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辭
(銅陵學院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安徽銅陵244000)
以傳統語言為基礎的“現代漢語”課教學,應立足傳統語言的規(guī)范性,適當運用網絡語言開展教學。在傳統語言與網絡語言對比中提升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熱愛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和能力。
語言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由于性別、年齡、社會分工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言語社團,社團內部的成員交流頻繁、聯系緊密,形成區(qū)別于全民族共同語的社會方言?,F代漢語既包括多種方言,也包括民族共同語。此處的傳統語言指的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普通話?!盵1]網絡語言是以傳統的語言規(guī)范為基礎,受眾在互聯網語境下的創(chuàng)新性運用?!艾F代漢語”課應以傳統語言的規(guī)范性運用為基本框架,適度將網絡語言作為補充材料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比較中明晰兩者之間的內在關聯。
比較言之,一是傳播媒介不同:傳統語言需要在發(fā)音器官和發(fā)音方法的雙重作用之下形成語言的外在表現形式即語音,以此為媒介,連接發(fā)音器官和聽覺器官,完成從編碼到解碼的過程,最終達到語言交際的目的。而網絡語言是以網絡為媒介,連接發(fā)出者的鍵盤和接收者的計算機終端,終端形成文字,接受者才能解碼。網絡語言相比傳統語言交際的步驟更多,現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促進了網絡語言簡潔性和經濟性的形成。二是使用語境不同:從詩詞歌賦到日常交流,傳統語言在講求規(guī)范性的前提下,尊重使用者表達的權力。傳統語言有書面語和口語之分,很多詞語表意相同但語體色彩不同,使用者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網絡語言的使用自由性更強,“3Q”表示“謝謝”;“槑”,兩個呆字組合“呆上加呆”,表示“很傻很天真”。語言風格詼諧有趣,較之書面語缺乏規(guī)范,較之口語因無法達到約定俗成的要求可能導致交際失敗,所以網絡語言無論作為書面語還是口語都不合適。
網絡語言是傳統語言在互聯網語境下的創(chuàng)新性運用,它以現代漢語語音、詞匯、語法系統為基礎,進行引用、合并和改造,并未形成自己的體系。語音多引用英語發(fā)音進行中英結合或者直接使用漢語語音。構成詞匯的語素不限于漢語、英文,還包括符號、圖畫,缺乏構詞理據。傳統語言是網絡語言的根基,網絡語言語法承襲現代漢語語法,網絡語言的使用仍以傳統語言的規(guī)范性為基本參照。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認為:“個人本身不能創(chuàng)造語言,也不能改變語言;它只憑社會的成員間通過的一種契約而存在。另一方面,個人必須經過一個見習期才能懂得它的運用。”[2]可見,語言需要在全體使用者間約定俗成,同時使用者會有一個接受的過程。要達到約定俗成必然遵循一定規(guī)范,從這一角度看要使網絡語言具有普遍的通約性需要很長的時間。
語言是由符號組成,最初的能指(符號)和所指(意義)之間的聯系具有任意性,但是一旦被社會成員廣泛接受,這種符號和意義之間的約定性便不易再改。網絡語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間聯系較為松散,如:網語“2”多指英文“to”或“two”,但偶爾也用來表示“吐”;或者這種聯系沒有被大眾認可,如:“飛鳥”通常的理解是在空中飛翔的鳥,網絡中可指“經驗豐富的網民”,符號“飛鳥”和意義“經驗豐富的網民”的關聯,沒有得到廣泛認可。網絡語言倘要建立規(guī)范,應當從符號與意義的約定俗成著手。
傳統語言能夠做到約定俗成,形成規(guī)范,思想性、傳承性與交際性的統一也十分重要。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能夠傳遞人腦所想,使用者能夠整理思緒、組織語言、表達想法是語言達到規(guī)范的體現。此外,傳統語言能夠準確表情達意,要求說話雙方在交際過程中遵循碼本共通的原則即“發(fā)話者說話,需要根據與自己所處語言共同體的語言交際規(guī)范(語音與文字規(guī)范、詞語規(guī)范、語法規(guī)范)和知識背景來編碼,然后才能‘說出’(寫出),受話者聽話也需要根據同一套語言交際規(guī)范和知識背景來編碼,然后才可能理解對方的話語與交際意圖?!盵3]同時傳統語言具有傳承性,一是語言自身的傳承,如:古漢語中的基本詞匯沿用至今源于內部的穩(wěn)固性和規(guī)范性。二是語言對文化的傳承。語言的書面形式——漢字蘊含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如“國家”屬于偏義聯合型合成詞,只表“國”義,蘊含著中華民族“有國才有家”的家國情懷。
