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菡
摘? ? 要? ?在班級管理中,如能建立良好師生關(guān)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是他們的“自己人”,就容易贏得學生的信任,讓班級管理事半功倍。從心理學視角,結(jié)合實踐經(jīng)驗和具體案例,從多用“我們”、善用分享、尋找相似性、深度共情四方面運用“自己人效應(yīng)”,構(gòu)建和諧良好師生關(guān)系,助力班級管理和發(fā)展。
關(guān) 鍵 詞? ?自己人效應(yīng);班級管理;師生關(guān)系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20)12-00-03
所謂“自己人”,是指對方把你與他(她)歸于同一類型的人?!白约喝诵?yīng)”的關(guān)鍵是讓自己成為對方的“自己人”,這樣他(她)對你所說的話會更信賴,更容易接受。為此,教師在班級管理中可以通過巧用“自己人效應(yīng)”,建立起聯(lián)結(jié)師生情感的紐帶,從而達成班級發(fā)展愿景。
一、多用“我們”,增強學生心理歸宿
美國總統(tǒng)林肯說:“假如你要別人同意你的原則,就要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忠實朋友,即‘自己人?!焙芏鄷r候,學生都覺得老師們是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一起來“反對”他們的。為了打消學生的這種念頭,教師可以嘗試多用“我們”,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和他們站在一起的,從而贏得他們的信任。
例如,學校要組織一次“班班有美展”活動,要求同學們發(fā)揮藝術(shù)創(chuàng)意對班級進行設(shè)計和布置,這個任務(wù)需要群策群力,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班主任在布置這項活動時,可以不以“上級下達任務(wù)給下級”的形式,例如說“這次評比很重要,你們要認真完成,做完我會先審核”之類,而是用平等的方式與學生溝通,例如:“這個活動雖然是一個挑戰(zhàn),但也是一個展示大家才華的好機會,我們一起集思廣益,發(fā)揮我們各自的優(yōu)勢,一起把我們的班級布置得美美的,大家有信心嗎?”這樣不僅能鼓舞學生,也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和他們在一起的,是“自己人”,因此會和我們共同面對,共同努力,從而產(chǎn)生對班集體的歸屬感,這樣也就更容易有信心,有動力。
當然,對“我們”的使用不能是套路式的,而應(yīng)是教師真正發(fā)自內(nèi)心地讓自己成為團隊的一份子,對于學校下達的任務(wù),并不是簡單地當做是布置給學生的工作,而是真正地參與進來,付出自己的努力,并在此過程中兼顧學生感受,和學生互相勉勵,讓他們感受到師生是同一個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能一起并肩面對困難,爭取勝利。
需要注意的是,班級管理要把握好效應(yīng)的“度”,畢竟班主任工作還是需要“恩威并施”的。有的班主任可能只注重“恩”,而忽略了“威”,在一些規(guī)章制度的執(zhí)行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結(jié)果威信喪失,班級管理難有成效。例如,針對學生遲到的問題,有的年輕班主任為了和學生“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上”,加上覺得學生遲到情有可原,采取放任態(tài)度,結(jié)果讓遲到的人越來越多。這就是沒有把握好效應(yīng)的“度”,過度強調(diào)“我們”,把自己和學生一起放在了規(guī)章制度的對立面,不僅不能發(fā)揮該效應(yīng)的積極作用,反而會“削弱”班主任的權(quán)威,不利于班級工作的開展。
二、善用分享,引發(fā)學生自我覺察
班主任不僅是班級的管理者,更是教育者。但現(xiàn)在的學生從小到大被心靈雞湯“灌養(yǎng)”,對于單純的“大道理”,他們幾乎已完全“免疫”,甚至講得比我們還好,這樣就容易陷入“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的怪圈。如果班主任在班會課上僅以“心靈雞湯”的形式灌輸,很多時候?qū)W生只會假裝在聽,內(nèi)容則被他們自動屏蔽。為此,與其講“大道理”單向灌輸,不如分享案例引發(fā)思考。
