林下,頗得安舒,事即加少,病亦尋除。念昔舊學,日就荒蕪,思欲明講,共力誰歟。我來自西,跋涉崎嶇,省汝視汝,操立如何……舊縣之別,中懷未敷,擬再會見,敘此區(qū)區(qū)……訃音忽來,告汝身殂……束裝東行,令婿與具,官事適丁,引類連茹……一盃薦汝,生其饗諸[2]124。

      逝者李文炳,應(yīng)是許衡在大名時的弟子,“我年四十,病稔微軀,別汝西歸,待死鄉(xiāng)閭?!敝傅氖窃S衡因為病重歸鄉(xiāng),最終移居蘇門,“三年林下……病亦尋除。”與上節(jié)所引“使我勞瘵愈”相對應(yīng)。在蘇門居住三年后,許衡回到大名看望李文炳,返回蘇門后不久,李文炳的死訊傳來,讓許衡大為悲慟,動身前往大名祭奠李文炳?!肮偈逻m丁,引類連茹,”應(yīng)指廉希憲遣使者征召許衡之事。

      《考歲略》與《考歲略續(xù)》中的不實記載,也許是想借用許衡避地大名的舉動,表現(xiàn)出許衡某些高尚的品質(zhì),然而我們應(yīng)該尊重事實。就該事件來說,實際情況更能表現(xiàn)出師生情深,以及許衡對征召的態(tài)度。

      (三)許衡在京兆出仕情況

      許衡于甲寅年就任京兆教授,次年,“乙卯二月朔”[6]564被廉希憲舉薦為京兆提學,屢辭不能強,推辭了京兆提學的任命,在己未年(1259年)離開京兆回到家鄉(xiāng)。

      許衡文章中描述過任職教授時的情況,“其時已為士君子家,讬二三子相從,正句讀,今復十數(shù)矣”[2]128。由此可見許衡作為京兆教授,職責是從事具體的教學工作,而非行政官員。對于工作內(nèi)容,許衡應(yīng)是被提前告知的,他在請免京兆提學之任時曾說,“蘇門來此,迫于明旨,俾教子弟。某以嘗為小庠,故不敢昧而不得辭”[2]134?!俺蟹盍钪?,遷來京兆,教授人家子弟?!盵2]125不同以往的是,除了學生的“束修”,還有有朝廷的俸祿,“其束修之供給有余裕,恩旨益之以俸給”[2]128。

      許衡不僅繼續(xù)從事鐘愛的教育事業(yè),還在京兆結(jié)識了許多友人,如“占居雁塔之東,與同志講井田之制,買園為義桑,會得請還”[3]93,“關(guān)中之別,迨今幾十年……何時一見,細道久別之懷”[2]130,“向在關(guān)中,得幸相近……向在關(guān)中,得親近才卿、文遠輩,有講習之樂,有切磋之意”[2]131等等,由此可見,許衡繼大名、蘇門之后,在京兆也結(jié)下了深厚的“人緣”。

      許衡平靜的生活于乙卯年(1255年)被打破,此年二月廉希憲“奏擬授先生京兆提學,仍月俸”[2]202,而許衡的反應(yīng)則是“力辭不受,往返凡六七,不能強也”[2]202。最終得免,《事略》繼承了這一說法。許衡的《神道碑》與《元史》則有不同的記載,《神道碑》記載“廉希憲宣撫陜右,傳教令,授以京兆提學”[3]93?!对贰窞椤凹滓雷娉鐾跚刂?,以姚樞為勸農(nóng)使,教民畊植。又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為京兆提學”[5]3717。兩者忽視了許衡力辭的努力與結(jié)果,《元史》甚至沒有提及許衡京兆教授的身份。上述史料的失真,導致部分學者在論述相關(guān)問題時,誤認為許衡接受或僅接受京兆提學的任命,違背了實際情況,如果在此基礎(chǔ)上對許衡仕與不仕的情況進行分析,不免有矛盾之感。有學者分析許衡在世祖朝期間“五進五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如此則道不尊”[23],既然可以接受京兆提學的任命,怎么會在更加接受漢法的世祖朝考慮尊道與否呢。

