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楠 李雨陽
摘?要:以中國知網(CNKI)期刊數據庫、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的有關網球運動的6 969篇文獻為數據來源,時間截止于2018年。利用CiteSpace.5.4.R2和VOSviewer 1.6.11進行數據的可視化與分析。以文獻計量學和知識圖譜的方式梳理網球運動研究的數量變化特征、期刊特征、作者共現特征和關鍵詞共現特征,探索我國網球運動研究的發(fā)展情況和研究脈絡,探討我國網球運動的研究進展。研究表明,網球運動的研究從1961年開始產生,到2004年開始出現快速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以北京體育大學、成都體育學院和武漢體育學院學者為關鍵作者的研究合作團體,研究方向圍繞網球運動的教學與訓練、網球運動技戰(zhàn)術研究與比賽分析、網球運動的發(fā)展等展開,但研究方向之間的邊界不清晰。在學科交叉方面,主要以運動醫(yī)學為主,同時涉及建筑工程學等學科。
關鍵詞:網球運動;作者共現;關鍵詞共現;研究現狀;文獻計量學
中圖分類號:G8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840(2020)03-0024-06
Abstract:The 6969 articles on tennis in China's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CNKI) journal database and China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CSSCI) are used as data sources. The deadline is 2018. 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 of data using CiteSpace.5.4.R2 and VOSviewer 1.6.11. Based on bibliometrics and knowledge map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quantitative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nnis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ournals, the co-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hors and the co-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eywords,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ennis research in China.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research on tennis started in 1961, and began to develop rapidly in 2004. It has gradually formed a research cooperation group with the key players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ports Institute and Wuhan Sports Institute.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s on tennis teaching and training, tennis skills and tactics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tennis, etc., bu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not clear. In terms of interdisciplinary aspects, it mainly focuses on sports medicine and involves in disciplines such a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Key words:tennis; author cooccurrence; keyword cooccurrence; research status; bibliometrics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網球運動的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與寶貴的經驗。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體育科學研究的發(fā)展也成為我國網球運動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主要動力來源之一。在近幾年研究發(fā)展中,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式對已有的研究進行分析[1-2],并通過Citespace和VOSviewer等軟件實現知識結構的可視化,提高了研究者對文獻結構的宏觀認識?;仡櫨W球運動的相關研究,張元梁等(2003)和陳玉容(2017)在不同時期采用這種方法總結了國外網球運動研究的現狀[3-4]。張少興(2015)分析了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中有關我國網球運動研究的知識圖譜[5],但研究數據中缺少具有更多文獻數量的中國知網數據,使得知識結構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此外,朱樂青等(2014)、陶權(2007)和蔣偉浩(2005)分別總結了不同時期我國網球運動的研究情況,對相關研究的基本特征進行了統計描述,但缺少對于研究宏觀結構的把握與分析[6-8]。