例如,為了教育學生學會自控,我放棄了講道理的做法,直接在心理課上分享了一段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
我在中考時考上了一所每個學生都向往的高中,讓很多學生羨慕不已。他們在羨慕的同時也會好奇地問,老師你后來考上了哪所大學?其實我的大學也不錯,但還不是學生們想聽到的那些名校,而他們多少都會有名校情結(jié),如果答案不如他們所想象,他們就會覺得老師所在高中畢業(yè)的孩子不都大多考上了985高校嗎?因此他們會覺得有心理落差,就會好奇我為什么“考砸了”。我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于是我和他們分享了高中時期的學習經(jīng)歷,為了形成前后反差,開始時我刻意描述“輝煌”的高一高二生活,那個時候我的成績完全可以考一所很有名的985院校,但到了高三時,這個夢就碎了。學生會很好奇地詢問原因,這時我就會通過提問的方式讓他們猜,他們猜出了很多影響學習的因素,這也是一個讓學生自我反思的過程,讓他們知道什么因素會影響學習。之后我公布答案:由于高二暑假迷上了熱播的一部電視連續(xù)劇,嚴重影響了復(fù)習備考,而這個沉迷的過程我描述得繪聲繪色,很多學生聽到這里都深有感觸,因為他們中有的人也正好處在這種狀態(tài)。我因為沉迷看電視,開學之后的大考就遭遇滑鐵盧,名次一落千丈,更可怕的是因為沒有及時總結(jié),一直沉浸在悲傷中,經(jīng)不住打擊,之后的考試又遭遇挫敗,以至于產(chǎn)生了習得性無助,之后的成績呈現(xiàn)跳水狀下跌。
案例說到這里,可以看出已經(jīng)引起了很多學生的共鳴,因為不少孩子也曾為考試挫敗而苦惱。所幸那時候我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班主任,她經(jīng)常找我談心,給了我很大的心理安撫,加上父母也給了我很大的心理支持,讓我在最后階段總算找回了點曾經(jīng)的狀態(tài),成績開始慢慢往上趕。只是那時已經(jīng)快要高考了,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我慢慢恢復(fù)原來狀態(tài),雖然結(jié)果我也上了當時的重點線,但因為和過去的目標相比落差太大,所以學生聽完這個故事后一片唏噓,為我惋惜——從教育的效果看,他們越是覺得可惜,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而這個案例最重要的部分是在講完故事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時光倒流,他們會對當時的我說些什么,或者給我做什么樣的提醒。學生們很認真地從我的故事中總結(jié)出幾個關(guān)鍵點。例如,面對誘惑該怎么辦,比如現(xiàn)在的手機問題;考試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要怎樣去調(diào)整,然后展開了一個小討論。甚至有很多孩子問到:“老師,你爸爸媽媽難道都不管嗎?為什么不把電視線給拔了?”看,這不正是一直以來很多家長想聽到的話嗎?尤其在居家抗疫的日子里,多少親子之間因為這個問題而爆發(fā)家庭矛盾。其實只要用對方法,這些原本該由家長們來說的話也會從孩子們自己的嘴里冒出來。這種發(fā)揮生命主體性對生命本身造成的影響,比單純的說教顯然更容易讓人銘刻在心。
這個故事我是上高一心理課時給學生分享的,但是直到他們上高三了,那些孩子仍然記得。不少學生在心理咨詢的時候還會和我提起,并和我一起探討如何提升自己的自控力。
同樣,班主任的教育也可以采取類似的方式,用自己的或往屆學生的案例代替說教,這樣貼近他們的生活,可以讓他們有所觸動,引發(fā)他們的自我覺察。即使他們并不會馬上去行動,也可以在他們心中埋下一顆想要改變的種子。為了增強效果,教師可以在講述的過程中和學生互動,不僅引發(fā)學生思考,也容易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三 尋找相似性,贏得學生心理認同
