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靜 楊小明
摘 要:關(guān)于李約瑟難題,知網(wǎng)所收錄的1999年往后的論文就不下490余篇,僅1980年至2002年間,相關(guān)出版著作就達30余種。[1]參與和討論的學者更是涵蓋了歷史、文化、科技、經(jīng)濟、教育界等各個領(lǐng)域。本文將對“李約瑟難題”作出歷年來的研究的回望和思考。
關(guān)鍵詞:李約瑟難題;李約瑟問題;中國科學;近代科學
李約瑟研究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的中心問題是; 為什么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之間,在將人類的自然知識應(yīng)用于實用目的方面,中國較之西方更為有效?同時,為什么近代科學,關(guān)于自然界假說的數(shù)學化及其相關(guān)的先進技術(shù),只是輝煌而短暫地興起于伽利略時代的歐洲?
一、李約瑟難題的回望
其實最早提出“李約瑟難題”的其實并非是李約瑟先生。1584年9月13日在華傳教士利瑪竇從肇慶發(fā)出的一封用西班牙文書寫的信中說:“中國人非常博學。醫(yī)學、自然科學、數(shù)學、天文學都十分精通,以不同于我們西洋人的方法正確地計算日食、月食。”[2]但是當他久居中國之后,就看出了中國人在自然科學方面與當時的歐洲之間的差距,1600年左右他在南京得意地表示,自己已經(jīng)“用對中國人來說新奇的歐洲科學知識震驚了整個中國哲學界”。[3]1728年,后來任法蘭西科學院秘書的梅德朗在給來華耶穌會士把多名的一封信中明確提出了“落后”問題[4]。
五四新文化運動后,中國更多有識之士開始關(guān)注祖國在科技方面的落后原因。1915年任鴻雋先生在《科學》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論述中國無科學院的原因是因為中國人沒有使用“歸納法”。1920年梁啟超先生則在《清朝學術(shù)概論》中論述我國科技落后原因是受長久以來禮記中“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的影響,又缺乏學校、教會、報館建制,不方便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明交流[5]。
“李約瑟問題”內(nèi)容中的疑問,從李約瑟剛開始研究中國科技史時就已經(jīng)提出了[6]?!?0年代初,李博士開始發(fā)表一系列中國科技史著作。1961年,李約瑟以“中國科學傳統(tǒng)的貧困與成就”一文參加牛津大學召開的科學史研討會,主題是“科學變革的結(jié)構(gòu)”,并在會議上與英美主流的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和漢學家進行了交流和辯難,使這一問題走入了國際視野。但是直到1976年美國經(jīng)濟學家肯尼迪.博爾開始,李約瑟研究中國科技史的中心問題真正被稱為“李約瑟難題”。
而在中國真正將李約瑟難題推上“風口浪尖”的,是1982年在成都召開的“中國近代科學落后的原因”研討會,業(yè)中人戲稱“落后會”。此后,越來越多的當代中國學者對“李約瑟難題“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李約瑟問題”的背景
李約瑟先生本碩博都畢業(yè)于劍橋大學,后受聘為劍橋大學教授,被科學界成為“化學胚胎學之父”,年輕時便已被評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自然科學部的第一位部長,后又成為中國科學院第一批外籍院士。李約瑟先生出生于基督教家庭,而俄國十月革命和西方經(jīng)濟大蕭條等事件對青年李約瑟的世界觀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早在1929年,李約瑟就出版了《唯物主義與宗教》,后續(xù)又發(fā)表了《贊美馬克思主義》、《基督教與共產(chǎn)主義》、《平等論者與社會革命》等文集。
1936年,魯桂珍女士,李約瑟后來的親密助手和晚年伴侶來到劍橋攻讀博士學位,也許對李約瑟追求的科學面前個人種平等和對中華文明的終身認同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7]。
曾長期擔任李約瑟先生的助手的加拿大人卜魯用“非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heterodox Marxism)來形容李約瑟先生的的某些觀點。[8]李約瑟先生的一生,其實更類似于基督教信徒,社會主義者和道家的混合體。
1944年,時任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的李約瑟先生前往貴州湄潭浙江大學分校,做了名為《中國之科學與文化的》演講。而同一時間,抗戰(zhàn)大后方貴州云集了很多知識精英。這段時期,先后卷入“李約瑟難題“的有心理學家陳立、歷史學家張蔭麟、數(shù)學家錢寶琮、氣象學家竺可楨等。
1982年等的成都“落后會”之后,約50篇論文提交給參會者討論[9]。1990年,在李約瑟誕辰之際,上海《自然雜志》退出了“李約瑟難題征答”專欄。廣州大學也成立了“李約瑟難題”研究基金。
三、“李約瑟問題”的本質(zhì)和影響
