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珩
法華寺位于大同古城和陽門內(nèi)和陽街北側(cè),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75畝。根據(jù)清道光十年(1830)的《大同縣志》記載,此寺,“明時建,久廢,磚塔存?!笨芍ㄈA寺始建于明代。法華塔是寺的中心,是我市現(xiàn)存唯一一座覆缽式琉璃喇嘛塔。
2008年,在我市名城保護工程實施中,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源自早期藏傳佛教的珍貴遺存,法華寺得以原址保護修復(fù)。保護修復(fù)工程以白塔為中軸線,整體院落前移至和陽街大槐樹下,使古木大剎相得宜彰。整體院落共分四進,前院建筑有天王殿,左右掖門、鐘鼓樓、東西禪房;二進院建筑有三士殿、左右掖門、東西配殿及游廊;三進院建筑有毗盧殿,左右朵殿,東西配殿及游廊;后院建有牌樓門,白塔左右建廊廡,東西碑亭及游廊。整個寺院建筑高低錯落、左右對稱,多民族融合與異域色彩結(jié)合的特點十分明顯。
法華寺山門是琉璃牌樓,這類牌樓多用于佛寺建筑群內(nèi)。上面有云龍等圖案組成的飾件,五光十色、絢麗奪目。牌樓翼角翹起,斗拱層疊,拱門門額用九塊草白玉構(gòu)成,門額正面雕有卷草圖額,底座刻蓮花文飾。四柱式黃綠琉璃相間的云紋和綠柏圖案,三門之山綠光額枋,額枋兩側(cè)為蓮花,四樓中間穿插三座體積略大的“樓”,整座牌樓用黃綠琉璃和草白玉構(gòu)成,體現(xiàn)該建筑雍容華貴、端莊典雅的風(fēng)格。
法華塔因通體是白色,也稱白塔。覆缽式指塔身呈向下的半球體,狀如倒覆之缽。此種塔型,印度稱為窣堵波式,是印度佛教的原創(chuàng)塔式,早在東漢末年便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但在后來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與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樣式相融合,南北朝后,逐漸被密檐式和樓閣式塔所取代。
法華塔為磚石結(jié)構(gòu),高約12米。分為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有石級踏道可登平臺,洞門上雕有“小洞天”三個石刻大字。在塔身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留一個方形的佛龕,其周圍是呈方形黃綠色琉璃圖案裝飾,龕兩側(cè)是兩尊金剛雕像,造型雄壯勇猛、姿態(tài)威嚴,飾以彩帶和祥云。塔身上部是瓶頸式的塔剎,在瘦長塔肚的襯托下,顯得很粗大,有九層黃、綠、紫三色玻璃砌成相輪八重,其間飾華麗別致的圖案,上面置玻璃砌筑的花蓋。據(jù)了解,此塔在1984年由市政府撥款進行過維修,維修時發(fā)現(xiàn)塔內(nèi)存放了一部民國時期的《法華經(jīng)》。整個寶塔通體為白色,高高屹立在古城內(nèi),四周襯以湛藍天空,顯得分外端莊靜謐。這座印度式佛塔在大同塔群之中獨具一格,令游客稱贊不已。
法華寺東西配殿內(nèi)所畫的水陸壁畫是以右玉縣寶寧寺的水陸壁畫為底本繪制的,原畫現(xiàn)保存在山西省博物館內(nèi),共有136幅明代卷軸水陸畫,是我國單堂水陸畫數(shù)量最多、保存較完整的一堂水陸絹本。這堂水陸畫用淺黃色或淺紅色花綾裝裱,用色沉穩(wěn)而無火氣,在用色上講求裝飾性,多以大紅、大綠進行渲染,給人以濃烈的夸張藝術(shù)效果,以多色彩、分染的技法色調(diào),莊重中現(xiàn)華麗氣派,非平常畫工所能及,更趨于文人畫用色時所追求的透明感。
斑駁的古槐,記錄著歷史長河留下的點點滴滴;悠悠的古塔,在寧靜中釋放著博愛的力量;恢弘的水陸壁畫,無聲闡釋著大千世界中不變的真諦……修復(fù)后的法華寺完整矗立,讓人們在游覽的過程中再次洗滌心中的塵埃,憧憬更加美好的未來。
選自《大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