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森
摘要:貶官文學作品是指文人貶謫期間創(chuàng)作的作品。貶官文學作品選入教材,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耐挫品格,樹立清明的社會風氣,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影響,部分作品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局限性,因此對貶官文學作品中的文化思想要批判地繼承,棄悲觀絕望、避世虛無、孤高自負等消極思想,揚樂觀曠達、責任擔當、沉靜謙和等積極因素。
關(guān)鍵詞:貶官文學作品 審美情趣 揚棄
初中語文教材選編的古詩文中,三分之一左右是貶官文學作品。高中語文教材選編的此類作品占比同樣較大。何為貶官文學作品?中學語文教材中為何選入貶官文學作品?教學中又該如何用好這些作品?關(guān)于這些問題,我有幾點思考。
一、何為貶官文學作品
在中國古代,受儒家傳統(tǒng)的“學而優(yōu)則仕”思想的影響,寒窗苦讀的文人大多積極入世,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理想。但宦海風云變幻,常出現(xiàn)官員因過失、過錯而被降級或解除職務的情況,稱為“貶官”。被貶后,文人的生活、心態(tài)都會相應地發(fā)生變化,這必然影響其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風格。簡單地說,文人貶謫期間創(chuàng)作的作品就被稱為“貶官文學作品”,這類作品往往表現(xiàn)出以下共性:
首先是悲憤的色彩。經(jīng)歷了仕途的浮沉、理想的幻滅,文人深切體會到世態(tài)炎涼,他們思考人性,反思制度,探究哲理,進而用文字宣泄內(nèi)心的煎熬。屈原被貶放漢水后,痛君王不明、恨懷才不遇,悲憤中創(chuàng)作出《離騷》;龔自珍因“動觸時忌”,辭官南歸,創(chuàng)作出組詩《己亥雜詩》;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慨嘆“發(fā)憤著書”;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強調(diào)“不平則鳴”……從先秦到清末,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其次是底層的視角。仕途的失意很可能讓文人跌入生活的底層。百姓的哭號、思婦的哀怨很容易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潯陽江頭夜送客的白居易,意外聽到琵琶女自訴身世,帶著自身失意斷腸裂肺的傷痛,道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成就了《琵琶行》這一經(jīng)典;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的杜甫,親歷了戰(zhàn)亂,寫出了“三吏”“三別”;被貶永州的柳宗元,目睹繁重的賦稅給百姓帶來的苦難,發(fā)出了“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的吶喊。
再次是含蓄的手法。高度集權(quán)的封建社會,君主乾綱獨斷,以君主之是非為是非。韓愈曾無可奈何地感嘆:“曾經(jīng)圣人手,議論安敢到?” 被貶文人仕途受阻,更不敢隨便多言,生怕禍及妻小與家族。于是,他們常??v情山水,移情花草,望月問天,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憤懣與志向?!峨x騷》開創(chuàng)“香草美人”的表現(xiàn)手法后,托物言志、以虛寫實、曲筆寫真情的作品層出不窮。
二、貶官文學作品選入教材的意義
貶官文學作品以其極高的思想文化價值,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要讓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貶官文學作品作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發(fā)揮其獨特的作用。
(一)培養(yǎng)耐挫品格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在面對坎坷與挫折之時,吟誦“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會增添直面困境的勇氣;從“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中學習詩人蔑視權(quán)貴絕不屈服的精神,能做到失意不失志、失意不忘形;“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堅韌,使得越來越多的“失意人”從毀滅中新生。此類優(yōu)秀詩文無疑是培養(yǎng)青少年耐挫品格的良方。
(二)倡導清明之風
被貶文人雖然希望再次躋身朝堂,實現(xiàn)匡世之志,但大多堅守鮮明的立場和做人的原則,光明磊落、一身正氣。熟讀“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把通曉大義、剛正不阿、出淤泥而不染等優(yōu)秀品質(zhì)融入新時代公民的血脈之中,有利于積淀良好的民族文化心理,樹立清明的社會風尚。
(三)提升審美情趣
被貶文人常以山水物象建構(gòu)心境,以心映山水,安置自己的靈魂。因而,入選教材的貶官作品都是文學藝術(shù)的典范。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其實,山之“名”,水之“靈”,恰恰是因為有了人之“魂”。文化與山水相結(jié)合,能顯示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學習蘇軾的《赤壁賦》,誦讀駢散交融的文句,可以領(lǐng)略到行文的舒卷自如,聲調(diào)的和諧優(yōu)美,感受景、情、理水乳交融的藝術(shù)美。大量誦讀“香草美人”之作、山水小品奇文,讓千山萬壑和松風明月入眼、入腦、入心,讓意象轉(zhuǎn)成內(nèi)心的感悟:向內(nèi)發(fā)現(xiàn)自己的澄澈靈魂,向外發(fā)現(xiàn)自然的山高水長。觀照山水,物我同一,進入超然的審美世界。
