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韓德
大賣場的冬瓜2元一斤,菜場老鄭攤位的冬瓜3元一斤,我卻常常去后者處買冬瓜。
之所以到菜場老鄭的攤位,買價格比大賣場貴的冬瓜,不是因為老鄭的冬瓜有什么特別之處,而是有意過來欣賞老鄭的技術(shù),順便和他聊聊。
老鄭的攤頭屬于簡約型。他基本不賣綠葉菜。估計是綠葉菜既要灑水,又要當(dāng)心其掉葉腐爛,兩難照料。他賣的是冬瓜、茭白、洋蔥、土豆、青椒、茄子、毛豆、蘆筍,最多加上韭黃。老鄭個子矮,坐在攤后的高凳上,眼睛朝來來去去的人群橫來橫去,發(fā)現(xiàn)熟人就瞇瞇笑。
冬瓜價格牌上附注了三個大字:“一刀準(zhǔn)”。我就是因為看到這幾個字,特意到他攤位買冬瓜。老鄭解釋,所謂“一刀準(zhǔn)”就是,比如冬瓜每斤3元,若顧客要買3元或者4元等,老鄭可以一刀切出,上電子秤。如果切多了,超出顧客所要的分量,那超出的部分就贈送了,不必多付錢;如果切少了,只有2.9元或者3.9元等,顧客實付即可。
我端詳攤位出樣的冬瓜,均已去頭,切面雪白,外表則互不相同,凹凹凸凸,各有個性形狀,怎么能保證一刀準(zhǔn)?計算是沒用的,也無從計算。只能憑經(jīng)驗和眼光。我說買4元吧。老鄭瞅瞅我,意思是您挑哪個瓜切?我隨便點了第二層的一個家伙。老鄭把它抱出,放到砧板上,默默打量幾秒鐘,拿起長長的快刀——有點像劍,“嘿”的一聲,一塊冬瓜已經(jīng)落到砧板上。放到電子秤,居然正好顯示4.00元!老鄭得意地朝我笑笑:“我落刀,不會誤差到5分錢?!?/p>
我大大地感嘆。心想,這也是一種“大國工匠”呢。
年輕時學(xué)生意,我跟的是一位蔣師傅。他徒手用內(nèi)卡(不是內(nèi)徑分厘卡)測量大口徑鏜孔之直徑,可以精確到0.5絲,幾十年未出任何偏差。(1絲=0.01毫米;一根頭發(fā)的直徑為0.05~0.08毫米,即5~8絲)車間每次為數(shù)萬噸巨輪之螺旋槳軸配軸承套,都必請他出馬測量孔徑。測量數(shù)據(jù)如果沒有蔣師傅的簽字,技術(shù)員甚至不肯出圖紙。
一事精致,便能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