因此,本研究希望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知網(CNKI)期刊數據庫和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收錄的與網球運動相關的文獻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運用CiteSpace.5.4.R2和VOSviewer 1.6.11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可視化分析,以量化的方式構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網球運動研究的宏觀結構特征,并通過分析當前研究的發(fā)展現狀,討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網球運動研究的整體發(fā)展脈絡,厘清研究發(fā)展的基本特征,以期對未來的網球運動的微觀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1?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以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為文獻數據來源進行檢索。本研究以網球運動的相關研究為對象,設置檢索策略為“篇名‘網球”,中文文獻,檢索時間為2019年3月15日,共檢索出相關文獻6 984篇。對6 984條文獻數據進行逐條篩選,剔除不相關文獻15篇。以中國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SSCI)為核心期刊文獻數據來源,設置檢索策略為“篇名‘網球”,中文文獻,檢索時間為2019年3月15日,共檢索出相關文獻248篇。最后,將6 969篇文獻的數據導入EndNote X8 進行管理。
1.2?研究工具
研究過程中應用Excel 2010對文獻的基本情況進行描述統計分析,在關鍵詞共現分析和作者共現分析中主要應用了CiteSpace.5.4.R2和VOSviewer 1.6.11對文獻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
1.3?研究程序
在電腦特定位置建立以“input”“output”“data”和“project”命名的4個文件夾,將下載后的文獻數據改名為以 “download”開頭的txt文件,CSSCI數據不同更改。將數據保存到“input”文件夾。運用CiteSpace.5.4.R2的數據轉換功能,對CSSCI數據進行了轉換,格式更改為WOS格式。最后,將數據導入VOSviewer 1.6.11進行分析。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文獻數量的變化特征分析
研究統計了2019年前(不包括2019年)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中,有關網球運動的全部文獻,共計檢索到相關文獻6 969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獻835篇,占全部文獻的11.98%。最早的文獻發(fā)表于1961年的《建筑學報》,研究了北京網球館的設計[9]。而體育類期刊中最早出現的文獻發(fā)表于1976年的《體育科技資料》上,5篇關于網球技術與網球訓練的論文同時出現在第4期上[10-14]。此后,相關研究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保持了一個緩慢的增長趨勢。1961到2004年,總共發(fā)表文獻920篇,占全部文獻的13.20%,平均每年增長文獻2.28篇。然而,2004年無論是法網賽場的鄭潔,溫網賽場的孫甜甜,還是雅典奧運會的李婷、孫甜甜組合,中國網球在這一年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15]。從2005年-2010年,相關研究開始出現快速的增長趨勢,平均每年增長文獻66.67篇。2011—2015年,相關文獻的增長速度放緩,平均每年增長文獻減少到18.4篇。2015年后,相關文獻開始出現減少的趨勢,平均每年縮減文獻60.33篇。在核心期刊文獻方面,文獻數量的變化特征與整體文獻的變化特征基本相似。文獻數量的變化特征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學者對于網球運動研究的關注程度及其演變情況,對于進一步的分析奠定了基礎。
2.2?期刊特征分析
通過對文獻來源期刊的分析可以看出,6 969篇文獻分布于1 278個期刊中。其中,體育類期刊文獻3 377篇,占全部文獻總數的48.46%;非體育類期刊文獻3 592篇,占全部文獻總數的51.54%。非體育類期刊文獻中,醫(yī)學類期刊文獻669篇,占全部文獻總數的9.60%;教育類期刊文獻307篇,占全部文獻總數的4.41%。
在發(fā)表論文的數量方面(見表1),非核心期刊的總體發(fā)文量明顯高于核心期刊。在文獻來源數量前100的期刊中,非核心期刊有88個,總共發(fā)表文獻4185篇,占全部文獻總量60.05%。其中,《當代體育科技》發(fā)表文獻數量最多,總共發(fā)表論文720篇,占全部文獻總數的10.33%;其次為《運動》345篇、《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99篇、《體育世界(學術版)》208篇、《科技信息》148篇、《湖北體育科技》和《遼寧體育科技》各122篇等。核心期刊有12個,總共發(fā)表論文429篇,占全部文獻總量的6.16%。其中,《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發(fā)表論文最多,總共發(fā)表89篇,其次為《中國體育科技》47篇、《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6篇、《成都體育學院學報》45篇、《體育文化導刊》45篇、《廣州體育學院學報》42篇等。
