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核集團為例"/>
文/張志月 滕永平(沈陽工業(yè)大學)
1970年左右美國興起資產證券化,2005年我國首次開展這一業(yè)務;之后由于經濟危機,一時間中斷;重新啟動在2012年,蓬勃發(fā)展是在2014年以后。
軍工是我國企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我國國防事業(yè)的建設。證券化是我國軍工集團盤活存量資產、加強資金流動性、減少成本的不二選擇[1]。中核集團是軍工行業(yè)的重中之重,其很早就開始了資產證券化的嘗試。
20世紀90年代,中國軍工企業(yè)嘗試資產證券化,獲得了成效,但問題也隨之凸顯:
(1)資產證券化比率太低。外國軍工企業(yè)資產證券化率都能達到70%-80%,但是國內比率不到30%,截至2018年末,我國軍工企業(yè)以資產口徑標準達到的資產證券化率全體偏低,均低于30%。
(2)核心資產的證券化水平略低,目前達成該過程的資產重點是民用資產連同軍民兩用資產。
(3)沒有政策法規(guī)支撐和指導措施,并且缺少相應的操作模式。
目前,我國軍工行業(yè)的資產證券化比率低,國內軍工企業(yè)資產證券化的快速發(fā)展基本具備以下條件:
(1)監(jiān)管法規(guī)和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在國防科工委主導的管理部門,組織制定了軍工企業(yè)投融資改革方案[2]。
(2)相關職能部門和參與者的執(zhí)行能力逐步提升,國資委、國防科技局、證監(jiān)會等職能部門和軍工企業(yè)、民間資本等,通過多年的實踐,能力和經驗都有所提升。
(3)核心軍事資產的上市操作流程逐步放開:中航工業(yè)飛機、中國航空沈飛、內蒙古一機等總資產上市步伐加快,核心軍事資產證券化渠道打開[3]。
中國核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核集團,成立于1999年,是由國家出資建立、經國務院批準組建、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yè)。
1.資產情況
中核集團2016年至2018年這三年的資產總額分別為4742.04億元、5177.75億元、6781.61億元,資產增速較快,原因是非流動資產帶動。從資產結構上看,資產還是非流動資產占主,流動資產只占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為16.28%、16.45%、4.59%。
2.盈利水平
2016-2018年中核集團營收逐年上升,2018年營收比2017年增加13.27%。利潤總額表現出逐年上漲勢頭,凈利潤分別為109.83億元、114.01億元、125.21億元。
(1)篩選基礎資產構建資產池。選擇基礎資產需要滿足幾個條件,未來能夠產生現金流,原始股權持有人能夠擁有和控制資產所有權,并且這樣的交易是真實的[4]。
(2)設置特別目的載體(SPV)來出售資產。在中核集團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過程中,海通證券即為SPV,從中核集團購買基礎資產,然后,資產被出售給投資者,充當了原始利益相關者和投資者之間的橋梁。
(3)信用增級和評級。信用增級是指使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和工具,以確保借款人償還債務的本金和利息,從而提高資產證券化交易的質量和安全性,從而獲得更高的信用等級。
(4)定價。定價的方法有很多。在現實應用中,往往從多方面考慮,綜合利用各種方法,得出最好的定價方案。
(5)債券的發(fā)行與交易。作為SPV,海通證券負責債券的發(fā)行和交易。
(6)日常管理和證券支付。證券發(fā)行交易完成后,海通證券將根據預先簽署的托管協議對標的資產和資產池進行日常管理,監(jiān)督借款人并處理違約情況。
中核集團通過資產證券化將資金提前收回,降低公司資產負債率,加快資金周轉,增加公司現金流量,增加了新的資金渠道,有利于集團的長遠發(fā)展。
軍工企業(yè)作為我國國防科技工業(yè)的基礎科研生產單位,在我國國防事業(yè)建設的進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在國內國企改革與軍民融合的背景下,軍工行業(yè)資產證券化已經為大勢所趨。本文以中核集團資產證券化為案例,介紹了其資產證券化的主要流程以及產生的經濟影響。中核集團資產證券化的案例為軍工行業(yè)實施資產證券化提供了典型的案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國家政策的支持,資產證券化市場將日益成熟。軍事行業(yè)資產的證券化也有望在未來更加蓬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