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的動畫電影都會出現(xiàn)反派人物用以襯托正面人物,突出影片的主題,但是在動畫電影《姜子牙》中并沒有絕對的反派角色。人物亦正亦邪,在被定義的“反派”人物身上,可以看到他那不得已的苦衷或者是并沒有一開始就做壞事的想法?!督友馈愤@部動畫電影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人不存在絕對的善,也不存在絕對的惡,善惡都是在一個維度,一旦超出了界限,善就會變成惡,惡在某種意義上也開始變質。
關鍵詞:姜子牙;善惡;無絕對反派
動畫電影《姜子牙》講述了昆侖弟子姜子牙帶領眾神戰(zhàn)勝狐妖蘇妲己,在即將被授封為眾神之長時,因為自己堅信狐妖體內有一個無辜的靈魂而被貶。姜子牙為了找回當年的真相,重回昆侖,踏上了新的旅程[1]。在這部電影中的姜子牙、小九、申公豹及四不相,這四個人物都是正義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狐妖蘇妲己和天尊這兩個人物,是善是惡?就比較有爭議。人物是善還是惡,可以從人物的行為,人物的目的及人物的矛盾性格這三個角度進行分析,進而得出結論。
一、從人物行為分析人物善惡
人物的行為往往體現(xiàn)著一個人的性格,也彰顯著一個人的品格,行為舉止是人內心想法的外化,通過仔細研究動畫電影《姜子牙》中人物的行為作風,可以有效地分辨這個人物是善還是惡。
電影《姜子牙》中的狐妖蘇妲己,是影片著重強調的一個人物,幾乎所有的事件都是圍繞著她發(fā)生的,而且從其他人物的言行中,不難發(fā)現(xiàn),狐妖是一個反派角色,她擾亂秩序,禍亂商朝,使得民不聊生,是一個禍國殃民的狐女。她非常符合這種評價,平生禍亂朝政,在即將被斬殺的時候,也毫不悔過,想要找到機會逃跑,重塑真身,再次禍害人間,用自己的行為證實了的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
與狐妖的言行完全相反的是天尊,他是姜子牙的師傅,也是“封神”的主導者。在姜子牙堅持他在狐妖體內看到的不是幻覺的時候,天尊并沒有過度地懲罰姜子牙。在中途,姜子牙登上仙階想要問清楚事情的原委時,天尊則表示“斬善”“舍一人,而救蒼生”,這兩句話,從群體的角度來看,十分合理,不能因為一個人而放棄天下蒼生。在影片中,天尊的說話態(tài)度及做事情的方式,時時刻刻都在透露著他是萬物的主宰,是公平的象征,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神。
從兩者的行為舉止中,可以準確地得出一個結論:狐妖,禍國殃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妖”,而天尊是非分明,遵循著世界的秩序,維護著世界的和平,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正義之神。
二、從人物目的分析人物善惡
人物之間只有追求共同的目的而產(chǎn)生利益相沖突的時候才會產(chǎn)生分歧,形成矛盾,在人物發(fā)生矛盾時,可以通過他們最初的目的及這個目的是否會危害他人來判斷人物是善還是惡。
影片中的狐妖,是一個利己主義者,跟天尊暗地里勾結在一起,根據(jù)制定的計劃禍亂商朝,導致民不聊生,引發(fā)戰(zhàn)爭。狐妖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的整個家族,從這一點上看是沒有錯,但是錯就錯在不能夠為了一己私欲而毀了其他人,其中也可能受到了天尊成仙條件的誘惑,但是這并不是她作惡的理由,狐妖做事的目的亦正亦邪,導致她這個人物也亦正亦邪。
和狐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天尊,天尊可謂是偽裝的集大成者,做事天衣無縫,如果不是姜子牙最后動了惻隱之心,想到不救一人,何以救蒼生,事情的真相也會被永遠掩蓋下去。天尊為了調和所謂的秩序,維護自己所堅守的公平,不惜犧牲他人的生命,說著冠冕堂皇的話“斬善”“舍一人,而救蒼生”,天尊的每句話都很有哲理,但是他的目的不純,就導致這真理轉變成了謬誤。天尊的目的顯示他并不是一個真正公平的人,在他的心中封神榜更為重要。