在期刊文獻的被引方面(見表1),核心期刊文獻的整體被引要優(yōu)于非核心期刊。第一,核心期刊文獻的整體零被引率要明顯低于非核心期刊。第二,核心期刊文獻的平均被引次數要高于非核心期刊。低零被引率和高平均被引次數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核心期刊文獻的研究價值,這些期刊和文獻共同構成我國網球運動研究的主要部分。
2.3?作者特征分析
2.3.1?主要作者的分布特征
根據VOSviewer 1.6.11的作者共現分析結果,關于網球運動研究的6 969篇文獻中共包含作者7 032名。其中,出現過1次的作者有5 314名,占全部作者總數的75.57%;出現過5次以上的作者有243名,占全部作者總數的3.46%;出現次數10次以上的作者有32名,占全部作者總數的0.46%,他們組成了我國網球運動研究的主要作者群體。
在全部的7 032名作者中,發(fā)文最多的作者為南京體育學院中國網球學院的蔣宏偉和長江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的徐林江,2人都發(fā)表了21篇文獻(見表2)。但在文獻的被引次數方面,他們僅為202次和64次。被引次數最多的為北京體育大學的陶志翔和成都體育學院的劉青,2人分別被引1 292次和1 125次。結合平均被引次數可以看出,除陶志翔和劉青外,成都體育學院的唐小林平均被引67.64次,天津體育學院的劉世軍平均被引45.50次,廣州體育學院的朱征宇平均被引44.67次、成都體育學院的陳正平均被引41.79次。此外,他們的最高被引文獻的次數也要明顯高于其他學者,表明這些學者在我國網球運動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除成都體育學院的陳正外,其他高被引作者在近幾年中基本沒有相關文獻發(fā)表。
2.3.2?高被引文獻分析
將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中的檢索結果按照被引次數降序排列后,選取年均被引次數大于10次以上的文獻作為高被引文獻,共選取文獻27篇,時間范圍2001—2010年(見表3)。27篇文獻中2004—2006年的文獻數量最多,共有17篇,占全部高被引文獻的62.96%。被引次數最高的文獻為陶志翔發(fā)表在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的《中國競技網球運動現狀及其發(fā)展對策的研究》[16],被引次數409次,年均被引31.5次。這27篇高被引文獻是當前我國網球運動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通過對這些高被引文獻的主題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發(fā)展現狀和對策研究是被引次數最多的文獻類型,其中包括我國競技網球、大眾網球和高校網球的發(fā)展3個主要方向。其次,文獻主題還包括網球技術、網球比賽分析和網球教學等方向。
2.3.3?作者的共現分析
運用VOSviewer 1.6.11軟件建立了2個作者共現網絡,一個以中國知網期刊數據為主,主要用于分析全部相關文獻的作者合作關系,一個以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為主,主要用于分析核心期刊中相關文獻的作者合作關系。其中,CSSCI中的文獻數據不能直接用于VOSviewer進行分析,研究運用Citespace5.4.R2將CSSCI數據轉化為WOS格式后進行分析。最終,研究分別保留了一個由168個節(jié)點和一個由80個節(jié)點組成的最大的作者共現網絡(見圖2和圖3)。
對于中國知網數據,軟件共統計出作者7 032名,其中最大的作者共現網絡由168名作者組成,占總作者人數的2.39%,其余作者之間則相對獨立,或者僅形成了較小的網絡結構。對于CSSCI核心期刊中的作者共現來說,軟件共統計出作者400名,其中最大的作者共現網絡由80名作者組成,占總作者人數的20.00%??梢钥闯?,核心期刊中作者之間的共現結構更為密切,體現了更多的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從圖2和圖3中可以看出,表2中的主要作者基本涵蓋在這2個作者共現網絡中,其中陶志翔在整個網絡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通過他使得不同的幾個作者合作團體形成聯系。通過作者共現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網球運動的相關研究基本形成了一個以北京體育大學、成都體育學院和武漢體育學院為主的作者合作團體。
這3個主要的作者合作團體,在各自的發(fā)展上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北京體育大學的作者合作團體由于學者陶志翔的特殊原因,使得以其為關鍵節(jié)點的中介作用逐漸減弱,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未能繼續(xù)發(fā)展。武漢體育學院的作者合作團體在全部作者共現網絡中有明顯的作者間合作,但在核心期刊的作者合作中則聯系相對較弱,表明了整個作者合作網絡中論文的質量較弱。成都體育學院的作者合作團體在全部作者共現網絡中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作者合作關系,但在核心期刊的作者合作中則表現出相對較強的作者間聯系,其中以劉青、唐小林和陳正為不同時期的核心節(jié)點,表征了整個作者合作網絡的演進關系。
2.4?關鍵詞特征分析
運用VOSviewer 1.6.11軟件分別對中國知網數據和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建立文獻的關鍵詞共現網絡(見圖4和圖5)。中國知網的相關文獻數據共包含關鍵詞12944個,除去網球、tennis和網球運動等關鍵詞,共現最多的關鍵詞為網球肘627次、網球教學512次、高校402次、肱骨外上踝炎276次、現狀254次、對策222次。核心期刊文獻數據中共包含關鍵詞613個,除去網球和網球運動等關鍵詞外,共現最多的關鍵詞為網球運動員22次、運動員12次、競技體育1次、技戰(zhàn)術9次、職業(yè)網球8次、女子網球9次。關鍵詞分布特征上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核心期刊文獻在研究空間上的不同。
