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1989年,Bley-Vroman就提出,兒童的母語學習與外語學習的差異是“內(nèi)在的、語言的和本質的(internal,linguistic, and qualitative)”。他認為產(chǎn)生“內(nèi)在”差異的理由是“成年人相對于兒童的認知階段的差別,而不是由于輸入不足等外部因素”;對“語言”差異的解釋為“語言功能的變化,不是一般學習能力的差別”。我們認為這樣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但是由于他沒有超越語言習得機制和普遍語法的框架,后面的分析總是難以深入。
【關鍵詞】內(nèi)在的(internal);語言的(linguistic);本質的(qualitative)
【作者簡介】張舉紅(1969.11.26-),女,漢族,山東煙臺人,蘭州市第二十一中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英語教學。
本文試圖用可以觀察到的現(xiàn)象,借鑒Bley-Vroman提出的上述三條,就普通中國學生學習母語的過程與他們在學校里學習英語的過程進行一些分析對比,希望能夠找出一些母語學習與外語學習的本質性差異。
一、母語學習過程是以知識學習為主、語言學習為輔的活動過程
所謂知識就是“主體通過與其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的、儲備在長時記憶中的關于各種事物的特性與關系以及個體自身如何完成各項任務和解決各種問題的信息及其組織”(張承芬,109)?,F(xiàn)代教育心理學把個人的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三種。其中陳述性知識是學習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基礎和首要階段(張承芬,107)。嬰兒從呱呱墜地便開始了對世界的認識和了解。這種認識和了解世界的行為叫作學習(learning)。嬰幼兒認識世界(或者周圍環(huán)境)的活動從開始一直到后來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主要是接受成年人已知的或者其所在文化已經(jīng)形成的,對于事物個體和事物相互關系的認識。成年人(包括同伴之間)傳授知識和兒童接受知識的活動主要通過一定的語言來完成。從表面上看,兒童先學習語言。剛開始是學會叫爸爸媽媽,然后逐步增加詞匯,慢慢開始說不太完整的句子,直至后來完成比較完整的各類表述。實際上,無論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師和家長等)還是知識的接受者,其首要的著眼點都在知識本身,而不是傳授或者接受知識的手段或者工具——語言。至少有兩種現(xiàn)象可以證明這一論斷:第一種現(xiàn)象是家長向嬰幼兒傳授知識的過程。家長們?yōu)榱瞬蛔寢胗變河|摸盛有開水的杯子或者燃燒著的火爐子,就用手輕輕碰一下杯子或者爐子,然后快速拿開,臉上作痛苦狀,同時口中念著:“啊,燙!啊,燙!”這個過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嬰幼兒了解,盛有開水的杯子和使用中的火爐子不能觸摸,否則會帶來痛苦。其附帶行為是教孩子學會表達灼熱的物體對人體所產(chǎn)生的那種感覺所需要的聲音符號。第二種現(xiàn)象是學校里的學科學習過程。我們在學習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等學科知識的時候,學科教師和學生都沒有把這個過程視為語言學習過程,而是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我們在化學課上知道了元素和化合的概念,在物理課上學習了力學定律和電的正負兩極,在生物課上學會了動植物的分類等。平時,我們都覺得語文課是學習語言的課程,實際上,我們使用的許多詞匯和特殊表達在語文課中從來都不會出現(xiàn)。
人類主要通過語言傳播知識;一個人在認識和了解世界的過程中學會了母語(第一語言)。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至少包括兩個方面:對于事物個體的認識和對于事物相互關系的認識。教育心理學把這類知識稱為陳述性知識。 張承芬(123)對陳述性知識的總結是:“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依據(jù)其概括和復雜的程度把陳述性知識分為:(1)符號;(2)具體事實(非概括性命題及其網(wǎng)絡組織);(3)概念和抽象事實(概括性命題);(4)有聯(lián)系的論述組成的事實集合等類型。前兩類可稱為簡單陳述性知識,后兩類稱為復雜陳述性知識。如果一個概括性命題反映了兩類或兩類以上的事物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那么就可以稱作原理或規(guī)則。概念、規(guī)則的學習是陳述性知識學習的核心內(nèi)容,因為它們的獲得可以為學習各種簡單的陳述性知識提供建構和解釋的基本框架,同時又是有聯(lián)系的論述組成的事實集合的基礎?!睆囊陨险撌隹煽闯觯覀冋J識世界的過程就是學習事物的名稱、掌握各種概念,以及了解事物之間復雜的相互關系的過程。這些知識主要依靠一定的語言來表示,即是以言語為表征的陳述性知識。所謂母語或者第一語言就是我們最初或者主要認識世界的媒介,并且是用以儲存和建立知識體系的那種語言。我們關于母語的知識和我們關于世界的知識是同時獲得的,所以是密不可分的。我們所了解的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是我們所理解的事物的邏輯關系。我們按照事物的邏輯關系組織語言,也按照事物的邏輯關系組織思維,所以語法就不那么重要了。那些沒有上過學的所謂文盲,根本不知道語法為何物,但是他們中間的許多人思維縝密,語言表達流暢。也許,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可以相互溝通是因為語言有很多共性,而決定語言共性的主要因素就是事物的邏輯關系,而不是普遍語法。
