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實驗幼兒園 梁素珍
人類早期存在一種特殊的自然宗教“萬物有靈觀”。1871年英國人類學之父愛德華·泰勒在達爾文進化論的理論基礎上,以民族學和宗教學為背景,提出了“萬物有靈觀”。泰勒認為:萬物有靈觀既構成了蒙昧人的哲學基礎,同樣也構成了文明民族的哲學基礎。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幼兒期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這個時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或有意向的東西。由此可見,這種“萬物有靈觀”是早期人類和現代兒童共有的思維特點,兩者將對事物的理解建立在簡單的感性認識上,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帶有濃厚的非理性主義色彩和自我中心性。
盡管泛靈論帶有濃厚的非理性主義色彩,強調自我的情感體驗,但并非完全不可取。利用幼兒的“泛靈心理”對幼兒進行美術教育,能夠促進幼兒在認知、行為、情感與態(tài)度等方面的發(fā)展,促使幼兒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不一樣的世界。
兒童的世界是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所建構出來的,里面充滿了童話和詩意,任何事物都有他自己生命的影子。善用泛靈論,能使世界上萬事萬物在兒童頭腦中的表征通過美術的形式表現得充滿靈性。
從生理上來看,幼兒的大腦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尚未成熟,不足以支撐幼兒進行全面的認知。因此他們在認識世界時更傾向于用最熟悉的部分,即對人和生命的認知來補全所有認知不完全的客體。在生活中,多數幼兒傾向將外在的客觀事物與生命聯(lián)系在一起,他們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具有生命的,人類能夠與之對話。在幼兒美術教學中,運用好兒童的泛靈心理進行教學,能夠促進師幼之間的交流。幼兒教師通過“兒童的語言”與幼兒進行交流,幫助幼兒對客觀事物進行認知,促進幼兒對事物認知的發(fā)展。
兒童的泛靈心理源于對有生命與無生命事物分界的混淆,這種心理傾向將會隨著他們認知水平的發(fā)展而逐漸消失,而兒童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更多依賴于科學知識和情感態(tài)度的不斷豐富,這一點與學校教育密切相關。對于美術這種浪漫色彩濃厚的學科,教師順應兒童泛靈心理特點進行教學,能夠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審美情趣。
幼兒與成年人在思維上有著巨大的差異,兒童天真爛漫、想象力豐富,成人因科學知識的學習,認知水平的不斷提升而變得客觀嚴謹。因而師幼之間容易產生溝通不良的狀況。在美術教學中,順應兒童的泛靈心理能夠促進教師對幼兒心理動向的把握,增進師生情誼,促進師生間的平等對話。
兒童泛靈心理的特點在于對事物是否有生命存在混淆的情況,教師可以利用這種心理改進教學方法,簡化兒童對概念的理解,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塑造以及想象力的發(fā)展。
孩子天生是充滿好奇的,好奇心對于兒童認知和智慧的發(fā)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兒美術教學中會出現許許多多的自然事物和概念,隨之而來的就是幼兒產生的大量疑問,有些事物和概念是這個時期的幼兒心理發(fā)展水平難以理解的。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泛靈論的特點,將復雜的、難以辨析的概念用擬人化的語言進行描述,將其簡單化、具體化:一方面能夠深入淺出地將概念向幼兒講明白,推進教學;另一方面又尊重了兒童提問的權利,保護了他們的好奇心,促進了兒童的認知發(fā)展。