三、貶官文學作品教學中的揚與棄
貶官文學作品作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傳承和發(fā)揚,這是守護民族根脈的要求。但是時代、社會的影響和文人自身的一些負面情緒,導致部分作品中包含一些消極因素,教學中要有所摒棄。
(一)棄悲觀絕望,揚樂觀曠達
貶謫對文人來說是一場政治悲劇。當融進骨子里的理想遭遇毀滅性的打擊,他們的內(nèi)心難免被悲涼、哀傷籠罩,表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多是窮途末路的長哭、生不逢時的感喟。
賈誼被貶長沙,雖然在渡湘水時寫下《吊屈原賦》,但終因無法從貶謫的哀傷中解脫出來,33歲便抑郁而終。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重點關(guān)注作品中的樂觀曠達,欣賞無論進退、雨晴都泰然處之的淡定。
誦讀《定風波》,可以先引導學生結(jié)合蘇軾生平理解作品中“風雨”的含義,揣摩“任”的內(nèi)涵。學生聯(lián)系“烏臺詩案”的背景容易理解作品中的“風雨”,既是指自然界的風雨,更是指人生的風雨;蘇軾的“任”是放任自由之意,是習慣了在人生風雨中頂笠披蓑穿行的泰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歸去的主體是誰”,進而感悟風雨肆虐能歸于平靜,人生如果看淡了盛衰榮辱,利害得失也就一并泯滅,“也無風雨也無晴”。對比遭遇不幸后不同的心態(tài),學生就不難理解,沉迷于痛苦之中就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對痛苦的悅納,其實是對理想的堅守,也是對生命的熱愛。
(二)棄避世虛無,揚責任擔當
儒家強調(diào)“入世”——參與世俗的活動,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則強調(diào)“出世”——遠離塵世,清靜無為,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文人寒窗苦讀,儒道兼收,常把“天下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的思想作為立身處世的座右銘。
撰寫《齊春秋》,因“實錄”觸怒梁武帝遭貶的吳筠,面對“風煙俱盡,天山共色”的富春江山水,慨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仁人志士該有的理性的社會擔當,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情懷常駐心間。
閱讀《岳陽樓記》,就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治理巴陵郡,實現(xiàn)“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一事,引導學生討論如何面對挫折的人生,進而理解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的博大,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抱負的遠大,從而領(lǐng)悟“心懷天下,人生沒有失敗”的真理。
(三)棄孤高自負,揚沉靜謙和
許多文人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容易形成“潔癖”般的孤芳自賞,甚至自我封閉的心態(tài)。柳宗元參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永州,成了“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茫茫天地之中在“孤舟”上專心“獨釣”的“蓑笠翁”,化作“不與培為類”的“西山”,清高孤傲,甚至是凜然不可侵犯。和柳宗元一起被貶的劉禹錫,寫下獨標高格的《陋室銘》,并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教學有此種傾向的作品,要引導學生客觀地看待自己與他人,正確地處理人際關(guān)系。
可以把《陋室銘》中“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中的“白丁”與陸游《游山西村》中“豐年留客足雞豚”“衣冠簡樸古風存”的農(nóng)人形象相關(guān)聯(lián),引導學生認識普通人的淳樸、熱情、可愛;把劉禹錫的孤芳自賞與陸游“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的交友觀做比較,啟發(fā)學生學會欣賞他人,懂得人際交往中不該表現(xiàn)出不與塵俗的高高在上,而應是沉淀了浮躁的平心靜氣,具備有節(jié)有度的自尊自強。
總之,語文教材選編貶官文學作品,旨在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是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絕好途徑,而揚棄恰是理性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余秋雨.文化苦旅[M].北京:東方出版中心,1992.
[2] 尚永亮.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
[3] 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辛文房,周本淳.唐才子傳校正[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6] 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