二、外語學習是以語言學習為主、認知為輔的學習活動
如果把人們關于世界的知識視為內(nèi)容,把表示知識的語言視為形式,那么在母語學習過程中,人們學習的主要是內(nèi)容;而在外語學習過程中,人們學習的主要是形式。但是,這個主輔關系與母語學習活動中的主輔關系不一樣。在母語學習過程中,兒童要學習的關于世界的知識和表示知識的語言現(xiàn)象都是全新的,而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新的語言形式所表示的知識內(nèi)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學習者已知的。一般來講,學習者的年齡越大,所掌握的關于世界的知識越多,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汲取語言以外的其他知識的比例越小??梢哉f外語學習的本質是了解并掌握我們通過母語已經(jīng)知道的事物以及事物的相互關系在另外一種語言中的表達方式。開始學習外語的年齡越大,這個論斷越能成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和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可能會在英語課本的生詞表里找到不認識的漢語詞匯,大學生在初中生的英語課本里幾乎找不到?jīng)]有見過的漢語詞匯。實際上外語教材和外漢(包括漢外)辭典的編纂者給自己設定的任務就是提供一種語言所表示的知識在另外一種語言中的表達方式。供小學生使用的《現(xiàn)代漢語小詞典》、供成年人使用的《詞?!贰⒚绹耸褂玫摹秱鹘y(tǒng)辭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和英國人使用的《劍橋美國英語辭典》在“鳥”詞條下的注釋幾乎是一樣的,都要說明鳥的基本特征:有羽毛、有雙翼、卵生等。而英漢詞典和英漢雙解詞典對bird的漢語注釋都只有一個字:鳥。同樣,漢英詞典里對鳥的釋義也只有一個詞:bird。這就說明,外語學習者的主要任務不是通過外語來學習新的概念等學科知識,而是學習和了解已經(jīng)通過母語掌握的知識在另外一種語言中的表達方式。一般情況下,學習者的年齡越大,通過外語學習來認識世界的量就越小。按照奧蘇貝爾關于學習類型的分類,學生在學校里的學習包括符號的學習、概念的學習和命題的學習。這個論斷是針對母語學習過程的。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大量內(nèi)容是符號層面的學習,新概念和新命題的學習量比較小。外語學習者的年齡越大,這個論斷越能成立。
三、母語學習是直接的,而外語學習有一個轉換過程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見到這樣一種現(xiàn)象:教師用英語向初學者提問時,即使是簡單的問題,例如“What' s your name?”或者“How old are you?”,回答者往往也要思考一會兒,有的甚至要用漢語把問題重復一遍再回答。我們讀完一部英語小說,過一段時間以后,仍然可以用漢語重述小說的大體情節(jié),但是用英語復述就比較困難。許多學生反映自己在閱讀難度比較大的英語文章時,要把英語翻譯成漢語才感覺真正理解了。按照信息加工理論的圖式理論,在認識事物和事物相互關系的過程中,被認識的事物與表達事物名稱和關系的母語語言符號之間是一種直接關系。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則要在外語、母語、事物之間建立聯(lián)系。我們詢問過許多學生:假如教師用手指著黑板上畫的一本書,或者教師手里拿著的一本書,用英語說“This is a book.”,他們會不會想到漢語的“書”,回答是肯定的。 盡管人們對語言的定義不盡相同,對語言功用的看法也有待深入,但是誰也不能否認人類語言在交際、思維和認識世界等方面的重要工具性作用。對于人類,語言的重要性怎么強調(diào)也不為過,但是它畢竟主要是一種工具。無論多么重要的工具,掌握工具本身不是目的,而依靠工具去完成的任務才是目的。鋼琴是一種重要的工具。對于鋼琴家,對于辛苦的帶著孩子學習鋼琴的家長們來說,掌握這個工具本身不是目的。學習語言本身不是人生的目的,而是掌握人生的一個重要工具??曜右彩且环N工具,中國人讓孩子學習用筷子是為了吃飯,而且我們不是學會了用筷子之后才開始吃飯,而是在吃飯的過程中學會用筷子。同樣,人們也不是先學會了語言才認識世界,而是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掌握了語言這個工具。外語學習則不同。從初中一年級的英語課本可以看出,學生們在學習book等書寫符號和語音符號之前,已經(jīng)認識了這些事物本身。
雖然接受“普遍語法假說”的人們很多,但是我們也許應該承認一個事實: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過程的繼續(xù),其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語法、詞匯)也在增長;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對于世界的認識在不斷深入,語言也在不斷豐富。至少就詞匯層面而言,沒有知識的內(nèi)容便沒有語言的形式。東西方哲學界關于語言與思維的關系、語言與知識的關系討論很多,觀點各異。本文不涉及哲學層面的討論,僅僅從最簡單的日常現(xiàn)象,考察一般人所理解的語言與一般人所理解的知識的關系,目的僅限于尋找母語學習與外語學習的差異。
參考文獻:
[1]Bley-Vroman, R. What is the logical problem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S. Gass and J. Schachter (Eds.).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41-68.
[2]張承芬.教育心理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