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俊龍
在汾河北邊襄汾縣北趙村北的土崖上有一座寺廟,叫做汾陰洞。它鑲嵌在汾陽嶺高深的黃土里,掩映在濃密的綠樹叢中。其建造年代無法考證,有記載的最早的重修時間是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歷清乾隆、嘉慶兩次再修。
每個周日的下午是汾陰洞最熱鬧的時候。來自四鄰八鄉(xiāng)的民間蒲劇表演藝術(shù)家、戲曲愛好者以及樂器演奏家們不約而同來到此地,短暫聚會,家長里短,一曲亂彈,唱盡人生悲與酸,幾段曲牌,聊表世間奈何情。這些民間大腕年長的八十多歲,年齡最小的也五十掛零,十幾里、幾十里,騎著車,沿著鄉(xiāng)間小路,越過茂盛的莊稼地,迤邐而來。在他們心里,戲劇已經(jīng)成了天,再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事了。
在中國,民間戲劇具有很強的地域色彩,幾乎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戲劇劇種。在山西,蒲劇、晉劇、北路梆子、上黨梆子并稱山西“四大梆子戲”,臨汾、運城還流行著眉戶和豫劇,歷史上還有許多諸如道情一類的小劇種。歲月如水,淘洗著戲劇,也淘洗著人。
在襄汾,類似汾陰洞這樣的戲曲狂歡不止一處。他們都是一把年齡,幾多折騰,終于找到一個合適的根據(jù)地,臺下訴說著今朝,臺上吟唱著古往的悲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