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重慶北碚400715)
《漢魏六朝碑刻校注》(下文均簡稱《校注》)是毛遠明先生2008年出版的碑刻文獻巨著,全書收錄有1417 通碑碣拓片,且均給出了詳細的錄文和注釋,對語言文字、宗教、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但個別地方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其中所收的三則造像記錄文或注釋進行了???,期望求教于方家。
觀世音寫生比丘明藏。
俗字研究不但有助于考辨疑難字,也要幫助我們對俗字的來源作出合理的說明。許多俗字的形成常常經(jīng)過了復雜的演變過程。作為一個研究人員,就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即要揭示俗字與正字的演變軌跡,推本溯源,得其會通,這樣方能解釋疑惑,讓讀者信服。
“象”和“馬”起初均是象形字,在《說文》小篆體系中,“象”作“”,“馬”作“”?!跋蟆?,“象耳牙四足之形”。“馬”,“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芍凇墩f文》小篆體系中,“象”和“馬”下半部分幾乎一致,均是“象四足之形”。但是在后續(xù)的發(fā)展中,卻有著不同的演變情況。孟蓬生先生在《字源》中指出:
秦漢文字中,馬足及其尾部形成五筆,象形意味喪失殆盡。后除最末一筆外,又逐漸演變?yōu)樗狞c,于是便成為楷書的“馬”字。
《字源》對“馬”的字形演變路徑總結(jié)如下圖
圖1
而“象”的演變情況卻簡單得多,路徑如下圖
圖2
可見秦漢時期,“象”字或未能如“馬”一樣得到足夠的發(fā)展演變空間。魏晉南北朝時期,造像活動興起,讓“象”這一字廣泛運用起來,逐漸出現(xiàn)與“馬”的演變規(guī)律類似的情況,即四足逐漸變得抽象,變?yōu)椤啊毙?。而這一形狀在隋唐亦有所繼承。隋大業(yè)九年《豆盧實墓志》:“大象二年”,“象”作“”。唐神龍三年《李清禪墓志》:“象賢不汦,公侯必復?!薄跋蟆弊鳌啊?。只不過最終,未能為楷書選擇而保留下來,成為了歷史中的字形。字形雖已成為歷史,但將其總結(jié)出來仍具有較高的價值,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漢字的演變規(guī)律,故對“象”字字源補充如下圖3:
圖3
關于“象主”的含義,郭洪義做過較為詳細的考察,存在兩種情況,一是與“功德主”類似,“只是佛教‘義邑’成員在參與造像、建塔等相關宗教活動中施舍財物多少的一種標志。即在造像、建塔等相關活動中,誰施舍的財物多,誰就可以享有‘像主’的頭銜。”二是“作為佛教社邑組織的首領出現(xiàn),其扮演的也是造像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人的角色?!惫识}名可補充為《比丘明藏等造觀世音石像記》。
天保八年,三月廿日,吳紹貴敬造龍樹像一傴(區(qū)),為國主、偏(邊)地眾生、己身眷屬,居時侍佛供養(yǎng),恩隨龍樹。像主吳紹貴侍佛供養(yǎng)時。
《校注》注釋:
龍樹,古代印度高僧,釋迦滅后七百年出于南天竺,為馬鳴菩薩弟子迦毘羅尊者的弟子。著作甚富,為三論宗、真言宗等之祖。其母于樹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以龍成其道,故以龍配其字,號龍樹。
按:本篇造像記記文很短,上引內(nèi)容即全部文字內(nèi)容?!缎Wⅰ分饕嬖趦蓚€問題:一是誤將“龍樹”理解為古代印度高僧。二是誤將“思”認作“恩”,“恩隨龍樹”當為“思隨龍樹”,即“思惟龍樹”。本條目即從這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1.“龍樹”正名
金申先生已指出絕不可理解為龍樹菩薩:
碑文上除了可見太子像和彌勒像以外,還有寫成思惟龍樹的,較為罕見。但絕對不可以理解為印度2—3世紀左右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龍樹菩薩,而是在曲陽地區(qū)的佛像雕刻上往往喜歡在佛像的背后雕刻枝干糾纏、蜿蜒如龍的雙樹,所以俗稱為龍樹。
雖然金申先生是以曲陽地區(qū)的佛像雕刻來尋找“龍樹”的定義,但是實際可以至少擴大到“定州系”的佛像,李靜杰,田軍先生在《論定州系白石佛像》一文中詳細地論述了定州系白石佛像的基本情況,闡述了其時空分布,相應地提供了此出土地不詳?shù)脑煜竦膩碓淳€索。定州出土的東魏武定五年《豐樂、七帝二寺邑義人等造像記》即有相關記錄:“故仰為皇帝陛下、師僧父母、邊地眾生,敬造白玉龍樹思惟像一區(qū),詳崇供養(yǎng)?!北饼R天保九年《劉白仁造交腳菩薩像》:“天保九年十月八日,高貴安妻劉白仁為亡息高史興造龍樹坐像一區(qū)?!痹撛煜耠m上部已損,但是“雙樹”樹干和“盤龍”的龍尾可見。
