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秋絨
(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qū)巖溪中心小學,福建 漳州 363902)
小學作為學生正式開始語文學習生涯的第一個階段,對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和引導作用,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關鍵時期。語文作為語言類學科,其教學內容本身就自帶獨特的情境,只有將這些教學內容自帶的情境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融合在一起,才能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貫徹好語文教學的核心內涵和中心思想,才能讓小學生更好地接受教學內容,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這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也是最理想的教學狀態(tài)和教學效果。筆者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并總結出了小學語文情境式教學的優(yōu)點,以及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更好發(fā)揮情境式教學優(yōu)點的實施策略。本篇論文筆者將在自身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理論,淺析小學語文情境式教學的優(yōu)點及其實施策略。
語文這一學科的主要構成部分是語言、文字以及二者結合構建出來的情境這三大部分。眾所周知,語言和文字的結合效果是變幻無窮的,其理解方式也各自具有獨特的美感,這是非語言類學科所不具備的。由此可知,課文情境的豐富性是語文學科的固有屬性和特殊屬性,這就使小學語文在運用情境式教學這一方面具有先天優(yōu)勢,能使小學語文教學在教學成果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往往會傾注大量心血用于幫助學生體會課文當中蘊含的情緒,引導學生領悟作者通過課文傳達的思想感情,但由于小學生本身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尚未成型、有待培養(yǎng),教師傳授的課程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會有很大的流失,并不能百分百地傳達給學生,使小學語文的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如果教師在準備教學內容的時候,能根據(jù)課程內容構筑出貼近小學生生活、思想或者心理活動的教學情境,就能把學生難以通過聽教師講課領會到的相對艱澀的教學內容靈活機動地融合到精心設計好的教學情境當中。由于這些教學情境結合了課文情境和小學學生能接受的思維模式,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自然而然就能更好地接納知識點。
除此之外,學生會因為教學情境當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思維模式相對符合自身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而在潛意識里順延教學情境里的情節(jié),使教學情境當中滲透的思想和情感延伸到自己學習的其他課程當中,觸類旁通,在學習新的知識的同時,不斷地通過聯(lián)想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達到“知新而溫故”的效果,并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模式,在之后的學習生涯中不斷鞏固和運用。這樣一舉多得,必然會使學生受益無窮。
對于學生而言,學習的目的絕不僅僅只是考試能考出好成績,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能將學習得到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學以致用。這一點,即便是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也同樣適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教師將課文里面的知識點單純采用講授和板書的方式教授給學生,小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將知識點填塞到大腦里,老師未必講透了,學生更是未必全部都理解了,這種情況,正如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一文當中所說:“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睂W生學到了形式化的、表面上的知識點和課程內容,卻遺漏掉了沒有理解領悟的知識內涵和思想感情,更遑論將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要改變這樣的小學語文教學局面,采用情境式教學是很好的途徑。由上文可知,小學語文情境式教學要行得通,就要求教師在準備教學內容的時候結合課文情境和小學生的思維模式以及心理活動,精心設計好教學情境。在這個大前提下,課程內容范圍內的知識點會如同春風化雨一樣滲透到教學情境當中,高效地打破小學生心目當中學習內容和自身生活實際之間的隔膜,將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合為一體,自然而然地,小學生要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就不存在太大的障礙了。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思維模式不同,在面對課文的時候專注程度也參差不齊,小學高年級的孩子或有可能對課文保持較高的專注度,但低年級的孩子本就年幼貪玩,尚未適應學校教育的學習強度,要求他們保持對課文的專注可以說是強人所難。但是學生學習沒有專注度,對任何科目的學習效果都是重大阻礙,對教師的教學效果更是毀滅性打擊,更何況語文學科需要記誦理解的內容是小學各個學習科目之首。所以,如何更好地調動小學生對學習的專注力,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關鍵,也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成果的當務之急。對于思維高度活躍的小學生而言,更加生動的教學方式比傳統(tǒng)的填鴨式授課更加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成功的情境式教學能將課文當中的知識點活靈活現(xiàn)地通過情景再現(xiàn)、情景演繹等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寓教于樂,簡而言之,就是“邊玩邊學”式的教學,能充分調動起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持他們的學習專注度,從而使他們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學習,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情境式教學要達到良好的效果,需要依據(jù)不同課程的教學目的制定不同的實施策略,不能套用一個統(tǒng)一的模式。以下是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情境式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結合課文,根據(jù)課文內容進行實地教學,是把教學情境和小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融合起來,把課文知識點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傳授給學生的有效方法。諸如,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課本中的《荷花》這一課,課文的作者葉圣陶先生對荷花進行了詳細生動的描寫,并把自己聯(lián)想成了荷花。葉圣陶先生的思想感情,三年級的小學生是很難心領神會的。在針對這一篇課文進行情境式教學設計的時候,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著學生到有大片荷花生長的公園或者濕地去進行實地教學,把課文里的文字轉化成學生生活當中切實存在的實景,從而給學生帶來深刻的視覺觸動,留下鮮明的印象,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葉圣陶先生所描述的自然之美和他要通過文章向學生表達的贊美之情了。
在小學語文的課文篇目當中,并非所有的篇章都能在設計教學情境的時候從現(xiàn)實生活當中找到合適的場合帶領學生進行實地教學,當教師遇到這樣的篇章的時候,就可以采取對課文內容進行演繹的方式進行聯(lián)想教學。例如,同樣是語文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課程內容,第三單元的《古詩三首》中,收錄了《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三首詩,描述了不同節(jié)日不同地區(qū)的不同傳統(tǒng)習俗,這篇課文明顯就不能用實地教學的方式進行情境式教學。這個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不同的小組分別演繹詩中所描述的不同場景,并要求學生把自己家鄉(xiāng)怎樣度過這些節(jié)日的真實經歷融入到演繹過程中去,這樣就能讓學生通過回憶和演繹,感受到節(jié)日的氛圍,從而對詩中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同身受,將詩歌學透。
情境式教學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是進行高效教學的利器,對于小學生而言,不但能提高小學語文的學習效率,更能通過學習語文課文當中的知識了解前人智慧,積累人生經驗和閱歷,是師生雙贏的教學模式,也更符合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正確的情境式教學應當?shù)玫綐O力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