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
STEM教育旨在通過跨學科的內容整合,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品質。因此,從幼兒階段開始,要培養(yǎng)幼兒的問題解決能力,發(fā)展幼兒的合作交流、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方面的能力,為幼兒一生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2015年教育部在《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中首次提出要“探索STEM教育”“創(chuàng)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引發(fā)了STEM教育研究的熱潮。廣州幼教人也參與了這一行動,并取得了一些實踐經驗。
一、形成基本教學模型,進行實踐創(chuàng)新
國外的STEM教育的經驗多來自中小學,其特點是具有鮮明的學科性。但在幼兒期的學習中,幼兒更傾向于以整合、情境化的方式進行學習。那么,在幼兒園進行STEM教育的實踐,就要先解決對學科特性的突破,嘗試用一個完整的問題情境展開教學,而實際上,問題情境的形成,本身也符合STEM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特性。因此,實踐中我們首先確定了以PBL項目教學模式為切入點,把PBL的模式與STEM理念相結合,推進實踐。
從問題導向的學習理念出發(fā),STEM教學活動有兩種典型的方式,一種是單個的教學活動。這種類型問題結構單純,通過一次性的教學活動就可以完成探索,其設計一般更為閉合,結構性更強。但幼兒的問題往往不是一次性、元素單一的問題,這就需要通過持續(xù)的探索,來推動幼兒的學習不斷走向深入。這就涉及了另一種方式——STEM項目學習,即通過產生問題、確定問題、解決問題三個階段來呈現(xiàn)延伸式的幼兒學習。在這三個階段中,都包含觀察、探索、操作、表現(xiàn)等多層次的學習過程,從而通過時間上的持續(xù)、方法和能力的交叉,形成復雜的學習系統(tǒng)。我們嘗試用STEM的理念,從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四個方面來解構教學,形成了項目式探索學習的基本模型。
兩種典型方式的關系是相互相成的。在持續(xù)性的探索學習中為了解決孩子研究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需要設計一系列的邏輯單純、原理簡單的單個教學活動,來對兒童的持續(xù)性學習形成支持,幫助孩子把他們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推動下去。
二、以園本教研助力STEM有效推進
實際上,在實施STEM教育的過程中,大部分老師都存在迷惑,而理論界也并沒有完全為幼兒教師提供一套可操作的行為模板。為此,我們采取以園本教研助力教學的方式,支持教師的學習、思考和實踐。
首先是通過開展教師STEM教育活動研討沙龍會,將STEM與園本教研相融合,典型的做法是通過案例的分享與研究,獲得可以傳遞的實踐經驗。比如在分析了諸多案例以后,教師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研究活動一般要經歷三個游戲階段:以“螞蟻建筑師”為例,第一階段是孩子們自主、自發(fā)的利用木制積木生成了螞蟻建筑師的主題建構游戲,用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積木建起了各式各樣的房子。第二階段是教師支持下的孩子的探索,為了提高孩子的搭建技巧、空間布局能力以及建筑結構的穩(wěn)固性,教師預設了利用超輕粘土和牙簽為主材料的建構游戲,孩子們利用不同的方式將超輕粘土和牙簽交叉連接,這些教師主導的活動有效幫助孩子解決困難,保持探索的持續(xù)和深入。第三階段是鼓勵孩子和爸爸媽媽共同收集他們認為可以搭建房子的各種廢舊材料,進行自由的表達和創(chuàng)造。第四階段是開展撲克牌建構游戲。這是一個綜合性的運用、提升之前的探索經驗的階段,一般在這個階段,孩子能表現(xiàn)出良好的STEM素養(yǎng):主動參與、積極探究、整合多領域能力,實現(xiàn)創(chuàng)意。
其次是建立暢想節(jié)平臺,深化STEM教育研究。市、區(qū)教研機構為教師搭建交流和分享平臺,使有益的經驗能推廣,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如廣州市幼兒師范學校附屬幼兒園把節(jié)日慶祝的組織形式引入教學過程,設計了語言交往節(jié)、運動保健節(jié)、科學暢想節(jié)、文化藝術節(jié),讓幼兒在快樂的“節(jié)慶活動”中豐富經驗,表現(xiàn)自己,促進每一個孩子在不同水平上的發(fā)展和自身的全面發(fā)展??茖W暢想節(jié)于3-4月開展,主題分別是生活中的數學、有趣的小實驗、我是環(huán)保小衛(wèi)士。當孩子們遇到實驗探究中的各種問題和困難時,家長不急于給答案,而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機會,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接受孩子的失敗,給予孩子勇氣和信息,并用心記錄孩子實驗中的趣聞趣事,為幫助孩子們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tài)度和能力共同努力。
三、一園一案,在個性發(fā)展中表達共性
基于兒童的學習特點,STEM教育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讓幼兒在合作探索中發(fā)展個性,這也同樣適用于機構和幼兒園。只有能找到自身優(yōu)勢的園所,才能在實踐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此,實踐中我們堅持強調尊重和包容的理念,尊重每一個園、每一位教師的智慧,尊重他們在實踐中的選擇,盡最大的努力去保護和包容在實踐中表現(xiàn)出的智慧。鼓勵幼兒園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展研究,并定期指導、交流與分享,確保各幼兒園的研究穩(wěn)步推進,并可以及時的發(fā)現(xiàn)研究中遇到的問題,采取恰當的方式去解決。事實證明,幼兒園也在這種尊重、發(fā)展的態(tài)度中,取得了很多進展:廣州市幼兒師范學校附屬幼兒園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自主游戲為抓手,推進STEM教育研究工作;以科學暢想節(jié)為平臺,深化STEM教育教改實驗工作。廣州市白云區(qū)江高鎮(zhèn)中心幼兒園則借助小課題,在科學小實驗中讓幼兒體驗探究活動,開展STEM教育與園本課程的融合;番禺區(qū)直屬機關幼兒園則從STEM教育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理論學習、教師STEM科學教育活動公開課、STEM科學教育家長講座等方式,推進STEM教育的研究。
研究永遠在路上,我們的研究還在繼續(xù),成果也只是階段性的。STEM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工程,還需加入家長、社區(qū)力量的支持,還需優(yōu)化組合STEM教育研究的關鍵要素,構建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準實施方案。我們期待,廣州市幼兒園STEM教育的實踐更加走向深入和創(chuàng)新,為新時代STEM教育提供更多的經驗和模式參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征求對《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509/t20150907_206045.html,2015.09.02.
[2]陳大琴.STEM的融入,讓幼兒經歷有意義的學習[J].幼兒教育研究,2019(3).
[3]陳倩茹.美國學前STEM課程的研究及啟示——以內布拉斯加州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