1.慎選構詞符號
構成網語的符號形式多樣,包括:圖畫、標點符號、英文字母、漢字等。應選取具有內涵或有傳播價值的符號構詞,類似于表示不滿,:-O表示驚訝的網語不便繼續(xù)使用。具有能產性的符號優(yōu)先用于構詞,如:“‘E’可構成e化、e時代、e生活、e人、e類精英、e教室,有“嶄新”的意思?!盵4]
2.注重傳播正能量
“隨著網絡語言裹挾而來的西方的一些色情、暴力及責任感淪喪的一些價值觀正瘋狂撞擊我們語言的傳統堤壩,并企圖占有我們主流語言的話語權?!盵5]語言是人類的精神家園,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語言和文化能夠賦予我們精神力量,中國的網絡語言應義不容辭地自覺傳遞正能量,污穢、不登大雅之堂的網言網語應被淘汰。
3.實用趣味并舉
交際是網絡語言的根本功能,所以得到網民認可并在網絡上高頻使用過的詞語,才能最終收錄網語。當然和傳統語言一樣,隨著社會和網絡的發(fā)展,網詞網語的意義會發(fā)生轉變,不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的網詞網語也會被淘汰。但是,除了語言的實用性,網絡詞語的使用者更加注重其趣味性。
1.傳統語言使用能力
齊滬揚、陳昌來在《應用語言學綱要》中指出:“‘語言能力’傳統上指運用語言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或指采用口語或書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盵6]語音、詞匯、語法是構成現代漢語體系的三大支柱,是“現代漢語”教學的核心內容,對其系統的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
“‘現代漢語’在語音一章的教學中,將普通話標準音和克服方言及字詞音誤作為重點”[7]。傳統的語音教學停留在發(fā)音部位、發(fā)音方法的記憶以及給普通話標注國際音標,在語音分析方面的實踐較為薄弱,更別提利用語音知識克服方言及音誤。網語中不乏借用方言而來的詞匯,可以作為教學語料。如:網語“黑鳳梨”諧音粵語“喜歡你”。我們可以列出“喜歡你”三字在粵語和普通話中的不同發(fā)音,“喜”(粵:[hei55][8],普:[i213]),“歡”(粵:[fun33][8],普:[xuan55]),“你”(粵:[nei13][8],普:[ni213])。請學生從聲母角度說說自己的發(fā)現。通過討論,不難發(fā)現輔音[h][],均為清擦音,不同在于[h]發(fā)音部位為聲門,[]發(fā)音部位為舌面;輔音[f][x],均為清擦音,不同在于發(fā)音部位不同,前者為唇齒音,后者為舌根音。從學生感興趣的網語出發(fā),讓學生自行發(fā)現讀音區(qū)別,在對比中加深語音知識記憶,提高語音分析能力,為糾正方音和音誤提供實踐基礎。
相對語音和語法,網絡語言對現代漢語詞匯方面的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最為顯著,因此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網語語料,提升教學效果。如:學習現代漢語詞匯的構造前,可以請同學們收集網語,進行網語的構成性分析,激發(fā)學生了解現代漢語詞匯構成的興趣。通過收集與分析,同學們不難發(fā)現網語中的部分詞語來源于傳統語言,但是意義不同。比如:“杯具”原指盛水的容器,網語表示“悲劇”?!扒嗤堋痹敢环N兩棲類動物,網語表示“長相丑陋的男網友”。這種現象用來幫助解釋“同形同音詞”,即形同、音同但是意義毫無關聯的詞,比教材中老生常談的“花1,花2,花3”的例子更有吸引力。同學們收集的網語網言不僅可以服務于一個知識點的理解,也可整理為語料庫作為日后進行教學或詞匯研究的素材。
