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剛 甄宏達 楊瑞
龍崖城,又名龍巖城、馬腦城,位于重慶市南川區(qū)三泉鎮(zhèn)馬嘴山,海拔約1784米。龍崖城所在馬嘴山,山勢雄奇,山前側一巨石聳立,狀若馬耳,極為壯觀。據(jù)《明史·地理志》記載,馬嘴山原名“馬頸關”,扼川黔咽喉,山高路險,四周懸崖絕壁,惟馬頸關處有一獨徑通向城門,有“一將守關,萬人莫敵”之勢,歷來為兵家所必爭,被譽為“南方第一屏障”?,F(xiàn)存城址東西寬1.5千米,南北長2.5千米,總面積約3.75平方千米。
抗擊蒙元的山城堡壘
南宋理宗時期,為抵御蒙古鐵騎,全面負責四川防務的四川安撫制置使余玠采納播州冉璞、冉琎兄弟“守點成線”的建議,制定了“因山為壘,棋布星分,為諸郡治所,屯兵聚糧為必守計”的防御策略,先后修筑了釣魚城、白帝城、神臂城等數(shù)十座防御山城,龍崖城即是在這種背景下修建的。
據(jù)民國年間《南川縣志》記載,馬嘴山脈出金佛山,蜿蜒十余里,猶如駟馬仰秣驟昂其首。寶祐乙卯年(1255),宋廷頒旨興筑龍崖城。次年(1256),南平守史切舉奉旨開始修筑龍崖城,歷時兩月,城池草創(chuàng)。寶祐六年(1258),淮東都梁茆世雄戍羅播,對龍崖城進行整葺,“浚之崇之”,龍崖城成為“邑中第一要隘”,緊扼川黔咽喉。開慶元年(1259)春,蒙古大將紐璘奉蒙哥旨意,欲打通與云南兀良合臺軍的聯(lián)系,南下進討思(今貴州務川)、播(今貴州遵義)二州,龍崖城則為通往思播二州的必經(jīng)關隘。紐璘以車里為先鋒,率一千余人渡過長江。正月,車里進抵馬嘴山,為了給后來的大軍掃清道路,車里派“重兵攻城”,但被打退。二月底蒙軍從播州返回涪州,路過馬嘴山,再次派人入龍崖城招降,守城軍民殺其招降使,焚燒招降書。這時的蒙軍無心戀戰(zhàn),退走時遭到宋軍的追擊截殺。茆世雄鎮(zhèn)守龍崖城,紐璘大軍兩攻而不勝,大挫蒙軍銳氣,保全了思播二州?!端问贰份d:“(開慶元年)六月丙戌,南平(是時龍崖城屬南平軍)來報戰(zhàn)功。”龍崖城一役記入正史,足見其影響之大。
龍崖城是南宋抗蒙元山城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合川釣魚城齊名的抗蒙山城。龍崖城曾筑有烽火臺,稱煙墩堡,以鵝卵石砌筑,上仄、下寬、中空,為當時舉烽處,用以通信預警。南宋亡以后,龍崖城即被廢棄,后人在此躲避戰(zhàn)亂時曾在城內發(fā)現(xiàn)鐵鎖等遺物。明清時期,龍崖城建有萬天宮,成為佛教道場。民國初年,龍崖城曾作為屯兵要塞而重修。
現(xiàn)存遺跡遺物
由于地勢較高,人跡罕至,龍崖城遺址目前大部分被以竹子為主的植被覆蓋,地面現(xiàn)存的遺跡遺物不多,大體可以分成三個時期。一是宋代的石刻及道路,二是明清時期的佛寺遺址、摩崖造像及功德碑,三是民國時期的石刻、城門、城墻、兵營等。
宋代
據(jù)民國《南川縣志》記載,龍崖城南宋摩崖題刻共2處,“一字大一尺,刻:寶祐四年,上有旨,筑南郡四城。南平守史切舉奉梱令城馬腦山,四月丁卯而栽,至六月戊寅而畢”。該題刻目前已泯然不見。
另一處題刻保存完好,位于城門下方右側約30米處,鑿石為壁,摩巖而刻,高3.5米,寬4.2米,共257字,字徑14厘米,字距7厘米,正楷,陰刻,雙鉤磨棱,書法、刻工均極見功力。全文如下:
宋寶祐乙卯上有旨城南平越三年守臣淮東都梁茆世雄戍羅播城龍巖畢事嘉平奉梱命領郡寄始至韃已及境正月賊酋重兵攻城二月再寇斬虜使焚偽書諸將爭擊賊敗而退獻俘授馘功不一書先是城池草創(chuàng)浚之崇之遂為南方第一屏障梱臺以全城卻敵聞之公朝上恩疊頒宰揆樞宣鈞翰踵至咸謂興筑以來所創(chuàng)見也共事者鈐路趙全茆世龍王用寇青常喜樊文貴郭德何殿朱珍劉儲杰江司總管雷震鈐路張福孟世英韋喜汪興汪世雄興國王富前太守李奕承郡丞石大異僚屬劉應炳張震張善祥姚鼎發(fā)張熙載程師望楊鈞勾印文已傳張惠何友賢唐化龍馮炎之趙孟韋鳳張起南侯應申王韓開慶改元七月既望拜手謹書
城門通向山下的道路保存較好,石板鋪砌或者利用自然巖石,不少路石尚能見到明顯的加工痕跡和使用痕跡。
明清時期
龍崖城城門外涼風嶺南面緊靠石階處有2間石屋殘垣,應為寺廟遺跡,北側房屋東壁中部淺浮雕有一尊佛像,高約0.5米,線條粗獷簡練,佛像上方刻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左側刻有“萬歷八年”。佛像為立像,發(fā)髻高聳,面部已不可識,袒右肩,左手托 寶珠橫放于胸前,右手下垂、掌心向前、施予愿印,雙足立于蓮花座上,佛身著袈裟,胸前飾金錢紋搭扣,背光呈放射狀,周邊飾火焰紋。另室內有功德碑1塊。
在兵營東面半山的斷崖上有修筑寺廟的痕跡,推測為明清時期的寺廟。
民國時期
在明代石屋南側的巖壁上保存有一幅民國題刻,該題刻是民國五年(1916)袁軍一名連長趙冕所刻,記述當年護國黔軍攻龍崖城的兩次戰(zhàn)斗,勝負未決,兩軍相持,不久因袁世凱倒臺而撤退。字跡工整,有歐柳之風,全文內容如下:
