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安陽地區(qū)醫(yī)院(455000)趙彩霞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8月我院8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按照入院時間分組,各42例。訪視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28~62歲,平均(44.86±6.53)歲。常規(guī)組男27例,女15例;年齡27~64歲,平均(45.13±6.76)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常規(guī)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收縮、踝關節(jié)屈伸、直腿抬高運動,協(xié)助患者進行坐姿、站姿、平衡訓練等。訪視組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實施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模型的家庭訪視,具體如下:每月對院外患者進行1次家庭隨訪,了解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①無意圖期:告知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康復鍛煉的重要性,講述康復鍛煉對術后疼痛、功能恢復的影響。②意圖期:了解術后患者康復鍛煉中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找解決方法。③準備期:發(fā)放《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康復鍛煉手冊》,與患者探討康復鍛煉過程中的問題,鼓勵患者,提高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明確行為轉變目標。④行動期:指導患者進行腰背肌力鍛煉,包括踮腳、踢腿、腰背肌鍛煉、伸展、懸掛、轉腰、退著走、快速行走、游泳等,急性期臥床休息,選擇合適腰圍,指導患者正確佩戴腰圍,避免久坐。⑤維持期:堅持家庭隨訪,跟蹤了解患者康復鍛煉情況,糾正患者不健康行為。
1.3 觀察指標 ①自制康復鍛煉依從性調查問卷評價對比兩組治療依從性,總分100分,非常依從:86~100分,較依從:71~85分,不依從:0~70分,將非常依從、較依從計入依從率。②采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量表(SF-36)評價對比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總分100分,評分越低,生活質量越差。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SF-36評分)用(±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依從率)用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康復鍛煉依從性 訪視組康復鍛煉依從率97.62%(41/42)較常規(guī)組80.95%(34/42)高(P<0.05)。
2.2 SF-36評分 干預前訪視組SF-36評分為(64.52±4.85)分,常規(guī)組SF-36評分為(63.70±4.72)分,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785,P=0.435),干預后訪視組SF-36評分為(81.36±5.74)分較常規(guī)組(76.13±5.41)分高(t=4.297,P=0.000)。
手術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重要方式,能解除神經壓迫癥狀,但需通過康復鍛煉增強腰背肌力,恢復脊柱力學平衡[1]。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出院后可能存在康復鍛煉依從性差等情況,需轉變其行為方式。岳慧玲等[2]研究發(fā)現,害怕疼痛、缺乏社會支持、缺乏對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認識是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差的重要影響因素。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模型認為,人的行為變化是一個動態(tài)、持續(xù)的過程,分為5個階段,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在不同階段對患者實施不同的護理,以改變患者行為。無意圖期通過對術后患者講述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可增強患者康復鍛煉動力,提高其積極性。意圖期分析患者康復鍛煉時存在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準備期給予患者支持、鼓勵,明確其目標,促使其積極進行康復鍛煉。行動期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康復鍛煉,維持期持續(xù)關注患者康復鍛煉狀態(tài),糾正其不良行為,促使其積極進行康復鍛煉。本研究結果顯示,訪視組康復鍛煉依從率97.62%高于常規(guī)組80.95%,SF-36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P<0.05),提示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實施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模型的家庭訪視,可提高其康復鍛煉依從性,改善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模型的家庭訪視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可提高其康復鍛煉依從性,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