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小學 游桂清
微課程是教學改革之后的創(chuàng)意課程,它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主張以學生為主體,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自主學習意識為主。微課程不同于原始教學領導化模式,它更傾向于課堂教學的民主化和開放創(chuàng)新化。因此,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程的優(yōu)勢,增強學生識字寫字的興趣,使枯燥的識字寫字變得生動有趣,從根本上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驅(qū)力,真正實現(xiàn)寓教于樂。同時,微課程倡導轉(zhuǎn)變“師本位”的教學模式,更能夠體現(xiàn)“生本位”,真正實現(xiàn)“以生為本”。
微課程主要是把以往課堂的知識點濃縮在短小的微課中,教師只需在微課堂上加以解析,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即可。這種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手段十分符合當代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僅能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還能夠使復雜漢字簡單化、趣味化,使學生在記憶漢字時減少識記難度,提升教學效率,也讓文字包含的歷史文化透過微課程的形式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享受學習樂趣的同時增加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熱情。
微課程教學法是我國新課改后提倡的教育形式,能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感知文化魅力。微課程的引入,為傳統(tǒng)枯燥的識字寫字教學提供了新途徑。誠然,當今社會生活已經(jīng)朝著數(shù)字化方向前進,學校教學工作也因數(shù)字信息技術變得高效,微課程的引入使得教育朝著更高效、更完善的方向發(fā)展。雖然目前仍有部分地區(qū)并未普及微課程,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教育必定會與時俱進,數(shù)字化教育教學定會普及各地中小學,而微課程的應用,將會很好地為我們的教育教學開辟一片新天地。
學生識字寫字的學習主要分為四步:會讀(了解漢字讀音)、會寫(熟知漢字字形)、會用(理解漢字字意)、熟用(強化漢字運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課堂上教師教授生字詞的常規(guī)性流程一般是這樣的:在板書生字詞后,引導學生自由認讀,再同桌互讀,之后指名“小老師”帶讀,接著“開火車”讀、抽讀等,在學生熟讀會認的基礎上,教師再指導學生觀察生字字形、熟記筆畫筆順,再范寫、臨寫生字,最后是組詞造句。這種教學方法,不但給識字寫字增加了困難,而且程序化的教學模式也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據(jù)調(diào)查顯示,我國小學一年級學生一學期需記1800 多個生字,也就是教師需完成1800 多個生字的教學任務,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學生學習壓力大、回生率高,學習效果也很難提升。如果將微課程運用到識字寫字教學中,再通過教師風趣幽默的講解,定會使學生的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那么,如何將微課程巧妙地應用于小學識字寫字教學中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xiàn)。
在學習漢字讀法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聯(lián)想法,制作一條不超過10 分鐘的微課短視頻。在微課教學開始之前,利用多媒體向?qū)W生播放,這種加上了音樂、圖片、文字等內(nèi)容的視頻,不僅能有效地刺激學生的感官神經(jīng),增強其對文字字音、漢字字形的識記能力,更能夠大大地提高識字效率。
例如,低段學生在學習“爸爸”“媽媽”時,發(fā)音都很標準,但是要將讀音與識記字形相結合,并能快速地將字形記牢就存在一定難度,這時我們就可以借用微課程教學來提高學習效率。我們可以選取家庭類的動畫片段,如櫻桃小丸子一家三口,在介紹小丸子的爸爸時,我們可以在視頻中將“爸爸”兩個字投放到屏幕上,然后進行分解,爸——父——巴,讀音取“巴”的音。在介紹小丸子的媽媽時,將“媽媽”兩個字投放到屏幕上,再進行分解,媽——女——馬,讀音取“馬”的音。之后,在視頻中告訴大家:這類文字在我們漢字中十分常見,像釘子的“釘”,梅花的“梅”,粉色的“粉”等,它們的讀音都與這些字中的一個部件有關,而意思又與其中另一個部件有關,多有意思呀!這樣輕松、有趣的微課視頻教學,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找出漢字的發(fā)音規(guī)律,起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在書寫漢字的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書寫正確、規(guī)范,掌握正確的筆畫順序,把握漢字的筆畫變化和漢字的間架結構。因此,教師可根據(jù)我國漢字的演化過程先制作微課,然后在課堂上播放微課視頻,并作簡要的補充,通過講解漢字的演變故事和它代表的寓意,幫助學生加強對漢字的理解。
