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璐
(江蘇省濱海縣蔡橋鎮(zhèn)中心小學,江蘇 鹽城 224500)
陶淵明曾提出在閱讀時要“不求甚解”,意思是說要先對作品做整體了解,避免死摳字眼等閱讀方法。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閱讀作品的確要經(jīng)歷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但是要注意的是,若一味地“不求甚解”,也不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會使得學生閱讀不夠深入,對文本的理解也不透徹。這樣學生就處于一種淺閱讀的狀態(tài),閱讀效果無法得到提升和發(fā)展。針對這樣的問題,在教學中要把握好“不求甚解”的度,促使學生在整體感悟作品的基礎(chǔ)上圍繞某些重要的內(nèi)容展開深入探究,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真正提升閱讀能力。
文章的主題指的是文章想要傳遞給人們的思想,想要訴說的道理。在指導學生閱讀作品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嘗試探究作品的主題,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是什么。作者常常在寫作的時候?qū)⑽恼碌闹黝}通過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又或者會在文章的首尾處用論述的方式表示出來。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把握住這些地方進行解析,嘗試整體理解作品的基調(diào)。
在學習《寒號鳥》一課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整篇文章的內(nèi)容,更要鼓勵學生圍繞文章的主題展開探究活動?!按蠹矣X得寒號鳥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呢?”學生通過整體閱讀課文,有了一定的理解:“我覺得它是一個好逸惡勞的人,明明可以做好窩,躲避寒冷,但是它卻偏偏不這樣做,最后被凍死了?!薄拔恼轮芯唧w有哪些地方展現(xiàn)出寒號鳥的好逸惡勞呢?”學生認為:“從寒號鳥的語言和行為中能看出來,寒號鳥總是伸懶腰,而且還回答喜鵲‘傻喜鵲,別啰唆,天氣暖和,得過且過’這樣的話?!惫膭顚W生進一步思考:“那么,你覺得在生活中是否也會有如同寒號鳥一樣的人呢?你覺得你是否能從中獲得什么啟迪呢?”學生認為:“我們不能像寒號鳥一樣好吃懶做,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做好準備,這樣才能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蓖ㄟ^深入地解析,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也能很好地挖掘作品的主題。
課文的基調(diào)往往也是課堂的基調(diào),所以要引導學生更好地閱讀課文,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引導學生探究文章的主題。通過深入挖掘主題的方式,學生理解了作者想要表達的到底是什么,這樣在下一步的論述中就會深入下去,帶著情感閱讀文章,對文章的感受也會更為深入。
披文入情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因為情感是文章的核心和靈魂,也是作者傾訴自己個人想法的一個渠道。因此在閱讀作品的時候要圍繞作者情感波動處展開深入感悟,嘗試準確無誤地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此外,在鼓勵學生圍繞情感展開品味的時候,還要適當?shù)亟o學生介紹作者當時的生活境況,進行適當拓展,這樣學生能更深入地品味作品的情感。
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的時候,學生往往會將關(guān)注的焦點放在文章怎樣展現(xiàn)小興安嶺的美麗上,但是卻忽略了其中的情感。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圍繞其中寫景的詞句展開分析,說說作者怎樣從這些詞句中展現(xiàn)出對于小興安嶺的深厚情感。鼓勵學生閱讀寫冬天的那段文字,引導學生思考:“在一般人的心中,冬天都會給人寒冷、難熬的感覺,但是作者是怎么寫小興安嶺的冬天的呢?這樣的冬天給你怎樣的感覺呢?”學生認為:“首先,小興安嶺的冬天肯定是很冷的,這從‘地上的雪厚厚的’‘西北風呼呼地刮過樹梢’等詞句中都能看出端倪。但是,作者卻并不認為在小興安嶺很苦,反而還寫了小動物們閑適的生活。尤其是‘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來臨’一句,展現(xiàn)出了對于生活的美好期望?!睂W生發(fā)現(xiàn):“文章中的詞句看似只是在寫景物,但是實際上卻包含著作者對于小興安嶺的深厚情感?!?/p>
情感是最能打動人內(nèi)心的力量,教師在演繹文本教學時,一定要抓住情感主線,圍繞作品情感處進行分析,同時鼓勵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個人生活進行感悟,這樣能讓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作者,學生的感受也會更為深刻,達到內(nèi)化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目的。