根據圖4中軟件對不同類型關鍵詞的聚類結果可以看出,有關網球運動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成5大聚類。聚類1,網球運動的教學與訓練方面的研究,涉及的主要關鍵詞有,教學、高校、網球教學、教學模式、多球訓練、課程等;聚類2,運動醫(yī)學方面的研究,涉及的主要關鍵詞有,網球肘、前臂、運動損傷、治療、預防、肩關節(jié)、診斷、腕關節(jié)、電針等;聚類3,網球運動技戰(zhàn)術研究與比賽分析,涉及的主要關鍵詞有,技戰(zhàn)術、球拍、單打、擊球技術、發(fā)球技術、男單決賽、制勝因素等;聚類4,網球運動的發(fā)展研究,涉及的主要關鍵詞有,發(fā)展、現狀、發(fā)展對策、人才、體育產業(yè)、體育經濟、大眾體育、網球賽事、網球文化等;聚類5,與網球運動相關的建筑工程領域的研究,涉及的主要關鍵詞有,網球中心、安裝精度、體育館、金屬屋面等。這5個關鍵詞聚類共同構成了當前我國網球運動研究的主要研究領域與研究方向。然而,從圖4中可以看出,在整個關鍵詞共現網絡結構中,更傾向于醫(yī)學領域和建筑工程領域的聚類2和聚類5,其各自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關鍵詞共現結構。而在與體育領域更為接近的聚類1、聚類3和聚類4中,其關鍵詞共現網絡的結構邊界則相對模糊,3個聚類的關鍵詞交錯在一起。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網球運動研究中還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研究領域。在核心期刊的關鍵詞共現網絡中,這一現象則有所改變,關鍵詞共現網絡中不同聚類間的結構相對清晰。
3?小結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網球運動的研究情況,研究的起步較早,并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穩(wěn)定的發(fā)展趨勢。直到2004年我國網球運動員在國際賽場的突破,促進了我國網球運動研究的快速發(fā)展,文獻數量加速增長。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以北京體育大學、成都體育學院和武漢體育學院學者為主的作者合作團體,其中陶志翔、劉青、唐小林、陳正、劉世軍、柯勇和王海明等學者在整個網球運動的研究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但核心作者在近期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在整個研究演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體育科學為主的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其中交叉學科主要以運動醫(yī)學為主,還有建筑工程學等。體育學領域內主要形成了以網球運動的教學與訓練、網球運動技戰(zhàn)術研究與比賽分析、網球運動的發(fā)展等研究方向,但研究方向之間的邊界不清晰。中國知網提供的數據中不包含參考文獻信息,故研究不能對不同時期我國網球運動研究的前沿進行分析討論。
參考文獻:
[1]石巖,霍炫伊.體育運動風險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J].體育科學,2017,37(2):76-86.
[2]孫正,阿英嘎,張朋.21世紀以來中外排球運動研究熱點對比分析——基于關鍵詞共現聚類的透視[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9,34(1):29-37.
[3]張元梁,司虎克.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國際網球研究現狀的可視化分析[J].體育科研,2013, 34(1): 83-87.
[4]陳玉容.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國外2006-2015年網球研究的計量學分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2(1):155-162.
[5]張少興.我國網球運動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J].運動,2015(20):142-143.
[6]朱樂青,董寶林和吳永海,等.1993-2012年我國網球研究回顧與反思[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4,22(9):118-121.
[7]陶權.1997-2006年我國網球運動的科研發(fā)展現狀[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7(2):46-47.
[8]蔣偉浩.1994年-2004年我國網球運動的科研發(fā)展現狀與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40-43.
[9]楊錫镠, 王式之.北京網球館的設計[J]. 建筑學報, 1961(4):23-28.
[10]第三屆全運會網球技術統計組.第三屆全運會網球技術情況分析[J].體育科技資料,1976(4):35-37.
[11]第三屆全運會網球技術統計組.從網球技術統計中看到的問題[J].體育科技資料,1976(4):37-41.
[12]張大陸.堅持網球技術風格的一點體會[J].體育科技資料,1976(4):41-43.
[13]江蘇省網球隊.在網球訓練工作上的體會[J].體育科技資料,1976(4):44-47.
[14]黃大暄.抓主要矛盾提高網球水平[J].體育科技資料,1976(4):47-50.
[15]伽藍.2004中國網球版圖大擴張[J]. 網球天地, 2005,(1):50-53.
[16]陶志翔,胡亞斌,趙源偉,楊丹.中國競技網球運動現狀及其發(fā)展對策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6):83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