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人教版“力的分解”最新修訂“萃取”出的隱性知識

      2021-01-06 08:14:58江西師范大學物理與通信電子學院330022宋楠柯周新雅沈林東
      中小學實驗與裝備 2020年6期
      關鍵詞:分力斜面人教版

      江西師范大學物理與通信電子學院(330022) 宋楠柯 周新雅 沈林東

      “力的分解”既是高中物理知識體系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這一知識點時,不少教師常常是將重心放在如何對某一個力“按作用效果進行分解”上。依據(jù)是各個版本教材先前針對“力的分解”的表述。早期的人教版、粵教版、教科版、滬教版和魯科版教材中均是如此,但人教版教材經(jīng)過2019年最新修訂后摒棄了這一說法,取而代之的表述是“力根據(jù)實際情況分解”,并將“力的分解”內(nèi)容編排作出了重大調(diào)整,其中究竟隱藏著什么玄機,是一線教師不甚明了的地方,筆者特此進行了以下梳理。

      1 教材的變遷

      人民教育出版社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的需要,在廣泛調(diào)研、總結經(jīng)驗、反思不足的基礎上,就內(nèi)容的選取、組織和呈現(xiàn)方式等方面對高中物理教材“力的分解”進行了全面的修訂。對比2006年、2010年、2019年先后的修訂版不難發(fā)現(xiàn),隨著教材不斷修訂完善,易教性和易學性越來越明顯。如果能及時明確這些變化所包含的意圖,就能給教學帶來更多幫助和啟示,也有利于教師進一步把握教材的實質(zhì)。

      1.1 從人教版教材“力的分解”中一道題目不斷改變說起

      1.1.1 2006年人教版中的一道例題

      例題:如圖1所示,把一個物體放在傾角為θ的斜面上,物體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但它并不能豎直下落。從力的作用效果看,應該怎樣將重力分解?兩個分力的大小與斜面的傾角有什么關系?

      圖1中物體所受重力使它下滑,同時緊壓斜面。要根據(jù)這兩個效果把力分解。

      分力和合力其實是指同一物體上受到的力,將某力分解得到的分力與合力等效且屬同一性質(zhì)的力,這是學生在解題前已有的部分認知。而2006年人教版教材的這一例題卻容易讓一些學生產(chǎn)生這樣的疑惑:重力G垂直于斜面使物體緊壓斜面的分力F2并不作用在同一物體上,似乎力還可以被分解成該物體對其他物體的作用力。顯然,這和前面所講的“力的分解”是“對同一個物體所受力的等效分解”相矛盾。另外,重力G屬于引力的一部分,而F1與F2為彈力,一個引力可以分解為兩個彈力嗎?這似乎又和力分解前后應是同一性質(zhì)的力矛盾。

      1.1.2 2010年與2019年人教版一改再改的題

      2010年人教版教材則將例題改變成:把一個物體放在傾角為θ的斜面上。物體受到重力,大小為G,方向豎直向下,如圖2甲所示(物體還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圖中沒有畫出)。現(xiàn)在需要沿平行于斜面的方向和垂直于斜面的方向?qū)ξ矬w的運動分別進行研究,為此建立直角坐標系如圖2乙所示?,F(xiàn)在把重力G沿兩個坐標軸的方向分解為F1和F2,求兩個分力的大小。

      例題直接給出重力的兩個分力方向,需要求的是分力的大小,簡單直接,符合學生學習認知特點。相較于2006年版教材中的例題,避免了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帶來的困惑。但是,由于該例題并沒有展現(xiàn)出為什么要對一個力進行分解,學生可能還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當再次遇到未知兩個分力方向的問題時依然無從下手。

      2019年人教版教材對該題目的表述雖然仍與2010年人教版教材基本相同,但不再作為例題,而是將其變身為“聯(lián)系與應用”中的一道練習題。緊隨著一道題的一改再改,與之相適應的人教教材為此也作出了根本性改變,那就是徹底摒棄了“力按作用效果分解”的做法,轉而直接給出兩個分力的方向,這是一個非常突出但又顯得微弱的信號,需要更多有識之士共同理解并付諸實施,請看教材與之配套的其他改變。