      (四)許衡力辭京兆提學的原因

      許衡在元代政治、教育、科學成就頗豐,而就是這樣的元代名臣,卻在其仕途生涯中屢次起伏,部分原因可以從許衡力辭京兆提學一事中探討。許衡傳世文集《魯齋遺書》中,存留大量與力辭京兆提學有關(guān)書狀,這對理解個中緣由帶來極大便利,綜合分析后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所學不足為任

      許衡為京兆教授的實際工作是進行具體的教育活動,而非行政職位,京兆提學則不同,“京兆舊有提學,每旦望考校賦詩議論,是為所職,而某于舉業(yè),初不曾攻習,向者雖守小庠,僅能與童子正句讀,釋音訓而已,今代領(lǐng)其職,是羸犬負烏獲之任也。雖骨折筋絕,其可勉強”[2]135??梢娊淌谂c提學的工作內(nèi)容大不相同,具體表現(xiàn)為許衡所掌握的知識不符提學所要求,即“句讀釋音”與“賦詩議論”。許衡確實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賦詩議論”的訓練[24],在接觸程朱理學之后,又“《小學》《四書》,吾敬之如神明”[2]127。因此與“賦詩議論”無緣。許衡此時應(yīng)該在理學方面頗有造詣,卻未提及,也許是想用“句讀釋音”來凸顯自己的不足,使推辭理由更加充分。從更深的層面說,這反映出了許衡對“金人取士,一直以詞賦為重”[25]這一傳統(tǒng)的排斥。這一思想也反映在后來許衡與忽必烈的問答中,“問科舉如何,曰:‘不能’上曰:‘卿言務(wù)實,科舉虛誕,朕所不取’”[4]168??梢娫S衡所學確實與當時提學的學識要求不符,導致了第二方面的原因。

      2.流言甚迫

      “句讀釋音”與“賦詩議論”這一矛盾,為許衡帶來了極大的輿論壓力?!叭舨欢攘?,叨冒寵榮,取四方之譏,辱王府之命,不止為罪于一身也?!盵2]125相似理由在其他書狀也多出現(xiàn)。據(jù)前文所引,“京兆舊有提學”,對許衡譏諷的,應(yīng)該是當?shù)貙S凇百x詩議論”的文化或官僚勢力。面對毀譽之言,許衡顯然避之不及,以致于向廉希憲致書信時有言,“以相愛之故,故不敢不盡所言,然其辨折可否,頗傷急迫,將謂獲罪于吾兄也”[2]134??梢娧哉摏皼皩υS衡影響之巨大。當不局限于許衡的遭遇,站在一個較高的層面考察時會發(fā)現(xiàn),“當程朱理學逐漸在北方傳布并受到一部分儒士的擁護與歡迎的同時,它也受到了來自不同方面的抵制與猛烈批判”[25]699。在這樣的大圖景下,結(jié)合許衡所言“取四方之譏”的情況,那么對許衡來說京兆提學的任命就是一個“拂時而舉之”[2]126的行為。以上兩個原因已經(jīng)是非常正當而充分,然而此番任命或出于忽必烈的意志,以致于廉希憲并未輕易同意許衡的致仕,導致許衡“逃去則不敢,聽命則不能,夙夜憂惶,莫知所處”[2]127。前文亦有提及,許衡在大名時,因情緒波動以致患病,現(xiàn)因辭官不得而“夙夜憂惶”,即導致了第三方面的原因。

      3.憂慮致臥病不能事

      以托病為借口常見于史書,但許衡之病應(yīng)非托辭,其癥狀描述頗為具體,“某舊患腳氣,復因憂戚,變?yōu)槟[。此等病候,類多難治,三數(shù)年來,止以忌慎之嚴,茍延視息……莫任憂畏。以故耳增重聽,心苦多忘,腰痛未已而手麻,腹?jié)M才輕而溲澀,有困危之勢,無安養(yǎng)之期”[2]125。若僅為托辭,實在是不必翔實到如此地步。僅就腳氣而言,在許衡與趙良弼的通信中有所提及,“某自去歲得腳氣,今日始緩”[2]130。趙良弼于甲寅年(1254年)左右“升陜西宣撫司郎中”[4]224。許衡與趙良弼應(yīng)在京兆結(jié)識,與上所引“三數(shù)年來”可相印證,因此許衡患有腳氣當為事實。在心理與生理兩重壓力下,當許衡回想起之前耕讀隱游的生活,兩者相較,自然愈發(fā)渴求安穩(wěn)的生活,即第四個方面。

