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許昌龍耀醫(yī)院(461700)劉玉華
原發(fā)性肝細胞小肝癌為臨床常見病癥之一,屬早期肝癌,指直徑≤3cm原發(fā)性細胞癌,起病原因臨床尚未明確,多認為與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等有一定關聯性,具有發(fā)病隱匿、進展迅速等特點,早期無顯著臨床癥狀,隨著進一步發(fā)展,患者可出現發(fā)熱、消瘦、腹脹腹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1][2]。腹腔鏡肝切除術(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為臨床針對原發(fā)性肝細胞小肝癌患者常用治療術式,可有效切除病灶,緩解病情,但對部分患者肝功能改善效果欠佳。故臨床應積極尋找新的治療術式,以改善患者肝功能?;诖?,本研究前瞻性選取我院106例直徑≤3cm原發(fā)性肝細胞小肝癌患者,旨在從肝功能等層面探究超聲引導下經皮射頻消融術(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FA)應用價值。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前瞻性選取我院106例直徑≤3cm原發(fā)性肝細胞小肝癌患者(2017年1月~2021年1月),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PRFA組(n=53)、LH組(n=53)。納入患者均確診為原發(fā)性肝細胞癌;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其中PRFA組男性34例,女性19例,年齡31~78歲,平均(54.58±7.44)歲;體質量指數:18.6~28.1kg/m2,平均(23.35±1.44)kg/m2;LH組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齡30~77歲,平均(52.27±7.53)歲;體質量指數:18.9~27.6kg/m2,平均BMI(23.11±1.47)k g/m2。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LH組接受LH治療,作切口于臍下部位,建立氣腹,行腹部打孔操作,探查腹腔(腹腔鏡下實施),操作孔及輔助孔依照病灶位置建立,并置入腹腔鏡器械,明確病灶情況(位置、大小等),離斷肝臟周圍韌帶(超聲刀),血流阻斷方法依照肝硬化程度、病灶位置而定;離斷肝實質,止血(雙極電凝),復查切緣,確保病灶切除完整,術后常規(guī)行抗炎、保肝、止痛等處理。PRFA組接受PRFA治療,明確病灶情況,選擇適宜皮膚穿刺點,超聲引導下以射頻消融針穿刺于病灶,待到達合適部位后,打開集束電極針,同時進行鎖定,而后對病灶實施射頻消融處理,要求范圍超過病灶邊緣5mm,并依照病灶具體情況行重疊消融處理,若超聲監(jiān)測見病灶回聲增高,直至被高密度影充分覆蓋,病灶內未見明顯血流信號,周圍血管及膽管無損傷,則行退針操作。術后常規(guī)予以對癥支持,包括抗炎、止痛等。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圍術期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②兩組術前、術后7d肝功能指標水平,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③兩組術前、術后7d腫瘤標志物水平,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用SPSS22.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指標 PRFA組術中出血量(41.81±5.62)ml較LH組的(96.37±10.66)ml少,手術時間(57.82±4.56)min、住院時間(2.32±0.39)d均較LH組的(106.54±12.15)min、(4.15±0.63)d短(P<0.05)。
2.2 肝功能指標 術后7d PRFA組ALT、AST水平(43.78±4.18)U/L、(42.53±4.51)U/L均較LH組的(31.44±3.45)U/L、(33.54±3.64)U/L高(P<0.05)。
2.3 腫瘤標志物 術后7 d P R F A 組C E A、A F P 水平(6.5 8±1.2 6)μ g/L、(54.08±6.27)μg/L均較LH組的(8.29±1.13)μg/L、(67.19±9.48)μg/L低(P<0.05)。
近年來,隨著生存環(huán)境惡化、飲食結構改變,致使原發(fā)性肝細胞小肝癌發(fā)病率呈逐年攀升趨勢,且向年輕化趨勢發(fā)展,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3][4]。故臨床應采取有效治療方案,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臨床針對原發(fā)性肝細胞小肝癌患者多以手術治療為主,常見術式如LH等,該術式具有術野清晰、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但對機體產生創(chuàng)傷相對較高,因將較多正常肝組織切除,從而影響患者術后肝功能恢復[5]。PRFA屬物理消融技術產物,主要是在超聲引導下,通過熱效應促使腫瘤發(fā)生變性,從而引起腫瘤細胞壞死,達到治療目的。本研究將PRFA應用于53例直徑≤3cm原發(fā)性肝細胞小肝癌患者,并與同期行LH治療的LH組患者實施對照研究,數據顯示,PRFA組術中出血量較LH組少,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較LH組短(P<0.05),由此可見,與LH治療直徑≤3cm原發(fā)性肝細胞小肝癌患者相比,應用PRFA治療于優(yōu)化圍術期指標方面更具優(yōu)勢。原因分析為超聲引導下,可對腫瘤實際形態(tài)、大小、位置等準確確認,同時可對腫瘤浸潤范圍準確界定,進而為射頻消融術的實施提供可靠參考依據,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且該術式單次毀滅范圍可達3cm左右,操作相對簡單,進而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術后7d PRFA組ALT、AST水平較LH組高(P<0.05),筆者對上述數據分析認為,這與兩種術式操作不同有關,LH通過病癥切除達到治療目的,因將較多正常肝組織切除,從而影響正常肝組織ALT、AST分泌,致使術后ALT、AST水平大幅度降低;而PRFA是通過熱效應引起腫瘤細胞壞死,可避免對正常肝組織造成較大損傷,從而對ALT、AST分泌影響較小,進而有效維持肝功能。
此外,本研究數據還顯示,術后7d PRFA組CEA、AFP水平較LH組低(P<0.05),血清AFP、CEA均屬臨床常用腫瘤標志物指標,其中血清CEA為具備人類胚胎抗原特征酸性糖蛋白,主要分布于機體內胚層細胞分化癌癥細胞表面,于肝癌患者機體中,其水平成過度表達狀態(tài);而血清AFP與肝癌進展關系密切,于正常成年人機體中,其含量極低,于肝癌患者機體內,多呈高表達狀態(tài),通過檢測其水平可反映肝臟受損后細胞修復及再生情況[6]。由此客觀證實,PRFA治療直徑≤3cm原發(fā)性肝細胞小肝癌患者可有效調節(jié)血清CEA、AFP水平,抑制腫瘤細胞生長。
綜上所述,PRFA治療直徑≤3cm原發(fā)性肝細胞小肝癌患者可有效優(yōu)化圍術期指標,維持肝功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