例如,教學“?!弊謺r,教師可以制作漢字“?!钡难葑冞^程的微課,在課堂上通過微課為學生講解“?!弊值难葑兗捌浜x:“?!弊肿畛跏且粋€大人將一個小孩背在身后,目的是保護、以防野獸攻擊;在演變過程中,慢慢變成了兩個獨立的人,但是左邊的圖形始終要大于右邊的圖形;到了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弊秩匀幌駜蓚€站立的人,而它的寓意依然是強大對弱小的保護、防護。這樣借助視頻動畫,學生既了解了“保”字的規(guī)范書寫,也領悟到了古人的智慧及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魅力。這樣的微課程教學,圖畫直觀、生動、形象,能直入學生內(nèi)心。同時,將漢字改編成小故事幫助記憶的學習方式,不僅增加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也在無形中教會了學生漢字的起源及其演變的過程,讓識字寫字教學變得更加扎實、高效。
在教學筆畫順序時,可以通過微課程結合趣味教學的方式進行?,F(xiàn)在很多小學生在書寫漢字或組詞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病字、病詞。出現(xiàn)這類現(xiàn)象,一是因為筆畫順序不清,二是因為漢字的結構不明。
例如,小學生容易將“游玩”寫成“放玩”,將“疑點”寫成“穎點”,也經(jīng)常在組詞中將“扁—偏—編—遍,票—漂—飄,青—清—晴”這些有著相同部件的字用錯。為了避免這類情況的發(fā)生,教師可制作直觀、生動的微視頻,再結合猜字謎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增加漢字學習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對漢字的探索欲望。如“一家十一口(打一漢字)”,謎底為“吉”,這是將“吉”字拆分開做謎面,這類字謎的優(yōu)勢在于學生可以直接掌握漢字的寫法,減少病字的出現(xiàn);再如“夫人何處去(打一漢字)”,謎底為“二”,這是在字謎的謎意上加以分析,可以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漢字的組成結構,不僅能使學生記住漢字字形及筆畫順序,而且能夠讓其享受猜謎的樂趣。還有一種記憶漢字的方法,即分解法,如“兒女雙全稱為好”即“女+子=好”,“男人種田需出力”即“田+力=男”等。當然,我們還可以通過偏旁部首識記漢字:與身體器官有關的多用“月”字旁,如胳膊、臉、肝臟等;與手部動作有關的多為“扌”旁,如抬、拉、推等。這種方法是通過漢字的字意或表現(xiàn)形式來進行歸類記憶。這些識字的方法,都可以通過微課程來實現(xiàn),一目了然。
教師在教授漢字的運用時,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漢字的字意,能用漢字進行組詞、造句,這也是增加詞匯量的主要途徑。應用微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短視頻簡要介紹漢字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
例如,在講解“麻”字的用法時,可以根據(jù)各種“麻”的圖片制作微課,教師依照圖片對照講解:古人在山林中發(fā)現(xiàn)了植物纖維,采集回家用來制成“布”,因這種“布”穿到身上特別扎人,古人把這種扎人的感覺叫作“麻”,把這種“布”叫作“麻布”。這個“麻”是會意字,意思是從林中采回帶到家里加工制成。如此,教師對照微課介紹完“麻”字的來源、用法、用途后,再引導學生對“麻”進行組詞,讓學生明確“麻”的含義。通過這樣的微課程學習,學生對“麻”字的印象肯定特別深刻。
會讀、會寫、會用漢字后,教師可制作詞語卡片,將學過的漢字詞語寫在卡片上。學生每人隨意抽取一張,將卡片放于胸前,接著教師在講臺上說出幾組詞語,手里拿著該詞語的學生到講臺上來,在黑板上默寫詞語。能正確書寫的就可以回到座位上,書寫錯誤的則需將微課里的漢字故事簡單復述一遍。若學生忘記或者復述錯誤,教師可帶領學生重新復習一遍。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不累積舊知識,也能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此外,教師還可將保存的微課短視頻,通過家長群發(fā)給家長,讓他們儲存起來,輔助學生進行課后復習鞏固;教師也可將第二天的教學內(nèi)容,以微課短視頻的形式發(fā)送給家長,以便幫助學生做好課前預習,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轉(zhuǎn)變,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識字質(zhì)量,使之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助力學生有效學習。
通過對微課程的運用實踐分析,我們可知,微課程學習優(yōu)勢多:簡單化、實用化、多樣化、聚焦化、智能化、娛樂化、普及化。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現(xiàn)代化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善于發(fā)現(xiàn)、勤于總結的好習慣。在課堂教學中,科學合理、生動有趣的微課視頻,調(diào)動了課堂氛圍,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漢字學習中。同時,微課視頻源于生活、貼近生活的故事情節(jié),不但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內(nèi)容,而且能提升學生學習漢字的效率,使之感受到學習漢字的樂趣,從而促使其課后自覺學習,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