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翠
(山東省冠縣職業(yè)教育中心 山東聊城 252500)
要將德育知識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就要在教育教學中不斷探索對其改革策略,不斷探索怎樣的教學方式才能做到知識傳授和德育滲透的完美結合,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汲取德育知識。在中職地理教學中,尤其在旅游地理這門學科中,學生可以學到的關于地理方面的德育知識內(nèi)容豐富,有人口觀、環(huán)境觀、發(fā)展觀等;還有愛國主義、國際主義、責任與義務意識等。因此,要在中職中國旅游地理教學中融入德育,需要靠學生、教師及學校的共同努力。
地理科學是一門反映地理現(xiàn)象、分布規(guī)律、發(fā)展變化的學科??梢哉f,地理知識涵蓋了全球各個地方。其中,由地理科學衍生出的旅游地理這一學科也是中職學習的重要課程。對中職學校的旅游地理來說,該科目致力于把學生往導游職業(yè)方面培養(yǎng),而作為游遍各地名勝的導游,更應當將旅游相關的知識熟記于心,將旅游地理中的德育知識滲透到靈魂中。這樣在實踐中,學生可以在侃侃而談祖國大好河山的同時,將祖國的風土人情、人文觀念娓娓道來。再者,對學生本身來說,學習德育知識也是學生的一大義務。所以,不管從哪方面講,在中職旅游地理教學中對德育滲透進行改革的意義重大。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中職地理教學改革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在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地理知識與實踐活動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通過親身經(jīng)歷,能讓學生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興趣,體會地理的價值,并從中感悟德育。例如,在學習“風與城市規(guī)劃”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周末、假期時間去周邊的景點旅游一番,親身感受一下風土人情,再聯(lián)系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用經(jīng)濟觀和環(huán)境觀,用自己的語言合理科學地解釋如何進行城市總體規(guī)劃,以及如何才能實現(xiàn)城市的經(jīng)濟效益、社會效益、環(huán)境效益的統(tǒng)一。讓學生從課堂中了解自己所處的城市或所看到的城市進行規(guī)劃時應該考慮到哪些因素,樹立起學生熱愛環(huán)境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在實踐活動中傳播德育思想,這對地理教學的德育滲透改革有了重大作用。
利用真實直觀的視頻、主題鮮明的圖片、生動有趣的故事、寓意深刻的漫畫和優(yōu)美的詩詞歌賦等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既能緊緊抓住學生的眼球,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又能把德育融入多媒體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形式,從而在無形中打動學生的心靈,使德育滲透其中。例如,在探究風景地貌的形成時,要了解“氣象災害”“地質(zhì)災害”,教師可通過播放抗洪、抗震救災的視頻,或展示有關圖片或講述其間的英雄故事,讓學生體會自然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chǎn)造成的巨大損失的同時,能從中學習自強不息、頑強拼搏、艱苦奮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勇于奉獻的偉大中華民族精神,培育學生更深層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1]。由此可見,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可以在新時代旅游地理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將德育知識灌輸?shù)綄W生的思想理念中,從而優(yōu)化德育效果。
在地理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而德育價值的體現(xiàn)大多隱藏在教材中。因此,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價值,通過地理知識的傳授,有意識地感染學生的心靈,能使教學過程既順理成章,又具有強烈的教育作用。在旅游地理教學滲透德育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辯證的、一分為二的教學方法。例如,在《中國旅游地理》一書中,講解緒論中的“旅游交通概況”一課時,教師一方面可以從狹義上講,旅游交通是旅游者在整個旅游活動中所利用的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總和;另一方面,可以從廣義上講,旅游交通是指為旅游者在旅行游覽過程中提供所需交通運輸服務而產(chǎn)生的社會經(jīng)濟活動與現(xiàn)象的總稱。這樣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國是個旅游大國,旅游交通種類齊全,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不但將教材上的理論知識熟記于心,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德育精神。再如,講到我國的人口問題時,教師可以辯證地提出問題:我國人口問題有利還是有弊,該怎么辦?學生自然得出結論:有利的方面是勞動力多;有弊方面是人口基數(shù)大,增長過快,已嚴重制約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措施有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shù)量,提高人口素質(zhì)。在這樣深入挖掘教材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把對德育知識的理解上升到對國家的關心。由此看來,以德育為核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價值的教學方法可大大提高德育效果。
學生的成績參差不齊,思維方式也多種多樣,尤其對于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思維活躍,關注點也豐富多彩,要想對這個階段的中職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采用統(tǒng)一教學的方式不能達到理想效果。而分層教育的出現(xiàn)能很好地解決中職地理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不但可以改善學生成績有高有低的情況,還能將德育知識分層滲透到學生的思想品德中。首先,教師在進行分層教學之前應了解學生的水平和學習態(tài)度等,結合各種測試手段(筆試、平日觀察),做好分層教學的準備工作[2]。然后,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目標。例如,把旅游地理基礎知識好、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分為上層,允許他們超進度學習,鼓勵他們多接觸課外知識,拓寬知識面;把基礎知識中等、接受能力一般的學生分為中層,相信這類學生也是最多的一類學生,需要求他們按部就班、跟著教師走就可以;把各方面都相對較落后的學生分為下層,要求他們打好基礎知識,日積月累地學習。再如,學習“歷史遺存景類”一課時,教師在教授新內(nèi)容的時候,要注重分層要求:中上層學生要求達到理解透徹,掌握該課時的全部知識,并且可以深入思考這些景類遺存的原因和可行性;中層學生解這些知識即可;成績下層的學生,只需學會、知道這部分內(nèi)容。這種分層教學的方法不但能解決因?qū)W習目標太高而對某些學生來說很困難導致不想學的問題,還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到不到層次的德育知識。
地理知識涵蓋面廣,從天氣氣象到人文精神,從冰雪河流到森林山川,我們身邊無處不充斥著地理原理。中國旅游地理這門科目把祖國的各個地區(qū)的名勝景點都歸納到一起,對學生來說,尤其是中職學校的學生,不但要將祖國的旅游藍圖牢記于心,還要將職業(yè)精神與德育精神滲透到一生中。因此,對中職中國旅游地理教學進行改革,不但是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更是為未來祖國的旅游業(yè)培養(yǎng)人才,所以說,對其進行改革探索是旅游地理教學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