      物理是一門邏輯嚴謹?shù)膶W科,教材內(nèi)容編排順序的變化反映了教學內(nèi)容邏輯思維的變化。筆者對比了2019年人教版教材和2010年人教版(或2006年人教版)教材的部分編排順序,2019年人教版教材將2010年人教版教材的4.5節(jié)“牛頓第三定律”編排在3.3節(jié)“牛頓第三定律”,將2010年人教版教材的3.4節(jié)“力的合成”和3.5“力的分解”合為3.4節(jié)“力的合成和分解”。另外,2019年人教版教材將2010年人教版的4.7節(jié)中的“共點力的平衡條件”編排在3.4節(jié)“力的合成和分解”之后,即3.5節(jié)“共點力的平衡”。

      教材的編排順序為何要作這樣的變化,這需要教師從物理規(guī)律的本質(zhì)出發(fā),理清教材變化的來龍去脈方可達到釋疑解惑的效果。

      2 疑惑產(chǎn)生的原因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的第一手資料,其內(nèi)容的編寫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對于存在的疑惑,筆者通過研究相關資料并結合自身實踐,總結得出以下幾點原因。

      2.1 不同版本教材均提出“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

      筆者查閱了現(xiàn)行的高中物理其他版本教材,發(fā)現(xiàn)粵教版、教科版、滬教版、魯科版教材均提出“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粵教版在“力的合成與分解”的教學片段中提到:在進行力的分解時,一般先根據(jù)力的作用效果來確定分力的方向,再依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來計算分力的大小。教科版“力的分解”則是這樣闡述的:如果對一個力的分解沒有條件限制,那么一個力可以由無數(shù)組分力來替代。在一個具體問題中,對一個已知力的分解可根據(jù)力的實際作用效果來確定。

      前面說過從不同版本教材的表述可知,現(xiàn)行的大部分教材均提出“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這就自然而然導致了教師教學時也采用這種說法。

      2.2 “合力”與“分力”演示實驗中滲透了“分力有作用效果”

      在2010年人教版教材“力的合成”中的“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實驗,如圖3所示,將小圓環(huán)掛在橡皮條下端,用兩個彈簧測力計拉小圓環(huán)的效果和用一個彈簧測力計拉的效果相同,即F1和F2的共同作用效果和F的作用效果相同,通過畫力的圖示得出F1和F2與F滿足平行四邊形定則。教材中將F1和F2稱為分力、F稱為合力。在該實驗中F1和F2確確實實是存在作用效果的,在學生的潛意識中就形成“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是對的。其實不然,“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等效思想的具體應用,“合力”和“分力”都是根據(jù)矢量運算法則得出來的結果。在實驗中F1和F2的共同作用效果等效于F的作用效果,并不說明F有兩個作用效果是沿F1和F2方向拉橡皮條。改變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只要把小圓環(huán)拉到相同的位置,那么F1和F2就與F是等效的。

      2.3 直接經(jīng)驗引起的錯覺

      在學習“力的分解”時,教師為了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通常帶領學生做如圖4所示的實驗,讓學生親身感受鉤碼豎直向下拉細繩的力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從而獲得直接經(jīng)驗。通過該實驗,學生的確感受到了細繩BO對手指的拉力和圓珠筆對手掌的壓力,就認為鉤碼豎直向下拉細繩的力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分別是沿細繩BO斜向下拉手指和沿圓珠筆向里壓手掌,因此將F1分解為F2和F3。但是細繩BO斜向下拉手指的力F2是細繩與手指之間的相互作用,圓珠筆向里壓手掌的力F3是圓珠筆與手掌的相互作用,而F1是細繩與圓珠筆之間的相互作用,分力和合力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這顯然和力的分解是對同一個物體所受力的等效分解相矛盾。

      3 2019年人教版教材編排順序變化的優(yōu)勢

      2019年人教版教材果斷調(diào)整“力的合成和分解”內(nèi)容編排順序,使其明顯具有以下優(yōu)勢:

