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勤
統(tǒng)編教材從一年級開始,幾乎每個語文園地中都編排了“日積月累”這一板塊,內容涉及古詩詞、成語、名言警句、農諺俗語、歇后語、文化常識等,對學生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文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日積月累”板塊的教學隨意性大,常被弱化為傳統(tǒng)的基礎知識訓練,以“會讀、會背、會默”的方式匆匆走過場,出現(xiàn)了“缺乏切入口”“教學視野狹隘”“方式單調枯燥”等問題。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那么,如何正確教學“日積月累”,促進學生自主地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呢?
針對“日積月累”缺乏切入口的教學實際,教師應緊緊依托教材,以整組觀照的眼光,關注同組課文,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相關教學點,無痕進行“日積月累”的教學。
語文園地會對一個單元的學習進行總結盤點,“日積月累”作為其中的一個板塊,很多時候與所在單元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比如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六的“日積月累”安排了四句氣象諺語,與本單元《要下雨了》一課關聯(lián)度比較高。教師可以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引入相關的諺語,比如學習文中“一只大螞蟻說:‘是要下雨了,我們正忙著搬東西呢!’”時,出示“螞蟻搬家蛇過道,大雨不久要來到”,學生自然就理解并記住了這句諺語。
再如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是描寫景物的古詩、散文,該單元“日積月累”安排的是一組與景色有關的俗語。其中,“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一句可以融合在課文《黃山奇石》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在感受了黃山的奇特之美后,通過這句話厘清這樣的關系:五岳是群山的代表。看了泰山、華山、恒山、嵩山、衡山這五座山之后,其他的山就不值得去看了。但當人們游覽了黃山之后,回過頭來再看那五座名山,居然覺得它們也沒什么好看的。這句話的目的就是為了突出黃山的美。
像這樣及時滲透相關知識,學生學習課文會更有興致,而且對于諺語、俗語的理解和記憶也會更加深刻。
很多“日積月累”都配有插圖,那些古詩詞的插圖很好地描繪了詩歌所要表現(xiàn)的意境。比如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一中的《詠鵝》。對于這樣一首學生耳熟能詳的古詩,教師可以先來個小調查:“哪些同學以前就知道這首詩了?你最早是從什么時候接觸這首詩的?請認為熟悉并理解這首詩的同學來當小老師,給大家講一講這首詩?!苯處熆梢砸龑±蠋熃柚鍒D來突破“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等詩句在理解上的難點,還可以讓其他學生補充,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適時點撥。
此外,對于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五中的《憫農(其二)》、語文園地六中的《古朗月行(節(jié)選)》,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中的《春曉》、語文園地三中的《贈汪倫》,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中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節(jié)選)》等,教師都可以借助插圖,讓小老師引導大家展開學習。這樣做,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只盯著書本上的某一個詞或者句子孤立地學,肯定不是編者設置“日積月累”這個板塊的目的。很多時候,書本提供的內容起的是“拋磚引玉”的作用,它啟發(fā)和指引學生走向更為寬廣的天地。因此,針對“日積月累”教學視野狹隘這一實際情況,教師應立足教材進行適度拓展,以免學生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日積月累”中的一些成語、詩詞、歇后語等往往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它們的背景知識,以便更好地學習。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日積月累”編排了九個成語,每一個成語都是一個故事。教師可以選擇學生相對陌生的“邯鄲學步”“杞人憂天”“杯弓蛇影”等講一講。那些有趣的寓言故事激發(fā)了學生表達的欲望。學生互相交流,講述自己熟悉的成語故事,如“井底之蛙”“掩耳盜鈴”等等。這樣的學習,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學得輕松自如,而且印象深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回鄉(xiāng)偶書》,教師也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向學生介紹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賀知章在唐玄宗天寶三年(744),辭去朝廷官職,返回故鄉(xiāng)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當時他已八十六歲,離開家鄉(xiāng)有五十多年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他的心頭有無限感慨,于是寫下了這組詩。對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追根溯源,對于學生理解詩詞是大有裨益的,詩詞在他們眼中因此而顯得豐厚立體。
有些“日積月累”的內容是一些作品的“節(jié)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進行適度的拓展,讓他們可以學得更全面。比如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七的《二十四節(jié)氣歌》,除了誦讀書本上提供的兩句話外,學生可以擴展學習原作后面兩句:“每月兩節(jié)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边€可以拓展學習關于二十四節(jié)氣的口訣:“二十四節(jié)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緊季節(jié)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學生會發(fā)現(xiàn),原來二十四節(jié)氣背后有那么豐富的內容值得探究。當然,對于這些拓展的內容,學生了解即可,不必熟記。
同理,對于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中的《弟子規(guī)》節(jié)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憶江南》、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的《漁歌子》等,教師都可以引導學生拓展學習與原作相關的內容。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日積月累”有更全面的了解,使他們不再局限于教材本身,從而激發(fā)不斷自主探究的學習動力。
學習應該是充滿樂趣的。快樂地學習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針對“日積月累”學習方式單調枯燥的現(xiàn)狀,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特點,努力創(chuàng)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方式,讓“背誦”與“運用”的形式多樣化。
對于“日積月累”中的語言材料,教師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而要用活潑、有趣的形式,讓他們愉快地記憶。以游戲的方式進行背誦,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如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七中的《數九歌》,讀來朗朗上口。學生可以一邊誦讀,一邊拍手打節(jié)奏,這樣記憶起來就會非常輕松。再如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三中的“十二生肖/地支”,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艱澀難懂,很難記憶。教學時,筆者采用拍手歌的形式,讓同桌兩個人互對互答,如一人說“子”,另一人接“鼠”,如此循環(huán)往復,學生興致盎然。當他們能把地支與生肖一一對應后,再以開小火車的方式進行接龍:子鼠—丑牛—寅虎……學生反復大聲接讀,于趣味誦讀中正確識記。這樣的游戲競賽形式,使背誦成為充滿挑戰(zhàn)性的學習活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其產生多識記、多積累的意識。學生學得輕松自然,效果也顯而易見。
對于一些俗語、諺語、歇后語、八字成語、詩句等,課上都可以采用師生互對、小組互背、同桌競賽、男女生對背等形式展開教學。
“日積月累”的目的是為了“運用”。語言積累得再多,如果不運用,就沒有任何現(xiàn)實意義,對于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也起不了多少作用。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如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日積月累”編排了一些俗語、諺語。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它們的意思之后,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運用中促進認知。
1.假期里,我和爸爸媽媽來到了鄉(xiāng)下的奶奶家。奶奶從院中的梨樹上摘下了一個黃澄澄的梨子給我吃。爸爸說這樹是爺爺小時候種下的。我邊吃梨邊感嘆:“真是‘________’??!”(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2.“________”,所以,我們必須從現(xiàn)在做起,認真學習,為將來的事業(yè)打下良好的基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雖然我們班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應“________”。(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4.“________”,只要你努力學習,肯定會得到應有的回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此外,對于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惜時格言、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愛國”主題的名言警句等,教師都可以創(chuàng)設相應的語境,讓學生在運用中真正積累。這樣做,能幫助學生樹立“積累是為了運用”的意識,實現(xiàn)語言材料的活學活用,使學生在運用中獲得成功的樂趣,情感得到熏陶,人生觀、價值觀日益完善。
“日積月累”板塊是統(tǒng)編教材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陣地。在教學中,只有通過多種方式促進學生理解識記、感悟運用,方能讓這些語言材料、文化基因以鮮活的模樣儲存在學生的語言倉庫中,讓他們領悟文化內涵,提升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