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媛 公強
【摘要】目的:探討“導絲ESD術”優(yōu)于雙孔道EMR術及胃ESDyo-yo術;方法:選取清洗干凈的離體豬胃,對照雙孔道內(nèi)鏡EMR術及胃ESDyo-yo術進行實際操作,然后觀察效果;結果:通過100例離體胃“導絲ESD術”觀察,手術時間一般可在10分鐘-40分鐘即可完成;剝離粘膜直徑大約在20mm-40mm,無穿孔發(fā)生;討論:單孔道內(nèi)鏡下“導絲ESD術” 1 對比雙孔道EMD術,克服了雙孔道EMR術設備上的缺陷;2對比胃ESDyo-yo術,則不用在進鏡時帶入其它輔助器械即能完成較大病灶切除;該技術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且易于操作,有待臨床的進一步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導絲DSD術;雙孔道EMR術;胃ESDyo-yo術;進一步應用和推廣
前言
內(nèi)鏡下粘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nosal Resection EMR)和內(nèi)鏡下粘膜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近年發(fā)展起來的用于切除早期消化道癌基癌前病變的標準微創(chuàng)治療手段。雙孔道內(nèi)鏡下EMR技術,是通過在病變下方粘膜注射生理鹽水,使用雙孔道內(nèi)鏡同時插入圈套器和抓持鉗,抓持鉗提起病變的同時使用圈套器切除病變,該技術比較簡單,初學者也易于上手,但是由于設備受限,此方法未能得到廣泛應用。由于EMR技術適用于較小的病灶(<20mm),由EMR 發(fā)展起來的粘膜剝離術(ESD)則適用于較大病灶(>20mm),所以ESD廣泛應用于臨床。由于粘膜下視野不清楚以及病灶邊緣難以靠近,ESD的技術難度較高,需要的時間更長,并發(fā)癥率高,為解決這一問題,很多新的內(nèi)鏡技術應運而生,葡萄牙Baldaque-Silva報道了一項ESD輔助新技術—胃ESDyo-yo術,研究者應用標準止血夾和圈套器來牽拉病灶邊緣,以增加與病灶邊緣以及粘膜下層的接觸面,從而達到完整切除病灶的目的,該技術需要在進鏡同時將圈套器連同胃鏡一起經(jīng)消化道帶入胃內(nèi)。我們研究單孔道內(nèi)鏡下“導絲ESD術”即不受設備限制也不用再在進鏡同時帶入其它輔助器械。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準備電子內(nèi)鏡和高頻電凝切器,導絲、Dua刀、Hook刀、透明帽、圈套器、注射針、保留食管的離體豬胃。
(1)準備保留食管的離體豬胃,清洗干凈,將十二指腸端扎緊,開放食管端,以便操作。
(2)鋪一次性無菌巾于操作臺上,戴一次性無菌手套,將準備好的離體豬胃,放置于無菌操作臺上,做好固定,連接負極板。
(3)準備好胃鏡(胃鏡前端安置透明帽)、內(nèi)鏡主機、高頻手術器及負壓系統(tǒng),檢查各線路是否連接完好,做好調(diào)試,連接吸引器,保證吸引器吸引功能良好。
(4)將胃鏡沿食管端插入,給氣,將胃充起,首先按照常規(guī)胃鏡檢查順序進境至幽門部,緩慢退鏡,依次觀察粘膜并取圖;
(5)從胃鏡活檢道插入Dua刀,連接電刀連線通電,標記擬定部位,退出Dua刀。
(6)抽取0.9%生理鹽水連接注射針,經(jīng)胃鏡活檢道插入,找到標記部位,將注射針斜向插入粘膜下,緩慢推注注射器,觀察標記部位粘膜均勻隆起,退出注射針。
(7)從胃鏡活檢道插入Hook刀,連接電刀連線通電,沿標記部位在透明粘膜吸套下先將標記部位粘膜環(huán)狀切開,退出Hook刀。
導絲硬質(zhì)端經(jīng)活檢道達到切開部位
(8)在透明粘膜吸套下將胃鏡在已被切開的粘膜層處尋找到突破點,選擇在切開頂端插入導絲,選取導絲硬質(zhì)端順著活檢道達到切開部位, 因為粘膜層已經(jīng)被切開,選取的又是導絲硬質(zhì)端插入,所以在下導絲時一定要注意,動作不要過于粗暴,以免穿透肌肉層,甚至是漿膜層,形成不必要的穿孔。
(9)從胃鏡活檢道口沿導絲插入Dua刀,到達部位,連接電刀連線通電。
在導絲協(xié)助Dua刀下完成ESD術
(10)將導絲與Dua刀沿開口鉆入粘膜下層與肌層之間,運用導絲的彈力沿粘膜層反向剝離朝向胃腔,使得粘膜層和粘膜下層充分分離暴露于視野中,將導絲沿著切開刀的下緣走行,使其伸向所選部位,如果導絲出現(xiàn)在切開刀的上方,則可以調(diào)整內(nèi)鏡角度,把導絲轉(zhuǎn)回到切開刀的下方,使導絲搭到切開粘膜的邊緣,并可以直觀的看到血管,對于實體來說也是這樣,順利的完成ESD術,必要時可以放置兩根導絲協(xié)助完成ESD操作。
(11)切除后,自活檢道送入圈套器,將切除后的組織一同退鏡取出,切除的模擬標本直徑均可以達到20mm-40mm。
討論
在ESD進行粘膜剝離初期,因為視野小及切開刀的切開角度受限等因素,帶透明帽胃鏡尚未進入粘膜下層時,易造成粘膜穿孔,及出血,我們采用的“導絲ESD術”,借助導絲的彈力可清晰暴露粘膜下層結構,切開變得簡單;同時,對于粘膜剝離過程中粘膜下注射生理鹽水后仍顯示不全的情況,導絲輔助下同樣完善暴露粘膜下層,使操作易行;在操作中應該注意切開刀應保持在導絲之上,在切開粘膜下層應從切緣的上緣開始,這樣有利于操作,同時導絲不可插入過深防止導絲造成穿孔;我們在實驗中曾對照采用胃ESDyo-yo術,“導絲ESD術”更加簡便,效果更佳,值得推廣。
綜上所述,單孔道內(nèi)鏡下“導絲ESD術” 克服了雙孔道EMR術設備上的缺陷,對比胃ESDyo-yo術則不用在進鏡時帶入其它輔助器械即能完成較大病灶切除,而在應用中即可大大縮短手術時間,觀察創(chuàng)面更直觀,減少出血,減少穿孔幾率,安全性高,有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該技術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且易于操作,有待臨床的進一步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Soetikno RM, Gotoda T .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Gastrointest Endosc.2003;57(6):567-579.
2 a雙通道內(nèi)鏡下胃粘膜切除術的應用 www.doc88.com/p-5999809573843.html
3 胃ESD“yo-yo術”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 消化內(nèi)鏡學進展 2013
作者簡介:寧媛,女,1975年6月生;籍貫:齊齊哈爾;職稱:副主任護師;所在單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第一醫(yī)院內(nèi)鏡中心;職務: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