人性也是不少作品常常表達的內(nèi)容。《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將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作為課程目標設(shè)計的三個維度之一。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文章的時候也要鼓勵學生嘗試探究作品中體現(xiàn)出了怎樣的人性,并思考這對于自己的實際生活是否有什么啟發(fā)的作用。小學生由于社會經(jīng)歷不夠豐富,所以對于人性的探究常常不夠深入,所以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嘗試運用角色扮演等方式,感受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境遇下是否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這樣學生就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
在學習《青蛙賣泥塘》的時候,鼓勵學生結(jié)合文章中的人性處展開探究,嘗試挖掘作品的內(nèi)涵。鼓勵學生將作品用小品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引導學生擔當青蛙、老牛等角色,并鼓勵學生在改編的時候思考一下這些角色的內(nèi)心活動?!按蠹矣X得當青蛙賣泥塘被拒絕之后,心中會是怎樣的感受呢?”“青蛙為何沒有放棄賣泥塘,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改造泥塘呢?”這些問題促使學生探究“青蛙”這個角色身上展現(xiàn)出的精神力量。如有學生嘗試揣摩不同的人物在此境況下的表現(xiàn):“青蛙是一個肯聽從別人建議,而且堅持不懈的人,所以它會一次又一次地改造泥塘。但是如果換成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的話,自然就不會這么做了,他很可能就此放棄,結(jié)果泥塘也沒有賣掉,自己的生活也無法得到改善?!薄澳敲?,你能從青蛙的身上汲取怎樣的人性的力量呢?”學生認為:“要做一個敢于聽從他人建議的人,還要做一個持之以恒的人?!边@樣學生就揭示了對于人性的感悟。
由于不同的學生認知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對于人性的感悟也會有所不同。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互動辯論活動,看看誰的理解更為準確,更加符合文章的意思。這樣學生的閱讀就會更深入,對文本的理解也才會更透徹,避免產(chǎn)生誤讀的情況。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獨特體驗。然而不少教師總是希望學生能把握好作者的“原意”,所以不希望學生的看法過于獨特。這樣必然會妨礙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所以不妨圍繞這些多元處,鼓勵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符合作者的本意,并逐步嘗試探究作品的創(chuàng)作初衷。
學習《梅蘭芳蓄須》的時候,鼓勵學生結(jié)合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多元解讀,說說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是什么。由于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學生的思考角度不一樣,提出的觀點也各有不同。有的學生認為:“作者展現(xiàn)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中國,通過這樣的故事要展現(xiàn)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為了激發(fā)讀者的愛國之心?!钡且灿袑W生的看法不一樣,認為:“我覺得不是這樣的,這篇文章特別寫了梅蘭芳,說明主要展現(xiàn)的是梅蘭芳。我覺得這個故事體現(xiàn)的是梅蘭芳對藝術(shù)的執(zhí)著。文章最后還寫了有很多人都來看梅蘭芳演戲,‘大家敬佩他的高超演技’呢。”還有其他學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我覺得主要展現(xiàn)的不是梅蘭芳對藝術(shù)的態(tài)度,而是梅蘭芳的愛國之情。他寧愿不唱戲都要抵制日本人,這難道不是愛國精神的體現(xiàn)嗎?”鼓勵學生圍繞自己的個性化看法進行討論,最后嘗試總結(jié)作者的寫作目的。
這樣的文本細讀不僅關(guān)注了學生的獨特見解,而且還能促使學生一步步深入地和作者形成共鳴,體會作者獨特的創(chuàng)作思想。這種圍繞多元解讀展開的探究能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逐步得到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也才會點滴之間得以提升。
小學生由于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欠缺,他們對文本閱讀往往停留在表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jù)小學生的認知實際,既關(guān)注學生整體化閱讀的效果,又要引導學生圍繞某些重要的地方展開深入解讀。這樣能讓學生的閱讀上升一個層次,促使學生處理好“不求甚解”和“求甚解”之間的關(guān)系,理解更為透徹,真正促進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