語法方面,很多新興的語言現象出自網絡語言,成為語言學者研究的對象。實時關注語言學科的前瞻性研究,汲取素材用于教學。如:以往講授“類詞綴”概念,從定義到例子僅限于課本,但現在諸如“X 貨”“X 精”“X 宅”等“類詞綴”現象屢見不鮮。課前讓學生收集“網語類詞綴”,課堂上大家分享分析,從例子歸納到定義,再鼓勵學生研究相關課題。做到學習有興趣,課堂好氛圍,課下能拓展。此外,連詞成句的網絡語言多有語病,教師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為病句修改部分的教學收集材料。將鮮活的網言網語作為“現代漢語”語音、詞匯、語法等章節(jié)教學的補充材料,教師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打造輕松活潑的課堂。風趣有味的教學內容,貼近生活的例子,有利于學生們打破語言類課程枯燥無味的刻板印象,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學生傳統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意義重大。
2.正確使用網絡語言的能力
提升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語言能力,需要政府、社會、教師、學生多方共同努力。政府與社會是提升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語言能力的前提:第一,建立網絡語言使用規(guī)范和標準。一是確立網絡語言類型和分布。網語雖是新事物,但其建立在傳統語言體系之上。二是規(guī)范得法。實用是語言的基本要求,網語的創(chuàng)造性強、更新速度快,經汰選后的新詞語,應被接納。第二,形成網絡語言監(jiān)管體系。政府應制定相關監(jiān)管制度,配備專業(yè)人才,形成“監(jiān)管—匯報—決策—執(zhí)行—再監(jiān)管”的模式,打造網絡語言凈土。
課堂教學職責:第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語言觀念。使用優(yōu)質、積極的網絡語言進行交際。第二,尊重學生選擇網語進行交際。培養(yǎng)學生自覺分辨網語使用語境的能力。第三,強化語言使用規(guī)范意識。堅守傳統語言規(guī)范基礎地位,正視網語積極價值,重視網語使用規(guī)范。
提升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語言能力:第一,確立自覺的責任意識。對自己負責,不濫用失范的網絡用語。不肆意傳播污穢、消極的網絡用語。第二,鞏固傳統語言知識能力。網絡語言根植于傳統語言,全面掌握語言知識是理性認識網絡語言、正確使用網絡語言的前提。第三,尋求傳統語言和網絡語言的恰當傳播。結合傳播語境,做到拿捏有度,使用恰當得體。
“課程思政”即構建全員、全程、全課育人格局,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統語言深厚的文化內涵,能夠發(fā)揮語言思政功能。
1.彰顯“熱點”網語的正效應
網絡語言中部分詞語的形成源于某社會熱點事件或某類熱點現象,這類網絡用語可以作為課堂教學實例,凸顯語言傳播的正效應。如:“我爸是李剛”源于交通事故肇事逃逸者李某為了躲避追責炫耀父親身份;“范跑跑”源于汶川地震不顧學生自己逃跑的范老師;“躲貓貓”源于官方解釋在押人員的意外死亡。這些網絡詞語的背后隱射著一定社會問題。“現代漢語”課程教師在介紹判斷句類型以及ABB式構詞方式時,可以將這些網絡用語引入課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充分討論;在教授語法時,潤物無聲地提升其思想覺悟,從學生對于熱點問題的看法中,分析掌握其思想狀態(tài),著力引導學生樹立自立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
2.把“失范”網語作反教材
這里所說的“失范”不是不符合語言規(guī)范,而是指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網語中部分詞語本身的構造符合規(guī)范,但是使用過程中其意義逐漸變味兒。如“高富帥”“白富美”,這兩個網絡用語是用某一類人的特征指代該類人,雖由三個單音節(jié)形容詞語素構成,但卻做名詞使用。這是運用了“現代漢語”中的“借代”修辭,用特征代整體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比如漢語詞匯“白領”。但是,如今“高富帥”“白富美”逐漸成為年輕人的擇偶條件,詞語的社會屬性發(fā)生了一定變化。不是為了真愛和真情去追求對方,而是為了金錢。網語中還有一部分詞語在造詞之初就含有貶義,比如:碰瓷兒、傍大款、傍富婆。這些詞語所反映的行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友善”等準則相違背。教師在運用這種類型的網絡詞語為材料進行教學時,應自覺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強化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從細微處抓起,努力培養(yǎng)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