“李約瑟之問”自李博士發(fā)表其中國科技史著作初期就已提出。特別是1962年劍橋召開的“科學變革的結(jié)構(gòu)”主題研討會后,“李約瑟之問“無疑在西方主流科學史、科學哲學界扔下了一顆炸彈。首先,該問題的前半問,涉及到近代科學革命問題,這是西方科技史研究的核心問題。其次該問題又在一定程度上與30-50年代英國左翼知識分子的主流認知相關(guān),收到馬克思唯物史觀和生物進化論的影響,他們認為人類文明必然進步兵器應(yīng)該具有共同的實現(xiàn)和發(fā)展路徑,反之,就要找出“抑制”其發(fā)展所在。當然,李約瑟問題也沖擊了“西方中心主義”,李約瑟的相關(guān)研究也使西方對非西方國家對世界文化的貢獻進行再度衡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已經(jīng)從人類文化多樣性的視角重新審視李約瑟工作的意義,印度、韓國、伊朗、埃及的科學史家都在討論他們本國的“李約瑟問題”,美國人則編輯出了《非西方文明中的科學技術(shù)與醫(yī)學百科全書》,主編致謝李約瑟工作給予的啟發(fā)。
李約瑟先生發(fā)表的中國科技史巨著,英文名為《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直譯通常是《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但是在大陸的譯名為《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據(jù)說再一次國際研討會上有位法國學者質(zhì)疑過這樣的書名翻譯,是否有味作者的初衷,而中國方面的權(quán)威回答是這個是經(jīng)過李約瑟先生的允許的[10]。大概是我們迫切想讓世界和國人都看到中國古代曾有過輝煌的科技成就,而對于中國科學家而言,李約瑟先生這樣的西方學者的認可是十分重要的。
與西方大多從編史學、人類文明多樣性角度研究不同,我國著眼“李約瑟難題”時更類似于在求問“中國近代科學為何落后”,這使得人們產(chǎn)生了一種特殊的“情結(jié)”影響和現(xiàn)實的緊迫感?,F(xiàn)實意義有其積極作用,比如很多前輩學者投身中國科技史,就是為了改變科技史之前的西方中心論和由外國人來寫中國科技史、視中國古代輝煌的科技成就和智慧視若無物的情況;各行業(yè)學者對“落后”的原因的分析和討論,也一定在一定程度上為我當今中國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提供了積極影響。
一方面,還原中國科技史漫漫長軸卷的使命感、責任感也許是支撐我們前進腳步的最大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屠呦呦等科學家從古籍中找到的很多科學技術(shù)史料也為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的問題攻克提供了重要的解決思路和方向。
近代科學也許沒有誕生在中國,但這并不妨礙科學在中國的發(fā)展。也許隨著中國的科學的發(fā)展,“李約瑟之問”將會像當年的“中國歷史分期問題”一樣,徹底成為歷史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錢國忠,李約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上?!坷罴s瑟文獻中心編《李約瑟研究》第一輯第212頁,上??茖W普及出版社,2000;
[2] 【日】平川祐弘著,劉岸偉等譯,《利瑪竇傳》,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3] 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譯,《利瑪竇中札記》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4] 韓琦,“關(guān)于十七十八世紀歐洲人對中國科學落后原因的論述”,《自然科學史研究》,11卷(1992)4期,289-298頁;
[5]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111-118頁;
[6] 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297頁,北京商務(wù)印刷館,1982.
[7] 李約瑟(序),潘吉星主編《李約瑟文集》,沈陽:遼寧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6;
[8] Gregory Blue,Joseph needham,Heterodox Marxism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Proceeding of the xxth internationgnal congress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1997,Liege,forthcoming。
[9] 《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編,《科學傳統(tǒng)與文化》,線:陜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3年;
[10] 盧嘉錫,“中譯本序”,《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第一卷,北京: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0年。
作者簡介:鮑靜(1990-),女,江蘇泰州人,東華大學人文學院,科學技術(shù)史碩士,研究方向:科學政策、科技教育
楊小明(1966-),男,甘肅武都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東華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科學技術(shù)史、紡織科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