      4.向往耕讀隱游的生活

      經(jīng)歷過戰(zhàn)亂動蕩的人,自然分外珍惜和平安穩(wěn)。許衡離開蘇門應(yīng)召京兆提學,除了離鄉(xiāng)頗遠之外,仍舊可以教書育人,仍舊可以與賢者交。京兆提學的任命則打破了這一生活狀態(tài),導致上述身心交困的狀況,要么辭去任命,以平?jīng)皼?,仍任教授,做到“使退循常分,仍守舊資”[2]125,但廉希憲并未馬上同意,此路似乎不通。要么致仕還鄉(xiāng),遠離是非,正是用期望之生活與不如意之生活作對比,以明心志,以動人心。從許衡書狀可以感受到,他對耕讀隱游的生活是真的熱愛,而非故作姿態(tài),如:

      得受共成一廛,與老妻稚子竭力耕鋤,閑暇日會二三學者,讀古人書,則志愿足矣[2]127。

      是以藝麻桑圃為老計,三數(shù)年雖所謀未果,而志慮益堅于向時矣[2]134。

      是以心思意向,日日在此,安此樂此,言亦此,書亦此,百周千折,必期得此而后已[2]126。

      許衡在大名與蘇門,以及被任命為提學之前,基本實現(xiàn)了這種渴望,故而能安然處之。當生活因提學之任命偏離了這種狀態(tài),許衡自然會產(chǎn)生擺脫現(xiàn)狀的想法,此乃人之常情,無可如何。

      基于以上四個原因,許衡力辭不受,提學任命最終被取消,仍舊為京兆教授,然而基本矛盾,即勢不可為依舊存在。丁巳年(1257年)蒙哥汗因懷疑忽必烈有所圖謀,“帝遣阿彌答爾大為鉤考,置局關(guān)中,推究經(jīng)略宣撫官吏,下及征商無遺,羅以百四十二條,曰:‘俟終局日,入此罪者惟劉、史兩萬戶以聞,余悉不請以誅’”[19]219。

      許衡是否被這次鉤考波及到,并無記載,即便以旁觀者的角度經(jīng)歷這一事件,也足夠使人不安,這次鉤考揭示了一個比“句讀釋音”與“賦詩議論”更大的矛盾,即“漢法”與蒙古“祖宗之法”之間的矛盾。蒙哥“自謂遵祖宗之法,不蹈襲他國所為”,這同忽必烈積極采用漢文化,改行漢法的主張是對立的[25]244,并且是不平等的對立?!暗劬残忠玻岬芮页?,事難與較,遠將受禍。”[19]219這雖是蒙哥與忽必烈之間的利害關(guān)系,又何嘗不是蒙古舊法與漢法之間關(guān)系的寫照呢。提學之任引發(fā)的新舊學識矛盾,鉤考揭示的兩種制度的矛盾,必然給許衡留下深刻印象,引發(fā)其對仕隱的思考。

      四、許衡從京兆歸鄉(xiāng)情況

      關(guān)于許衡在京兆的具體情況,各種史料記載不多,除了具體教學活動外,就是《元史》中記載的“郡縣皆建學校,民大化之”[5]3717。但僅見于《元史》,頗為可疑,大規(guī)模興建學校是在忽必烈即位之后,許衡在京兆時應(yīng)該沒有權(quán)利推行學校建設(shè),因此許衡自甲寅年來到京兆后,應(yīng)該以教學為主,直至己未年(1259年)離開京兆,回到河內(nèi)。

      前文頻頻提到的“懷政暴虐”此時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改觀,王榮之變帶來的影響與變化已有學者闡明,不再贅述[26]。河南道總管劉福則是被楊惟中制裁。

      公命設(shè)大梃于座……公即握大梃踣之,數(shù)日福死。百姓鼓舞稱快,河南大治[4]86。

      導致“懷政暴虐”的原因業(yè)已消除,許衡終于可以回到家鄉(xiāng)。至于許衡返鄉(xiāng)的原因,許衡對友人的解釋是“向在關(guān)中,得幸相近,以墳壟之故,不遂相守”[2]131。此處“墳壟”不應(yīng)如前文所言理解為故鄉(xiāng)的代稱,因別有記載“司徒會葬歸”[19]278,目前僅能推測與許衡次子許師遜有關(guān)。“犬子于六月二日病歿……親友亦咎某當時不即挈引還家,故致如此……望以是意達之焦氏良親,幼孫在襁褓”[2]133,“師遜,行二,字遜卿。未仕卒。配焦氏,合葬先塋。子一:從憲”[2]185,因未有許師遜確切生卒日期,此說僅為推測。