根據(jù)李靜杰先生的結(jié)論,“定州”包含“河北、山東、山西3 省的31個市、縣”,蘇鉉淑先生根據(jù)2012年河北臨漳縣鄴城出土的2895件(塊)佛教造像,得出“東魏北齊時期雙樹紋應該是先流行于鄴城,之后逐漸影響到定州地區(qū)?!钡恰半p樹”與自下往上“盤龍紋”的結(jié)合則當為定州的創(chuàng)造,他指出“東魏時期定州地區(qū)雖然受到鄴城的影響,但自己創(chuàng)造出攀升的盤龍紋,它與雙樹龕結(jié)合的樹木稱為‘龍樹’?!迸c金申先生的定義亦相合?!褒垬洹狈怯《雀呱褒垬淦兴_”無疑,而為東魏北齊時期流行于定州一帶的“雙樹盤龍”形象。
2“.恩隨龍樹”當為“思隨龍樹”
“思隨龍樹”即“思惟龍樹”,在六朝造像記中常作“龍樹思惟”。除上文提到的東魏武定五年《豐樂、七帝二寺邑義人等造像記》外,北齊天保三年《寶副造思惟像》:“天保三年三月十五日,槀地禪房道人寶副敬造白玉龍樹思唯象一區(qū)?!北饼R天保六年《邸龍副造思惟像》:“其年七月十五日造白玉龍樹思惟、常經(jīng)一部”。北齊天保九年《張寄興夫妻造思惟像》“天保九年,嵗在戊寅,十二月庚申朔十三日,佛弟子張寄興夫妻二人為亡息永康、息比丘神璨,敬造白玉龍樹思惟像一區(qū)”。包含“思惟”和“龍樹”兩個元素,多出現(xiàn)在釋迦和彌勒造像中,東魏武定三年《邸金龍造思惟像》:“邸金龍上為皇家、亡過父母、亡兒、眷屬,敬造白玉太子思唯像一區(qū)”。北齊天保七年《蓋僧伽造像記》“大齊天保七年,歲次丙子朔,八月十三日,樂陵郡陽信縣蓋僧伽敬造太子雖維象一軀?!鄙衔乃e《劉白仁造交腳菩薩像》為彌勒造像。也偶見于觀音造像中,東魏元象二年《惠照造思惟像》:“元象二年正月一日,佛弟子比丘惠照造思惟玉像一區(qū),上為國主,先亡父母,己身眷屬,合家大小,一切有形,同升妙樂”,達微佳《曲陽造像中的思惟像》附有此造像圖版和錄文,并根據(jù)“束冠寳繒”和“右手持長莖蓮蕾”判斷造像為觀音像,與馮賀軍《曲陽白石造像研究》對于曲陽造像中觀音像特點的總結(jié)基本吻合。不過此造像的上半段拓片缺失,無法印證造像主體究竟為何。
此處的“思隨龍樹”是對后文“像主”的界定,在六朝石刻造像中常見。北魏正光四年《翟興祖等造像記》:“思維像主宋老德”北齊天保九年《董黃頭七十人等造像記》:“定光像主劉回”“彌勒像主董世兒息元顯”“思惟像主河間太守王朱兒”“釋迦像主游防軍主鞏益生”。北周保定三年《張操造像記》“釋迦像主士張操”“無量壽像主張□□”?!墩Z石》亦對此做過總結(jié):
或曰釋迦象主,彌勒象主,彌勒開明主,觀世音象朱,無量壽佛主,菩薩主,白衣大象主,彌勒下生主,天宮主,千象主,當陽象主。
故而整句當為“天保八年,三月廿日,吳紹貴敬造龍樹像一傴(區(qū)),為國主、偏(邊)地眾生、己身眷屬,居時侍佛供養(yǎng),思隨(惟)龍樹像主吳紹貴侍佛供養(yǎng)時?!?/p>
按:此篇最大的問題在于《高王觀音經(jīng)》的圖版所屬。學者已有過相關論述,當非西魏大統(tǒng)十三年《杜照賢等十三人造像記》,而為東魏武定八年的《杜文雍等十四人造像記》。池麗梅先生在《〈高王觀世音經(jīng)〉的源流和傳承——先行研究與現(xiàn)存文本綜述》一文中進行過詳細總結(jié)和研究。此二通石刻造像出土時間相隔三年,出土地點亦相同,但為何一為東魏一為西魏,文中亦有論述。這一圖版的所屬很重要,因為它是目前所見最古的《高王觀音經(jīng)》。需補充的是魯迅先生日記中有購買此二通石刻拓本的記錄,據(jù)其書帳,魯迅先生于1915年11月28日購得“杜文雅等造像四枚”“杜照賢等造像四枚”,早在《魯迅》中即有關于此二通碑刻形制和錄文的正確記載。
此外,關于石刻所存地,將《校注》中的介紹摘錄如下:
石在河南省禹縣,四面刻……陰高六三厘米,寬三六厘米,正書,刻《高王經(jīng)》,今不錄,僅附拓片備參……《海外貞珉錄》稱,石在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復核《海外貞珉錄》,并無此石在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記載?!缎Wⅰ坊蛘`將《增補校碑隨筆》此條目之后的《陽如同造像記》的石刻所藏地看作了《杜照賢等造像記》的所藏地。根據(jù)目前的文獻記載,多云此石在河南禹縣,但是未見原石圖版,真相如何,有待資料的進一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