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 捷
心理賦能又稱心理授權、心理授權賦能或心理授權感知,從管理學的范疇逐步細化演變成心理學的范疇。它是一種授權的感知,具體表現為個體對工作意義、競爭力、自主決策權、影響力四個方面的感知。國外學者從自我效能感概念中得出心理賦能是一種表達個體動機的動態(tài)過程,是一種心理現象;國內學者認為心理賦能是個體自身心理感知的過程,可以由內而外產生激勵,二者相得益彰。心理賦能可以促進工作角色向積極方向發(fā)展,激發(fā)個體奮發(fā)努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和主人翁意識。
高校學生干部在日常的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舉足輕重。隨著客觀環(huán)境的多樣化、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人際交往的復雜化,高校學生干部在校學習生活期間的心理狀況也在不斷變化,對學生干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針對高校學生干部的培養(yǎng)與管理,恰當的心理賦能有助于增強其對自我的認知、對外界的接納以及對未知的探索。
研究表明,心理賦能是影響學生人格、品行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心理因素,在是否為學生干部、性別和年級方面存在差異。
參與社會活動時,學生干部更能通過內心驅動激發(fā)行為驅動,較之其他學生更能通過心理賦能獲得較強的歸屬感、使命感和責任感。例如,輔導員、班主任或專業(yè)任課教師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方式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影響時,學生干部擁有優(yōu)于他人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和自我實現能力,更愿意嘗試各種挑戰(zhàn),更容易通過共情和理解改善自我認知、情感信念和態(tài)度行為等,更容易提高行為能力,摒棄不良狀態(tài)。
在學校社團活動或學生工作中,女生更關注個體心理及情感歸屬,更注重良性人際關系的維系。當面臨壓力時,女生更能通過心理賦能等自我調節(jié)方式排解來自外部的壓力,更能積極主動地尋求社會支持。因此,女生的校園活動參與度、校園歸屬感和社會支持程度均優(yōu)于男生。
高年級學生較低年級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時間長,參與校園活動多,因此,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也更強。對于個體而言,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發(fā)展方向、工作目標感、人生規(guī)劃越清晰,就越容易發(fā)現自身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想進行優(yōu)化和改進的意愿就越強烈。
學生干部是學生群體的風向標。擁有良好的心理賦能的學生干部能夠以活躍的思維、積極的態(tài)度和高效的行為面對學習和生活。在培養(yǎng)高校學生干部的過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充分運用心理賦能的積極效能實施精準培育與管理,利用心理賦能的工作意義、競爭力、自主決策權、影響力四個維度來培養(yǎng)學生干部的高效行動力、內在原動力、實踐創(chuàng)造力和示范影響力。
高校學生干部是大學生中的優(yōu)秀成員和引領力量。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進行學生干部培養(yǎng)和管理的過程中,要貼近學生,了解和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狀況;知曉學生干部的心理,特別是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應及時給予幫助和疏導;增強學生干部的心理賦能,取得他們的信任,真正成為學生干部成長成才的知心朋友;指導學生干部明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責任意識,培植學生干部的高效行動力。
基于心理賦能的恰當激勵,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干部接受教育的積極性。高校教育工作者應重視諸如評獎評優(yōu)、專題評選、專項表彰等多元化的激勵方式,提高學生干部的自信心,從而激發(fā)其內在原動力,增強主觀能動性。
重視心理賦能的邏輯起點是對人性、人心的全面高度關注。隨著“00 后”步入成年,學生干部的個性特點越來越鮮明,張揚個性、表達自我、追求自由是他們的群體特征。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總結不同學生干部的特點,加強對學生干部個人信息的檔案搜集,適時適地、線上線下做好思想摸排。提高學生干部心理賦能,不僅要引導他們“想干事”,還要激發(fā)他們“能干事”“會干事”“創(chuàng)造性地干事情”。
對高校學生干部的“養(yǎng)”與“用”關乎學生長遠發(fā)展。所謂養(yǎng)用結合,就是在對高校學生干部的培養(yǎng)和管理過程中,除了明晰“是誰”“做什么事”“為什么做事”,還要明晰“怎樣做事”。學生干部不僅是教師的左膀右臂,更是自覺落實行動、產生效用的主體。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與人的關系中,行為示范作用不容忽視。在對高校學生干部的培養(yǎng)和管理過程中,行為示范應該包含以下幾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教育工作者對學生干部的榜樣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是增強學生干部綜合實力、隊伍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應做好自身的表率作用,提高自身的素質,努力成為大學生的良師益友;必須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為人師表,促進學生干部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激勵學生干部好學上進。二是學生干部對其他學生的率先示范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切實運用好“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優(yōu)化高校學生干部的選拔機制和管理機制,利用網絡技術和新媒體平臺,實現對學生干部的創(chuàng)新型管理培訓。三是外部環(huán)境對學生的熏陶涵養(yǎng)。一方面是校園文化的營造,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利用好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內涵,提升學生干部的心理賦能,增強其歸屬感和榮譽感;另一方面是社會實踐的歷練,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社會志愿服務項目、寒暑假社會實踐項目、交流訪學項目、科技創(chuàng)新賽事等,有效培養(yǎng)學生干部的實踐能力和示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