在幼兒美術教學中,難免會產生人為的、不可控的場面。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來塑造幼兒良好的行為,進行生活、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這樣往往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遠遠勝過說教和懲罰。例如在進行美術繪畫教學時,引導孩子要在規(guī)定的地方進行創(chuàng)作,可以說:“你的畫筆最喜歡親吻老師發(fā)給你的紙,如果它沒有跟畫紙在一起的話,會難過的?!币部梢哉f:“墻壁非常愛衛(wèi)生,如果把它弄臟了,它就不會跟你們交朋友了?!焙⒆勇犃艘院髸浅W⒁獗苊庠诋嫾堉獾牡胤嚼L畫。當孩子們玩玩具、看圖書或用過物品后,為了更有效地培養(yǎng)他們物歸原處、擺放整齊的習慣,可以引導他們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很愛自己的爸爸媽媽,你們要幫助玩具寶寶、圖書寶寶、衣服寶寶回到它們的家,否則它們會迷路,找不到自己的爸爸媽媽。”
泛靈論能夠使幼兒在審美活動中表現出非凡的想象力,這種能力的發(fā)展在美術教學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幼兒特別喜歡運用想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幼兒教師可以利用這種特點促進幼兒繪畫、語言表達等能力的迅速發(fā)展,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兒童表現和創(chuàng)造,切忌用成人的眼光要求幼兒,急于讓幼兒學會完全按照現實來表現對象。在幼兒需要指導時,我們應充分尊重他們的表達方式,用適當的方式進行指導,以便幼兒能更好地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去創(chuàng)作。
基于對泛靈論的思考,以大班活動“多變的云彩”為例對泛靈論在幼兒美術教學的運用進行分析。
首先通過談話引入活動,幫助幼兒回憶云彩的變化,再配樂欣賞詩歌《云彩和風兒》感受散文詩的優(yōu)美意境,激發(fā)幼兒的猜想?!疤焐系脑撇收嬗腥ぁ⑻焐系娘L兒真能干!風兒一吹把云彩變成了什么(小白船、大獅子、羊群、胖娃娃)?云彩變成各種不一樣的東西,是誰讓云彩有變化的呢?對呀,是風兒。風兒和云彩是好朋友,是風兒讓云彩變成不同的樣子,我們再來聽一聽、看一看?!?/p>
接著播放教學課件,用語言引導幼兒觀察并描述畫面?!霸撇首兂尚“状?,小白船飄到哪里去了?云彩變成大獅子,大獅子干了什么?云彩變成胖娃娃,胖娃娃做了什么?風兒和云彩一對好朋友,玩得可高興了!如果你是風兒,你想把云彩變成什么呢?小朋友想象力可真豐富!天上的云彩真有趣、天上的風兒真能干!我們一起來當能干的風兒、變出千變萬化的云彩來?!?/p>
然后拿出不同類型的廢舊書包,蘸滿顏料,示范拓印和遮擋的技法,并用兒童化的語言引導幼兒練習拓印技巧,使幼兒感受拓印玩色的樂趣?!鞍S色的盤子玩了。蘸滿顏料,兩手端平。包包,快點到這里玩玩吧!”
最后教師引導幼兒對觀察色塊,借形構想,激發(fā)幼兒添畫的興趣?!疤焐系娘L兒真能干!你發(fā)現它把云彩變成了什么呢?它們(色塊)抱在一起、摟在一起了,你覺得這個像什么?用畫筆畫出來吧!”
以上案例中教師的語言表述充分體現了泛靈論在幼兒美術教學中的運用,目前,這種交流方式已經成為常態(tài)。盡管“泛靈論”對于幼兒教師來說十分陌生,但是許多教師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并且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順應兒童的泛靈心理,通過擬人化的語言,將風兒和云彩賦予人性的色彩——自然界中因氣壓差而產生的風,在教師的口中,變成了調皮的小孩,吹一口氣就能把云彩變得形態(tài)萬千,這樣的形象在幼兒的心中頓時變得可愛可親起來;而云彩也變得十分活潑可愛,在各種顏色的盤子中跳來跳去,有時不同顏色的云彩還能友愛地抱在一起,這樣的形象正符合兒童的心理,將無悲無喜的自然風物化為了兒童成長的玩伴,使幼兒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將自己腦海中美妙的世界表現在畫布上。
在教師的教學中,拓印和遮擋的技法也在泛靈化的語言中變得通俗易懂。幼兒在進行活動時,能夠輕易地跟隨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參與到美術活動中。
總而言之,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幼兒的泛靈心理,在美術教學中發(fā)揮其對幼兒認知發(fā)展、情感體驗以及與幼兒平等對話的作用,將泛靈心理融入到幼兒美術教學中,促進幼兒理解概念、培養(yǎng)良好習慣和發(fā)展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