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飛龍
內(nèi)容摘要:古人百日“熱孝”或三年“守孝”的習俗,其初主要是源于現(xiàn)實的需要,先民為防止逝者遺骸被侵犯,遂以“守孝”的方式提供生后的“安全感”。“守孝”傳統(tǒng)也一直在遭遇各種挑戰(zhàn)。
關(guān)鍵詞:熱孝 守孝 丁憂 實用主義 孝文化
《紅樓夢》第五十四回寫道府上演戲,正在熱鬧之際,寶玉下席往外走,賈母不見大丫鬟襲人陪伴寶玉,責罵襲人“拿大”,發(fā)了脾氣。王夫人回道:“他媽前日沒了,因有熱孝,不便前頭來?!雹儋Z母聽了之后的反應(yīng)耐人尋味,先是“點頭”,繼而笑著否定了襲人的做法,批評“跟主子卻講不起這孝與不孝?!薄包c頭”是對襲人缺席原因有“熱孝”的接受,笑著批評議論則既是在這件事上對襲人表示不滿,也是順便指導(dǎo)丫鬟們的日常工作,因為當是旁邊還有其他人眾。當然最后鳳姐兒一番陪笑的說辭②不僅幫襲人解了圍,還讓老祖宗心悅誠服。
在賈母看來,“熱孝”既算個事也不算個事。那么到底算個什么事?“熱孝”,即新遭遇父母或丈夫喪事,孝子女或孝媳要披麻戴孝,暫停娛樂和交際活動,以示哀悼,時間限制為一百天。其“完整版”為“守孝”,時間往往為三年。而其“變種”,儒家官員的“丁憂”,時間為二十七個月。
古人百日“熱孝”或三年“守孝”的習俗,是從哪里來的呢?當然不會平白無故在逝者近旁呆那么長時間,先民行為大多有實用主義需要,習俗也多與實用主義的訴求密切相關(guān),“守孝”傳統(tǒng)不例外。
據(jù)《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記載,越王勾踐與范蠡所推薦善射者楚人陳音的對話中,隱藏著這一習俗起源的線索。
越王曰:“孝子彈者柰何?”
音曰:“古者人民樸質(zhì),饑食鳥獸,渴飲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絕鳥獸之害。故古人歌曰:‘斷竹屬木,飛土逐肉。遂令死者不犯鳥、狐之殘也?!雹?/p>
彼時殯葬方式較為簡捷,用白茅草包裹之后置于野外即可。這種簡捷當然也為蠢蠢欲動的野獸們提供了便捷,于是先民們帶著武器開始“守孝”。先民制作彈弓防守在死者周圍的任務(wù)其實很明確,是防止死者的尸骨為鳥狐等禽獸所殘害食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為逝者提供某種“安全感”,或者為倫常道德律令提供“安全感”。
三國時期另一個廣為人知的為逝者提供“安全感”的故事,也與“守孝”的實用主義傳統(tǒng)不謀而合?!稌x書》記載,名孝子王裒,“母性畏雷,母沒,每雷,輒到墓曰:‘裒在此?!蹦赣H生前怕打雷,母親死后,每遇打雷,他就到母親墳前去陪伴守護,為逝者提供“安全感”。
習俗往往源于現(xiàn)實的訴求,在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中逐漸被灌注入文化的因素,升級為傳統(tǒng)。對“守孝”傳統(tǒng)的執(zhí)行力度,往往也并不是“一刀切”,有現(xiàn)實考量的權(quán)衡因素。
《論語》中記載了宰予與孔子關(guān)于“守孝”的一次爭執(zhí)。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則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④
孔子認為年少時從父母那里得到過三年懷抱的呵護,理應(yīng)在父母去世后守孝三年。這其實有一種禮尚往來等量回報的意味在其中。而宰予認為不守孝也心安,所以拒絕了這種習俗在他身上演變成傳統(tǒng)。
同時,儒家認為母親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個月,朝廷官員在位期間如果遇到父母去世,則必須即刻辭官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個月,是謂“丁憂”。事實上這一傳統(tǒng)也常常遭遇挑戰(zhàn),比如大名鼎鼎的萬歷首輔張居正,就曾因種種原因未能守制,惹出了不小的麻煩。
再看襲人的“熱孝”,在老祖宗眼里“既算個事也不算個事”就不奇怪了,“守孝”既然因?qū)嵱弥髁x的訴求而起,也會因為更大的現(xiàn)實訴求而讓位。
注 釋
①曹雪芹:《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733-734頁。
②鳳姐兒忙過來笑回道:“今兒晚上他便沒孝,那園子里也須得他看著,燈燭花炮最是耽險的。這里一唱戲,園子里的人誰不偷來瞧瞧。他還細心,各處照看照看。況且這一散后寶兄弟回去睡覺,各色都是齊全的。若他再來了,眾人又不經(jīng)心,散了回去,鋪蓋也是冷的,茶水也不齊備,各色都不便宜,所以我叫他不用來,只看屋子。散了又齊備,我們這里也不耽心,又可以全他的禮,豈不三處有益。老祖宗要叫他,我叫他來就是了。”賈母聽了這話,忙說:“你這話很是,比我想的周到,快別叫他了。但只他媽幾時沒了,我怎么不知道?!?/p>
③趙曄、張覺:《吳越春秋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頁。
④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88頁。
(作者單位:武漢外國語學校美加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