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超
(衡水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中國社會科學院2013年發(fā)布的 《城市藍皮書》顯示,目前完全城鎮(zhèn)化比率不足一半,也就是說農村人口仍占我國總人口的多數(shù)。而各個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差異,使得教育資源配置出現(xiàn)了一定的差異,尤其是農村英語教學在硬件與軟件上都與城市存在一定差異。2018年教育部發(fā)布了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新時代信息科技的創(chuàng)新也極大地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當前形勢下,農村英語基于教育信息化如何不斷改進,是農村英語教學面臨的一個挑戰(zhàn)和機遇。
目前在農村基礎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也缺乏自主學習的方式和途徑,使得英語教學成為農村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1 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在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需要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學生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再通過語言輸出不斷鞏固已學知識,這樣才能真正掌握英語知識。而農村英語教學缺少充實的教學資源,使得教師的教學內容只停留在教材和課堂上,學生沒有課外拓展,輸入時長不夠,教材學習又相對枯燥,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雖然信息化教學設備已經有所普及,但大部分英語教師對其利用率并不高,上課還是以黑板、粉筆、錄音機為主,影響了農村中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2 學校教學方式陳舊,家長無法提供輔導。農村英語教學改革不夠深入,部分英語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在課堂中會出現(xiàn)填鴨式教學,只著重處理單詞、語法等較為枯燥的部分,使得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課堂學習效率不高。而另一方面,農村留守兒童較多,一些家長文化素質不高,難以在課下為孩子提供針對性的輔導,導致學生課下學習缺乏約束,上課遇到的問題無法在課下進行彌補,這進一步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
1.3 農村學生缺乏實踐機會。語言類學科的學習,需要學生在不斷的交流實踐中掌握所學知識,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英語能力。但在農村英語教學中,部分老師缺乏與學生的互動,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缺少相關實踐內容。另一方面,相對于城市,農村孩子接觸的培訓班、外教課等實踐活動較少,基本不會在課外有用到英語的機會,使得英語技能只停留在課堂教學以及應試考試中,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的英語教學質量。
2.1 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教育信息化可以給農村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素材,如今網絡上的英語學習資源非常豐富,國內外一些學習網站都有很多優(yōu)質課程,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學習。另外,網絡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學生可利用信息化設備參加各種英語學習活動,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英語閱讀、發(fā)音、對話等各種學習,完成更多的學習任務。
2.2 能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政府對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漸加大,使得農村和城市的差距縮小了,農村學校也配備了一些必需的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但有些農村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意識和教學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這就需要學校構建相應的信息化培訓體系,鼓勵支持教師參加相應培訓。教師可以根據(jù)自身需要,參加長期或短期的進修,開展網絡研修,甚至是脫產培訓。培訓體系應適應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多元化要求,鼓勵教師上手實踐,促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
2.3 能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很多農村學生受到原生家庭和當?shù)丨h(huán)境的影響,對于英語學習有一些錯誤的認知,認為英語學習在自己未來的生活中沒有什么作用,從而從心理上就不重視英語學習,在遇到困難時容易產生畏難和抵觸情緒。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以視頻音頻的形式讓學生真實地感受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風土人情,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自己搜索學習相關內容,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升課堂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