狐妖為了妖族能夠成仙,天尊為了能夠贏得封神大戰(zhàn),兩者目的一致,形成了合作,但這種利己主義的目的不僅透露著二人的自私,還危害了他人,這就讓兩者有成為壞人的傾向。
三、從人物的矛盾性格分析人物善惡
人之初,性本善。沒有誰是天生的壞人,這一點對于人類適用,對于神和妖同樣適用。動畫電影《姜子牙》的成功之處在于塑造的形象性格多樣,人物性格復雜立體,很難在一個維度上界定這個人物的善惡。無絕對反派角色的動畫電影更有利于角色的塑造[2]。影片中,在最像“反派”的兩個人物身上,也透露出了一點人性的光輝[3]。
狐妖本是為了自己一族才和天尊定下條約,禍害人間,她的初衷是為了自己的族群。狐妖是個極其矛盾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她是禍害人間的反派,另一方面,她又是整個事件的受害者,狐妖禍害人間的行為讓人憎恨,同時,她慘遭滅族,被天下人所憎恨的遭遇也值得人同情。影片中的狐妖性格復雜、多樣、立體。性格的多樣使得狐妖這個形象生動、立體,也使得狐妖這個人物形象亦正亦邪,雖然不是善人,但也不是純粹的壞人。
天尊本是受人們敬仰的,代表著正義,就是這種正義的形象也會為了自己的私欲而做違背原則的事情,一方面,他高高在上,擁有著決定權和封神權,堅守著“舍一人,而救蒼生”的理念;另一方面,天尊又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表面上是救世主,是公平的象征,無欲無求,私下卻為了一己私欲,和妖勾結,禍亂人間,利用能夠利用之人。天尊的言行與自己的內心十分不符合,說著正義的話語,卻做出最邪惡的事情。
狐妖和天尊,二人性格多變、復雜,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很難找到一個準確的尺度去衡量二人是善還是惡,只能得出一個較為準確的結論,二人不是純粹、絕對的反派。
四、結論
動畫電影《姜子牙》旨在尋找真正的神,電影中的一句話點明了真正英雄的特征“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控,不可不救”[4]。想要成為真正的神,就是要具有理想的人格信仰,實實在在地去幫助他人,而不是一味地喊口號[5],除此之外,還需要超越自己的內心,無欲無求。影片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臉譜化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再是絕對的善人或者是絕對的惡人,而是多變的,在“壞人”身上依舊可以發(fā)現(xiàn)最初的人性美。影片中人物性格復雜、立體、多變,沒有絕對的反派,人物亦正亦邪,正是這種圓形的人物形象使得人物更加鮮活,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具有吸引力。
基金項目: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省級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中國動畫電影中的古典美研究”(項目編號:S20201037000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高靜(2000—),女,漢族,安徽阜陽市人,藝術學學士,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研究方向為戲劇影視文學方向。
參考文獻:
〔1〕王穎、劉傳俊.國產(chǎn)動畫電影的困境與出路——從“期待視野”的視角分析《姜子牙》口碑的兩極分化[J].今傳媒,2021,26(6):4.
〔2〕魚潔.論動畫電影的無絕對反派角色劇作模式[J].電影新作,2014(4):71-73.
〔3〕楊明曉.從《姜子牙》看國產(chǎn)動畫電影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重構[J].新疆藝術(漢文),2021(2):21-23.
〔4〕顧藝萱.電影《姜子牙》:英雄色彩與審美文化[J].牡丹,2021(12):15.
〔5〕朱仁昊.敘事學視域下神魔小說人物形象影像化改編的困境與反思——以動畫電影《姜子牙》為例[J].戲劇之家,202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