      鄭世范所作《年譜》對許衡的歸程有不同看法,“今按,傳云還懷,是居衛(wèi),亦終未遂”[6]598。即許衡離開京兆后回到蘇門,而非河內(nèi),其根據(jù)是許衡的《與廉宣撫》(三首)中的“某自大名遷居蘇門,大喜有三”等內(nèi)容,與《與子聲義之》中“得受共成一廛”等句。但只要將這兩文通讀,即可明白此二文是在表達辭去京兆提學之態(tài)度,并非離開京兆后所作。另有直接證據(jù)可證明許衡確實返回河內(nèi),“由己未還鄉(xiāng)河內(nèi)”[19]394,因此鄭世范的判斷為誤。

      五、結(jié) 語

      本文基本梳理出許衡中統(tǒng)前主要事跡,針對篇首的五個具體問題及許衡在各個各階段的生活與心理狀態(tài)總結(jié)如下。

      一為許衡是1244年從大名前往洛陽搜救許衎,并同回大名。二為許衡與姚樞結(jié)識的時間應(yīng)在1242年之前。三為許衡、竇默、姚樞三人相講習的時間不晚于1249年,地點則在大名在蘇門都有可能。四為許衡被征往京兆時前往大名,是為了祭奠學生李文炳。五為許衡在京兆時,并未接受京兆提學的任命。許衡在大名時的生活清貧,思親思鄉(xiāng)之情強烈,疾病反復,但至少安穩(wěn),且結(jié)交友人。在蘇門時,生活歡欣,有游玩講學之樂,病情減緩。在京兆時,除因京兆提學之任命,心情苦悶,疾病加作外,生活穩(wěn)定,且結(jié)識新的友人。通過以上經(jīng)歷可知,許衡在出世入世之間的選擇,與其早年經(jīng)歷密不可分。許衡對故鄉(xiāng)的熱愛,對閑適生活的向往,偶發(fā)疾病的身體狀況,使許衡有充分的理由選擇歸鄉(xiāng)隱居,而竇默、廉希憲等人的舉薦,或者說與統(tǒng)治者緊密的關(guān)系網(wǎng),也給予許衡有為于世的機會,最終決定許衡偏向哪一方面則靠許衡對局勢的判斷,即大勢觀。

      以上即本文的主要結(jié)論,希望可以通過對許衡中統(tǒng)前生平的考述,對某些史料的價值進行勘定,避免再錯誤使用,以致影響論述。提出一些對許衡早期生平新的認識,使許衡的形象更加豐滿,思想更加動人,有利于當下弘揚許衡文化。對許衡具體經(jīng)歷進行考述,思考有關(guān)許衡的史料存在的諸多問題,也許對我們認識金元之際的歷史人物具有啟發(fā)性,或可再作而論,本文不再贅言。

      猜你喜歡
      許衡
      許衡不食無主之梨
      許衡不食梨
      元朝重臣:炒皇帝魷魚也能理直氣壯
      區(qū)別
      讀者(2019年3期)2019-01-28 03:21:04
      用良心自律
      心中不可無“主”
      驚堂木
      北方人(2015年1期)2015-03-12 00:50:24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Xu Heng of the Yuan Dynasty
      學術(shù)界(2015年7期)2015-02-25 12:23:05
      不欺心
      驚堂木
      讀者(2013年1期)2013-12-25 01:54:34
      乐昌市| 叙永县| 奇台县| 白玉县| 寿宁县| 昌图县| 奇台县| 中宁县| 竹溪县| 邵阳县| 三河市| 阳山县| 巨野县| 手游| 易门县| 磴口县| 新乡市| 青浦区| 信宜市| 泗洪县| 巩留县| 洱源县| 衡阳县| 通化市| 遂昌县| 达日县| 搜索| 南澳县| 白山市| 和平区| 元氏县| 临沂市| 壤塘县| 宜宾市| 阜平县| 夏邑县| 武汉市| 孝感市| 江安县| 邓州市| 洛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