      第一,有利于設置明確的教學目標。2019年人教版教材在“力的分解”中只需要掌握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解有確定解的兩個分力,并沒有要求根據(jù)“力的分解”直接求解物體的受力,降低了教學的難度,避免了上述分析帶來的疑惑。

      第二,有利于從本質(zhì)上揭示分解力的原因。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中學生掌握了求解已知確定方向的兩個分力,在下一節(jié)“共點力的平衡”中,便可以知道為什么這樣分解。如圖5所示,靜止在斜面上的物體受豎直向下的重力G、垂直于斜面向上的支持力FN和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Ff,此時物體在這三個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若求物體所受的支持力FN和摩擦力Ff的大小,可以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建立直角坐標系,將重力沿兩個坐標軸方向分解為G1和G2。由平衡條件可知,支持力FN的大小就等于G1的大小,摩擦力Ff的大小就等于G2的大小。所以,分解重力的原因是便于人們解決問題,這也就與教材上面所講的一個已知力究竟應該怎樣分解,由具體情況來確定相一致。

      第三,2019年人教版教材將“牛頓第三定律”編排在“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前一節(jié),有利于求解物體對斜面的壓力。根據(jù)第二點分析,在已經(jīng)求出來斜面對物體的支持力大小后,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物體對斜面的壓力大小就等于斜面對物體的支持力的大小。

      第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2019年人教版教材將“共點力的平衡”編排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之后,學生不僅學會對已知力進行分解,而且知道了為什么這樣分解,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具備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對教學“力的分解”的建議

      教材作為師生共有的第一手教學資料,雖然2019年人教版教材在“力的分解”中明顯已經(jīng)作出了改變,但是,仍然有很多教師未作出相應的改變。教師應該熟讀教材,重視教材修訂前后的變化,順應教材的發(fā)展變化要求。

      4.1 教師應設置明確的教學目標

      修訂后的教材在“力的分解”中的教學目標可以設為:①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②突出力的分解的等效替換的思想;③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解有確定解的兩個分力。明確“力的分解”只是解決問題的一個工具。修訂后的教材在“力的分解”練習題中并沒有用力的分解來求解物體受力。這樣設置內(nèi)容,前后一致,教學目標清晰明確。

      4.2 把握“力的分解”的功能定位

      力的合成和分解,其功能定位于“應用等效替換方法的受力計算工具”,這樣的功能定位,不僅易于學生接受,而且還有利于節(jié)約課堂教學時間,也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最重要的是規(guī)范了以“運動與相互作用”的視角分析問題的思路,在實際教學中就不應拔高其要求,不要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直接求解物體的受力問題。

      5 總結

      從教材“力的分解”一節(jié)中的內(nèi)容編排順序變化可以看出,在教學中廣大一線教師既要構建有優(yōu)化結構的高中物理知識系統(tǒng),又要廣泛收集教材資源,多做教材分析,感悟新修訂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在教學實踐中,體悟教材修訂完善帶來的諸多益處。

      猜你喜歡
      分力斜面人教版
      斜面之上探動能
      巧用“相對”求解光滑斜面體問題
      巧用“相對”求解光滑斜面體問題
      當兩分力的方向不變時,是否分力越大,合力也越大?
      人走路時為什么要擺手?
      奧秘(2019年1期)2019-03-28 17:18:47
      外圓車削中的切削力分力夾角與切削參數(shù)關系分析
      基于歷史中“人”的歷史敘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為例
      人教版“兩極世界的形成”商榷
      一題多變 搞定斜面上的運動
      合力與分力的關系探究
      全椒县| 永顺县| 九龙城区| 渝中区| 扬州市| 蒲江县| 伊春市| 集安市| 乾安县| 荥经县| 曲麻莱县| 乌鲁木齐县| 乐清市| 随州市| 洛南县| 弥勒县| 泸水县| 自治县| 灯塔市| 崇义县| 来凤县| 织金县| 随州市| 基隆市| 丹棱县| 龙州县| 定日县| 大邑县| 运城市| 永和县| 无极县| 侯马市| 苏尼特右旗| 佛学| 甘肃省| 曲周县| 泽库县| 舒城县| 陈巴尔虎旗| 南皮县|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