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貴
(湖南環(huán)境生物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衡陽 421000)
引言:近些年來,我國在大學生權益保障方面雖然逐漸加強重視,但仍有部分阻礙因素制約大學生權益保障工作的正常開展,使得不良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侵犯大學生權益。基于此,學校有必要充分認識到確保大學生權益的重要性,并從各方面影響因素出發(fā),針對性地落實改善措施。
若要明確界定大學生權益的具體內(nèi)涵,應對權益和權利的概念進行區(qū)分。權利指的是公民所擁有的力量,具有法律效力,而權益則指的是公民享有被保護的權利和利益,二者在概念上具有區(qū)別。對于權利來說,其重點在于“權”,而權益則更注重“益”,盡管二者之間有相似之處,但卻不能將其混為一談。權益包含在權利之中,權利是法制法規(guī)的展現(xiàn)方式,也是利益強有力的調(diào)整機制,在權利之中隱藏無法直觀感受到的部分才是權益。大學生的權益主要指的是,高校大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所擁有的不同權益,該類權益作為權利的重要部分,與大學生的日常息息相關。從當前來看,我國各高校的大學生權益保障機制亟待改善,同時大學生也應從自身出發(fā),切實提升維權意識,敢于在社會上發(fā)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以此有效帶動社會共同努力保障大學生權益。與此同時,還應認識到在該系統(tǒng)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便是權利的保障。
2.1.1 增加教育投入
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國與其他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F(xiàn)階段各高校因為對于學科專業(yè)評估以及教學質(zhì)量的檢查和評比任務過重,導致高校將主要精力投入在教育教學之中,而學生管理方面的投入稍有欠缺,致使大學生在生活與學習方面的權益沒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學校要落實黨的相關教育方針政策,將立德樹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實現(xiàn)教育強國的目標,切實解決高校在教材開發(fā)、課程設置、師資團隊以及各項基礎設施方面的問題,加大對于學生管理人力、物力、財力等各個方面的投入力度。在根本上對大學生在生活以及學習等方面的合法權益進行保障,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為將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貢獻力量,落實高等教育的內(nèi)涵式發(fā)展。
2.1.2 制約管理權力
盡管近些年來我國開始對教育管理體制進行了相應的改革,但由于方向缺乏科學性、強度不夠等問題,致使該問題并沒有得到良好的解決。我國各高校針對學校中的各種問題建立了相關規(guī)章制度,但多數(shù)都是對學生的義務進行規(guī)定,能夠約束校方管理權力的規(guī)章制度較為欠缺。
2.1.3 監(jiān)督管理行為
從馬克思主義來看,人不僅僅是發(fā)展的第一主角,還是發(fā)展的終極目標。但目前高校在對于學生的管理層面上仍然沿用傳統(tǒng)行政管制方式,未對相應的管理行為進行有效監(jiān)督,該現(xiàn)象導致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受到打壓,對其學習和生活造成了負面影響。與此同時,大學生與學校在管理權位上嚴重不對等,在權益受損時,大學生既沒勇氣正面應對,也欠缺良好的維權途徑。為了能夠促進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以及全面發(fā)展,學校應落實“以生為本”,并將其作為發(fā)展與管理的重要因素,尊重學生發(fā)展的個性化需求,在合理、合規(guī)、合法的基礎上充分滿足學生的要求,保護好學生的尊嚴,注重學生的訴求[1]。
2.2.1 注重權益意識與維權能力
高校的教育力度是影響大學生權益保障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礎上,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權益意識以及維權能力的培養(yǎng)。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來,意識就是思考以及覺識。而大學生的權益意識,主要指的是大學生對于權益受損的覺識以及在合法權益方面的理性思考。我國儒家思想傳播甚廣,對于學生的影響重大,例如自古以來尊崇的“以和為貴”,在這種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大部分大學生出于對教師與學校的尊重往往不會與其正面發(fā)生沖突,即使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了嚴重的侵害,也會秉持著“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來對待。在該思想的禁錮下,大學生無法對自身的權益形成正確的認識,使得不利因素在潛移默化之間傷害到自身的權益。