在社會心理學中,相似性是產(chǎn)生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對于中學生而言,想要真正走入他們內(nèi)心,找到和他們的共同點很重要。也許在自身條件上,并不是每個老師都容易找到和學生的共同點,但我們至少可以找到和他們感受的相似性。例如:“你們的心情我理解,老師在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也有同樣的感受……”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理解,這樣的反饋容易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理解,讓他們覺得原來老師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和體會。尤其在青春期情感問題上,如果能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可以很快贏得學生信任,成為學生的“自己人”,因為這是現(xiàn)階段中學生關(guān)注度非常高的話題,卻又是他們不敢在課堂上公開談?wù)摰脑掝}。
為此,我在開學初期的一次青春期主題課上,就毫不避諱地談到自己高中時期青春期情感的困惑,并拋出問題,和他們一起探討,讓孩子們幫我“支招”。其實這個困惑也是現(xiàn)今很多學生都會遇到的,因此大家表現(xiàn)積極,話題有非常高的參與度,每個小組都踴躍發(fā)言,分享組內(nèi)的見解。這種方式不僅有利于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在之后教師與學生個體的互動中,也更容易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
當然,尋找相似性并不是要求老師都去暴露自己的隱私,如果擔心暴露自己的內(nèi)心會影響在學生心中的威信,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例如,可以這樣告訴學生:“老師高中時最要好的朋友也有類似的經(jīng)歷,所以對你們的感受我非常理解。”然后將自己的經(jīng)歷放在這個“好朋友”身上說出來,同樣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接納。
四、深度共情,解密學生內(nèi)心世界
“共情”近年被越來越多地提及,但往往容易陷入一個誤區(qū):為了“共情”而共情。在并不了解,也不是真正理解學生的情況下,采用套路式的臺詞,刻意地去表示“我理解你”,有時反而會被學生認為不夠真誠,結(jié)果適得其反。
避免陷入這個誤區(qū)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去真正了解學生,有了了解才會理解,有了理解才能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1]要做到這一點,要求教師“看到”學生深層情緒背后的秘密。
例如,有一位班干部成績和能力都很出色,但因為個性直率,辦事雷厲風行,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得罪了其他同學,以至在“三好學生”評選投票時,在所有候選人中得票最低,導(dǎo)致最終落選。之后的好幾天時間,她的情緒狀態(tài)都非常不好。班主任在找她交流的時候,也可以感受到她的憤怒:“我作為班委一直認真負責,熱心為班級服務(wù),為什么他們都不選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很容易共情到她的憤怒的情緒:“可以理解你的心情,你做了這么多,票數(shù)卻這么少,確實會很生氣?!钡@只是淺層的共情,在憤怒的情緒背后,其實隱藏著更深一層的情緒,而這一層情緒更多的是委屈,覺得自己的努力付出并沒有被認可,并沒有被看見,而委屈的背后還藏著最深層的情緒:難過和擔憂。難過和擔憂背后的想法,更多的是陷入了對自我的懷疑和否定,覺得自己的人緣實在是太差了,開始懷疑自己做人是不是有問題,進而越想越不自信;而且少得可憐的票數(shù),更是讓自己顏面盡失,間接地讓其他同學感受到自己在班里是多么的不得人心,這樣在今后的班級管理中,也就很難再樹立自己的威信。這種想法也會讓她很擔心。
如果班主任能看到這個層面,在共情的時候就容易抓住要點,把看到的、感受到的對方的深層情緒及情緒背后的想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真正懂自己的,是“自己人”。這樣,之后如果班主任需要進一步引導(dǎo)和建議,也就更容易水到渠成,更容易讓她接受和內(nèi)化。
參考文獻:
[1]張玉石.心結(jié)式主題班會的內(nèi)涵及實踐樣態(tài)[J].中小學德育,2017(02):10-13.
(作者單位:福州高級中學
福建福州? 350007)
責任編輯? 余志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