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林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長春 130000)
宮頸癌是女性群體中的一種常見惡性腫瘤,乳頭瘤病毒是主要誘發(fā)因素,潛伏期通常可達10年之久,早期患者無顯著癥狀,隨著疾病發(fā)展,患者會出現(xiàn)陰道流血、陰道排液、尿頻、尿急及下肢腫痛等表現(xiàn),明顯降低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影響其正常生活、工作活動。 針對初期宮頸癌患者, 臨床多采用子宮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治療,盡管療效較好,但患者易出現(xiàn)相關并發(fā)癥,其中以尿潴留最為常見,發(fā)生率達到10%~45%[1-4]。 尿潴留對患者術后恢復及后期治療均有較明顯影響,會增加患者身心痛苦,延長住院時間,提升就醫(yī)費用。 筆者所在科室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為研究對象, 對其采用中西醫(yī)結合康復反射療法治療,取得的效果較為理想,現(xiàn)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試驗對象選定為60例行子宮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治療的宮頸癌患者。 納入標準:均符合宮頸癌臨床診斷標準[5-7],經病理檢查確診;患者心肝腎功能、凝血功能正常;認知正常,具備基本溝通能力;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參與,該試驗通過醫(yī)院道德倫理會審批。 將所有患者分為如下兩組:對照組30例,年齡37~58 歲,平均(40.2±6.2)歲;宮頸癌類型:腺癌8例,鱗癌22例;疾病分期:Ib 期24例,IIa 期4例,IIb 期2例。 試驗組30例,年齡36~61 歲,平均(41.8±6.8)歲;宮頸癌類型:腺癌6例,鱗癌24例;疾病分期:Ib 期23例,IIa 期5例,IIb 期2例。兩組患者以上基本資料經比較分析,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治療,包括:會陰消毒,1 次/d,術后留置尿管,每天均要定時更換無菌尿袋,靜滴甲鈷胺注射液(國藥準字J20130076)0.5 mg(1 次/d);在術后3 d 進行提肛訓練, 術后第7 天每隔2 h 打開1次導管夾,當患者有尿意時隨時開啟,術后第14 天取出尿管。
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中西醫(yī)結合康復反射療法治療,包括:(1)針灸:主穴有中極、關元、氣海等穴,垂直進針;配穴為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等穴, 針刺得氣以后補針, 留針20~30 min,1 次/d。(2)中藥:以通淋利尿、溫陽益氣為治療原則,方為:黃芪30 g,茯苓、白術、當歸各15 g,杜仲10 g,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辨證加減,1 劑/d,連用7 d。 (3)康復反射療法:選擇凱勒運動進行盆底康復訓練,協(xié)助患者取平臥位,座椅與支架能維持呼吸活動深度、緩慢推進,告知患者吸氣時收縮臀部肌肉向上提肛, 閉合尿道、陰道及肛門,維持骨盆底肌肉收縮5~10 s,而后緩緩呼氣,反復訓練15~20 s,2~3 次/d[8-10]。
尿潴留被定義為術后≥14 d 依然不能自主排尿或能自尿但殘余尿≥100 mL 的情況。 殘余尿即排尿結束后存留在膀胱中的尿量,是臨床評判膀胱功能的一項重要指標。 術后第14 天,兩組患者均拔除尿管,告知患者多飲水,或按摩膀胱等,盡早排尿,自解2~3次后,用B 超檢測殘余尿量。 擬定盆底肌肉收縮恢復標準:顯效:歷經訓練后,盆底肌肉能實現(xiàn)完全收縮,持續(xù)性對抗,持續(xù)時間>5 s;有效:盆底肌肉能達到完全收縮的程度,輕度抵抗,收縮2~4 次,每次持續(xù)時間2~4 s;無效:肌肉活動中僅能進行單次收縮,持續(xù)時間<1 s 或盆底肌肉無收縮表象。
采用SPSS 1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n(%)]分別表示計量資料、計數(shù)資料,分別采用t 檢驗、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殘余尿量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殘余尿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殘余尿量檢測情況比較[(±s),mL]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殘余尿量檢測情況比較[(±s),mL]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253.1±44.2251.3±41.80.1620.87244.6±12.4204.5±35.723.1740.000
對照組有10例患者術后發(fā)生尿潴留, 占33.3%(10/30); 試驗組有2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尿潴留,占6.7%(2/30)。 試驗組尿潴留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667,P=0.001<0.05)。
試驗組盆底肌力恢復總有效率96.7%,優(yōu)于對照組的7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盆底肌力恢復情況比較[n(%)]
宮頸癌根治術切除范圍包括相關的子宮主韌帶、骶韌帶及陰道上方組織, 因膀胱與子宮距離較近,故手術切除治療時,對其神經、血液供應造成損傷在所難免,以損傷副交感神經為主,很容易降低逼尿肌反射能力,造成患者無法正常排尿。 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發(fā)生率達到10%~45%, 該并發(fā)癥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明顯。 常規(guī)治療以靜脈滴注甲鈷胺注射液為主,該藥物能營養(yǎng)自主神經,促進損傷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功能恢復,進而更好地支配膀胱,協(xié)助患者重新建立正常的排尿反射[11]。
在中醫(yī)學領域中,術后尿潴留屬于“癃閉”范疇,病灶是膀胱,和肺、脾、腎、三焦密切相關。大部分患者素日體質虧損、氣血不夠,行手術治療后,經絡出現(xiàn)不同程度瘀阻,傷氣耗血進而引起脾肺氣虛,膀胱氣化失權, 最終出現(xiàn)排尿不暢的表現(xiàn)。 通過針刺關元、氣海、足三里等穴位,能起到益氣效果,針刺配穴則能疏通經絡、通暢下焦、調節(jié)氣血。中藥方劑內的黃芪有生血補氣之功,白術能補氣健脾,杜仲作用以補肝腎、強健筋骨等為主,諸藥合用可糾正三焦異常狀態(tài),使解尿過程順暢[12-14]。 該次研究中,治療后試驗組患者殘余尿量為(44.6±12.4)mL,明顯少于對照組的(204.5±35.7)mL,且試驗組患者尿潴留發(fā)生率6.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3.3%,提示以上中醫(yī)療法能促進受損神經功能快速恢復,收縮膀胱泌尿肌,放松會陰部位肌肉,強化膀胱的排尿功能,減少殘余尿量,防治術后尿潴留,與國內部分文獻報道結果相一致[15]。
康復反射療法在國際上統(tǒng)稱為Reflexology,即為反射學或者反射法,其是以中醫(yī)經絡學為基礎發(fā)展而來的,是以生物全息理論與神經反射為基礎的一類醫(yī)療保健技術。 在盆底康復訓練中,康復反射療法是以生物工程技術、生物信息原理在高科技治療儀器協(xié)助下,用多種生物反饋模式影響患者,在訓練現(xiàn)場積極進行回顧反思,強化陰道緊縮度,改善盆底肌肌力水平,提升患者的性生活能力[5]。
綜上,針對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給予中西醫(yī)結合康復反射療法治療,有益于減少膀胱內尿液殘余量,降低尿潴留發(fā)生率,促進盆底肌功能恢復,改善宮頸癌患者術后生命質量,有一定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