除了權益意識以外,維權能力對于大學生來說也是不可少的一項能力,其主要指的是大學生在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的能力、做事的技巧以及各方面的素質(zhì)。在自身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大學生應充分發(fā)揮出維權能力,利用司法訴訟以及行政的手段進行維權,同時掌握其中權責認定、利弊分析以及各項基本流程等方面的內(nèi)容。高校學生的維權能力不僅體現(xiàn)在對自身權益的維護上,還包含著大學生群體的組織維權和集體維權。當大學生維權組織具有較強的維權能力的情況下,能夠發(fā)揮出應有的維權作用,在此基礎上有效保障自己和所在群體的權益,避免侵權情況的出現(xiàn)。
2.2.2 強化權益宣傳與維權教育
高校應強化權益宣傳與維權教育,將權益宣傳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F(xiàn)如今在教育領域,宣傳作為隱形教育的一種,能夠起到氣氛營造和思想引領的作用。因此,各高校應利用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各種新型媒介,將大學生權益相關知識內(nèi)容廣泛的傳播出去,豐富學生維權知識。例如,采取傳統(tǒng)的方式,利用櫥窗、廣播、雜志、報紙等媒介開設大學生權益普及專欄、專題?;蛘呖梢圆捎眯滦偷男旅襟w平臺,如微信公眾號、知乎、微博以及學校官方網(wǎng)站等,將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轉(zhuǎn)化為大學生容易接受、愿意接受的視頻、圖片等形式的資料。
除此以外,高校要逐步推進權益教育的課程化,充分考慮當代大學生的特點與實際需要,并將其與高校自身文化特色和學科自身相結合,基于文化視角落實維權教育課程化,開設相應的選修課程。同時還要在教學實際中積累經(jīng)驗,對課程進行改善和調(diào)整,進而增加其時效性、針對性以及科學性。
2.2.3 正確對待權益以及權益受損
高校要引導大學生正確的認識權利與義務,既要避免其“權益觀”出現(xiàn)缺失,還要預防其利益訴求過于“越位”。大學生在對自身的權益提出訴求的時候應與當下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要結合本院校以及本科系的具體情況,部分脫離實際的利益訴求不可以歸為“利益受損”。通常情況下,大學生在享受權利的同時,都要履行相應的義務,所以大學生若是想要保障自身合法權益還要樹立起自身履行義務的責任意識。在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一定程度侵害時,應根據(jù)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通過相應程序,利用司法以及行政手段的力量,及時挽回自身損失。
2.3.1 結合法律規(guī)范與教育引導
維權程序的健全對于大學生權益的保障效果有著重要影響,法律規(guī)范是國家立法機關認可或者制定對人們行為進行約束的規(guī)范,同時也對大學生的維權行動以及權益保障起著約束的指導作用。對于高校來說,任何一個管理行為以及大學生的維權行為都應該在符合相關程序的基礎上進行?,F(xiàn)如今,高校與大學生在管理上的矛盾逐漸尖銳,各沖突事件時有發(fā)生,進入訴訟與當前司法的發(fā)展趨勢相符合。在該背景下,在對受案范圍和標準進行確立時,有必要對其進行法律規(guī)范,在尊重高校自主辦學權的同時,保障好大學生的合法權益[2]。
2.3.2 實現(xiàn)正當程序與程序公正
實現(xiàn)正當程序與程序公正是落實法治原則的重要要求,同時也是高校開展依法治校的基礎內(nèi)容。高校應嚴格依照黨制定管理規(guī)范,并進行確切落實。即通知、送達大學生,傾聽大學生的陳述、申辯,及時舉辦公開、公正的聽證等,盡可能減少“程序不當”以及“程序瑕疵”等情況的出現(xiàn)。該類程序規(guī)則不僅僅是高校各項管理活動正常開展的基礎,還為大學生合法維權提供了良好的渠道。由此可見,高校在針對學生做出處罰或者是進行相關管理決定時,需要對其決定理由進行明確,以保證程序的公平、公正、公開。與此同時,將理由充分說明并擺在明面上,以便讓大學生信服,有利于大學生合法權益的保障。
2.3.3 尊重法治的基本原則與精神
新時期,我國全面開展依法治國以及依法治校,高校在該時代背景之下需從三個原則入手開展對大學生權益的保障工作。首先,便是從輕從新的原則。根據(jù)高校所指定的最新的制度規(guī)范,當出現(xiàn)可處分可不處分情況的時候,盡量不予以處分,處分可輕可重時則從輕處分。要避免出現(xiàn)“處罰越重越好”的思想,為了處罰而處罰不僅無法起到實際效果,反而會激化高校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對于大學生來說,犯錯同樣是成長的一部分,應給予年輕人機會。其次,是法不溯往的原則,高校需加強對建章立制重要性的認識程度,注重預防,盡量減少用事后制定的規(guī)則去對學生以往的違規(guī)行為實施懲罰。最后,是尊重判例的原則,在處理學生違規(guī)行為的時候,高校應憑借以往同類事件的判處結果,對眼下的事件作出合理、科學、符合實際的決定[3]。
結論:綜上所述,若想全面落實對大學生權益的保障,需經(jīng)歷動態(tài)且長期的探索過程,不論是學校還是學生自身都應做出相應的努力。學校應優(yōu)化辦學理念,加大對其投入力度,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權益觀念,進而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維權能力。除此以外,還應對維權程序進行規(guī)范,為大學生權益的保障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