袁大總統(tǒng)稱帝于民國五年初已改國號洪憲元年各省均已贊成惟云貴將軍蔡鍔唐繼堯不服興兵犯川我軍于一月初奉命抵黔來此馬嘴已兩戰(zhàn)矣戰(zhàn)斗數(shù)月因念人民糜爛乃于四月七號奉文取消帝號仍以本年為中華民國五年由此推想茲既廢止帝制諒將罷兵但是同室操戈兩面?zhèn)龊慰酄帣鄪Z利百姓蹂躪難堪所幸我連官長士兵防守此山雖披星戴月受盡雨雪風霜尚未嗟怨卒見同心同德無任欣慰用持于石略述戰(zhàn)事始末以便留名而待后世一覽之意云爾陸軍十五師步兵三十旅六十團三營十二連連長趙冕 排長曾世金張澤沛張作舟司務長雒宗朝同鐫中華民國五年五月中旬吉日連長趙冕謹撰并書。
城門重修于民國二年(1913),“二次革命”時期,熊克武軍為抵御助袁黔軍,在此屯兵,重修龍崖城。城門為條石砌筑的石拱門,門洞高1.8米,寬1.26米。門楣上鑲嵌長條石一塊,陰刻“蟠龍巖”三字,字徑30厘米,門拱券頂石下側刻有“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一十一年癸丑歲建”字樣。
城墻為不規(guī)則條石壘砌而成,殘長42米,高7米,厚0.86米。城墻上還有垛墩、射孔等遺跡。
在城址中間尚存建筑遺跡若干,為石塊壘砌而成,風格與城墻相似,民間名其曰“兵營”。在這里,我們采集到了石造像,懷疑初為道觀或寺廟建筑,民國時成為駐兵之所。
城內有一水塘,當?shù)厝朔Q為“菖蒲灣”,10米見方,積水甚深,四時不涸。據(jù)縣志載:“上有池,長三丈,名天池,疑為前代屯兵積水處。”
保護與利用建議
龍崖城自民國以后逐漸廢棄,城內遺跡少有人為干擾,基本保持原貌。多年來,各級政府及文保機構對龍崖城做了一系列保護工作。1991年,南川縣人民政府公布龍崖城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龍崖城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龍崖城為重慶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4月,南川文物部門對龍崖城進行調查,并進行測繪,劃定龍崖城保護范圍和重點保護區(qū)。2011年,南川區(qū)文物管理所組織專業(yè)技術力量再次對龍崖城進行了調查,對摩崖題刻進行拓片,并按照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相關要求對龍崖城進行信息登錄,建立記錄檔案。2017年,南川區(qū)人民政府出臺《金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辦法》,對包括龍崖城在內的金佛山自然保護區(qū)內突出環(huán)境問題進行強力整治。針對目前的情況,關于龍崖城的保護與利用,我們認為還可以做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對地面石質文物及時進行有效的防風化處理并修建隔離保護設施。第二,開展系統(tǒng)的考古調查與發(fā)掘,尋找宋代城墻,理清城內整體布局以及城內不同時期布局的變遷。第三,盡早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聯(lián)合合川釣魚城、涪陵龜陵城、奉節(jié)白帝城、萬州天生城等山城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為抗蒙山城防御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龍崖城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合川釣魚城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但僅僅以合川釣魚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略顯單薄,將川渝地區(qū)整個抗蒙山城防御體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將更具沖擊力。第四,打造遺址公園,將龍崖城打造成為文化休閑旅游避暑勝地,服務當代社會。龍崖城居高臨下,四周險奇無比,風景秀麗。陰雨天氣時,滿山云霧繚繞,仙氣十足,自然景觀十分突出。龍崖城海拔超過1700米,夏天十分涼爽,非常適合夏天休閑避暑。龍崖城旁邊就是三王坪國家喀斯特生態(tài)公園,這座公園與龍崖城一起構建了一道完美的自然人文景觀。重慶主城夏天炎熱,時間長,外出避暑人員眾多。龍崖城離重慶主城100余公里,駕車僅需一個多小時,交通便捷。這些條件都有利于將龍崖城打造為文化休閑旅游避暑勝地,發(fā)揮龍崖城的人文景觀作用,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服務當代社會。
(作者蔣剛為重慶師范大學考古文博系教授;甄宏達為重慶市沙坪壩區(qū)文物管理所館員;楊瑞為重慶市沙坪壩區(qū)文物管理所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