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光
統(tǒng)編教材在一些課文后面編排了“資料袋”,它是整個助學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料袋”的內容由于文本的差異而各不相同,但編寫的目的都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據統(tǒng)計,三年級至六年級共有12 篇課文在課后編排了“資料袋”。了解“資料袋”,用好“資料袋”,能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益,助力學生提升語用能力。
從外在表現形式上看,“資料袋”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圖片型。如,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課后的“資料袋”呈現了四張展示少數民族服飾的圖片,分別是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二是文字型。如,四年級下冊《飛向藍天的恐龍》課后的“資料袋”用文字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了鳥類起源的多種假說。三是混合型。如,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文后的“資料袋”中,既有文字、圖片,又有表格,并提出了做好觀察記錄的相關要求。對于這些形式各異的“資料袋”,教師要在課前做好梳理和歸類,了解編者的編排意圖,并將其納入教學資源庫,為在教學時充分發(fā)揮它的助學功能做好鋪墊。
“資料袋”的內容是由所學課文的內容決定的,體現了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理念。一般來講,“資料袋”里的信息都是學生不熟悉的。由于包含的內容不同,它在助學方面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大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統(tǒng)編教材中的課文有些選自古代名著,內容與學生當下的生活距離遙遠。通過“資料袋”對名著作簡單介紹,有助于學生了解作品,激發(fā)興趣。如,五年級下冊《景陽岡》課后的“資料袋”是這樣寫的:“《水滸傳》是我國著名的古代長篇小說,寫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眾多梁山好漢的故事?!苯榻B言簡意豐,說清楚了《水滸傳》是一部怎樣的小說,寫了什么故事。“資料袋”還簡要說明了武松在這部小說中的身份,以及打虎后的經歷,并出示了“及時雨宋江”“豹子頭林沖”等五位梁山好漢的圖片。其目的是讓學生對《水滸傳》這部小說有大體的了解,激起學習的興趣,引領學生在學習課文后,由這篇選文走向這本書,開啟整本書閱讀。
“閱讀理解的首務在于對‘意義’的追尋”[1],而追尋意義的最佳策略是“據言尋義”,即感知語言。教材中的課文大多出自不同作家之手,作家的語言風格往往帶有濃厚的個人感情色彩。如,“老舍的語言明白如話,自然樸素,大俗大雅”[2]。受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老舍寫的散文幾乎用的都是口語,有著濃郁的“京味”。所以,學習一篇課文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了解他(她)的語言風格。如,四年級下冊《母雞》課后的“資料袋”是這樣介紹老舍的:“他是杰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庇辛诉@樣的認知,學生在學習課文《貓》和《母雞》時,自然會重點關注文本的語言,進而發(fā)現作者表達對貓的喜歡、對母雞的贊頌時運用的語言技巧。
“資料袋”給學生提供示范,促其遷移,主要分為兩個層面進行。一是“資料袋”直接給學生提供信息,促其借鑒并運用到后續(xù)學習中。如,通過《爬山虎的腳》文后的“資料袋”,學生可借鑒圖文結合的方法,學習記錄觀察所得,還可以學做表格,按時間順序分類將觀察內容記錄下來。二是向“資料袋”學習編寫“資料袋”。為了更好地了解文本作者的基本情況、語言風格、寫作背景及代表作品等,教師可在布置預習作業(yè)時要求學生模仿編制“資料袋”。如,學習了六年級上冊《窮人》之后,學生就可仿照該“資料袋”的內容,在學習同冊《少年閏土》之前,查找資料,做一個有關魯迅的“資料袋”,以訓練搜集、篩選、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也是對所在單元語文要素“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回應與落實。
“資料袋”在什么時候使用?教師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隨意安排,而要根據教學的內容及教學的需要而定。
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告訴我們:學生在開展課堂閱讀活動之前,就已經有了一定的既定認知結構,姚斯稱之為閱讀的“期待視界”。[3]學生在學習《飛向藍天的恐龍》之前,對恐龍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前理解”,即所謂的“期待視界”。這時,教師可將“資料袋”中的內容用PPT進行展示,同時聲情并茂地引入課題,而后設問:“那么,鳥類到底是不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呢?學習了《飛向藍天的恐龍》這篇課文,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觀點。”這樣,在課始,借助“資料袋”中的內容,教師誘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期待,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文本,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而在課堂上落實“語言文字運用”往往需要支架作為支撐。有些“資料袋”就提供了這樣的支架。教師如能巧妙地利用“資料袋”,落實語言實踐與遷移,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將大有裨益。如,《爬山虎的腳》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處處留心皆學問”主題下的一篇描寫植物的精讀課文,單元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細致連續(xù)地觀察事物的,并學習作者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序地寫下來的方法,以提高學生在習作中把事物寫具體的能力。課中,在學生理解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出示課后“資料袋”的內容,同時啟發(fā)引導:“葉圣陶爺爺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這么詳細,是因為對其作了連續(xù)的細致的觀察,還可能及時進行了記錄。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資料袋’中的兩種記錄形式,說一說,用這兩種記錄形式時分別應注意什么?”學生展開交流,形成共識。而后,教師要求學生選擇一種觀察對象,進行連續(xù)觀察,并選用其中一種記錄形式,學習做好記錄,為本單元學寫觀察日記積累寫作素材。
“資料袋”中的文字言簡意豐,隱藏著很多未知信息。教師適時地借助“資料袋”,激發(fā)學生從已知走向未知,從一篇文走向另一篇文,從一篇文走向一本書,乃至無限的知識海洋,讓他們去閱讀、去探究。如,《母雞》后面的“資料袋”說,老舍“一生創(chuàng)作了一千多篇(部)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話劇《茶館》等經典著作”。對此,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去探究:“老舍一生寫了這么多作品,其中還有沒有寫小動物的作品?”學生可能會找來《小麻雀》《小白鼠》《鴿》等老舍的作品看一看。教師也可以明確目標:“《駱駝祥子》寫了什么內容?”好奇與興趣也許會促使學生把它找來讀一讀。再比如,通過閱讀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二)》后面的“資料袋”中的內容,學生可能會產生探究牽牛星和織女星的興趣、讀一讀《乞巧》和《鵲橋仙》的動機、找一找還有哪些詩詞也寫到了這個民間故事的沖動等等。
在統(tǒng)編教材中,“資料袋”盡管只有12個,但意義重大。它是整套教材助學系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到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學習查找資料提供范式,促進學生學習遷移的作用。在教學中,廣大教師要高度重視“資料袋”,創(chuàng)造性地用好、用足“資料袋”,使其為學生的學習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