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制度視角下科舉考試的“剛”與“柔”*
      ——以張謇的鄉(xiāng)試會試為例

      2021-01-06 11:04:00龔鄭勇
      關鍵詞:會試鄉(xiāng)試舉人

      龔鄭勇

      (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 初教院,江蘇 南通 226000)

      科舉考試向來被認為“無情如造化,至公若權衡”,考場及閱卷過程被稱譽為“號列東西,兩道文光應射斗;簾分內外,一毫關節(jié)不通風?!盵1]59自創(chuàng)設以來的一千年里,在人才選拔和社會階層的流動層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緩解社會矛盾的“安全閥”。但科舉制度本質上與其他的制度一樣依然是社會關系的投射,在傳統中國的人情社會里,制度剛性的背后依然存在著許多人為的因素。張謇總共參加過6次鄉(xiāng)試(同治九年庚午科、十二年癸酉科、光緒元年乙亥科、二年丙子科、五年己卯科、十一年乙酉科)和5次會試(光緒十二年丙戌科、十五年己丑科、十六年庚寅科、十八年壬辰科、二十年甲午科)[2]25-28,筆者將通過張謇的鄉(xiāng)試與會試經歷,考察這段由普通生員向上層階層流動的過程,從制度層面重新探討科舉制的“剛”與“柔”。

      張謇的前5次鄉(xiāng)試都如同當時江蘇絕大多數的普通士子一樣在南京的江南貢院趕考,只有第6次是參加北京的順天鄉(xiāng)試后成功的。如果考察一下相關的科舉制度因素,或許會發(fā)現前5次失敗與最后1次成功背后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作為一個文化大省,江蘇向來是以人杰地靈而著稱,在科舉方面也不例外,僅有清一代就有產生了49名狀元[3]312-316和2 920名進士[4]290,兩項指標皆列各省之首。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些江蘇科舉成功人士背后的艱辛。參考進士的前提是舉人身份的獲得。根據當時各省舉人的解額分配,“(乾隆九年)于是定順天南、北皿各三十六,中皿改二十取一,貝字百二,夾、旦各四,江南上江四十五,下江六十九,浙江、江西皆九十四,福建八十五,廣東七十二,河南七十一,山東六十九,陜西六十一,山西、四川皆六十,云南五十四,湖北四十八,湖南、廣西皆四十五,貴州三十六?!?、同間,各省輸餉輒數百萬,先后廣中額?!K十八……”[5]3158江南貌似每屆鄉(xiāng)試的舉人名額為114名,僅次于順天府,列第二名。但江南114名舉人名額是江蘇和安徽兩省的總和,江南114名,其中江蘇69名,安徽45名。所以,確切地說,江蘇每屆僅69名舉人學額,在當時各省的排名中列第九,與山東并列。但江蘇與安徽又被劃分在大省行列,《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337“禮部貢舉錄送鄉(xiāng)試”“(康熙)三十年覆準江南浙江錄科額數每中舉人一名,于舊額六十名之外加四十名。三十二年題準各省常平倉捐納監(jiān)生遇鄉(xiāng)試之年,亦與各項監(jiān)生或在順天或在本省一例準其鄉(xiāng)試?!盵6]344“(乾隆九年)議準,直隸、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廣為大省,準其每舉人一名,錄送科舉八十名。……中省,準其每舉人一名,錄送科舉六十名?!∈?,準其每舉人一名,錄送科舉五十名?!盵6]348因此,與這69或后來的87名舉人相對應的是多達80倍甚至超過100倍的候考人員,江蘇舉人的錄取比例之低由此可知。

      艾爾曼根據《江南鄉(xiāng)試錄》列出了江南省鄉(xiāng)試應考人數中考人數[7]136,見表1。

      清季江南省鄉(xiāng)試應考人數與中考人數情況

      不僅如此,江蘇還是一個人口大省,1850年人口達44 155 000,位居全國第一。此后盡管經歷了太平天國戰(zhàn)爭,人口數量下降,但到1953年,人口數依然達47 457 000,僅次于四川、山東[8]331,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太平天國以后江蘇人口一直在迅速恢復的現實。所以,有清一代,雖然江蘇的進士總數達2 920名,列各省之首,但按人口數算,即折合成每百萬人口的進士數,清代江蘇百萬人口的進士數93名,列全國第10名[4]291。這顯然受制于前邊舉人解額的瓶頸限制。

      張謇前五次鄉(xiāng)試時江蘇的確切人口與參考數,現在難于考證,江蘇人口也許雖沒有恢復到太平天國運動之前,但在全國前幾位應該是毫無疑問的,舉人學額僧多粥少的局面毫無疑問也同樣存在著?!医洑v了太平天國之亂,十余年不開考使歷年積壓的士子更多。因此,張謇在江南鄉(xiāng)試的落榜或許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即也未必完全是個人因素造成的。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北京的順天鄉(xiāng)試則相對有利。順天鄉(xiāng)試,除了順天的生員外,凡在監(jiān)貢監(jiān)生亦可參加。《欽定國子監(jiān)志》卷39《生徒五·鄉(xiāng)試》:“凡鄉(xiāng)試前一年……并各省督、撫轉飭州、縣曉諭貢監(jiān)生愿赴京鄉(xiāng)試者,取本籍文結,均于鄉(xiāng)試年二月本生親赍到監(jiān)肄業(yè)?!盵9]391光緒五年,張謇在通州獲得貢生身份后[2]86,便具備了到順天鄉(xiāng)試的資格,這個報考比例顯然要比江南鄉(xiāng)試的競爭程度小得多。順天鄉(xiāng)試,時人認為對于那些能負擔赴順天鄉(xiāng)試的監(jiān)生來說,應該是有利的,因為這些人要在本省中舉是極其困難的,按照鄧承修在光緒八年《極陳科場積弊疏》所言:“即以廣東言之,本省生監(jiān)冗雜,不易取。于是群焉入都”[10]170;且這又不是冒籍,合法的考試程序,《欽定科場條例三》:“各省留京俊秀貢監(jiān)不及回籍起文,而上科應過鄉(xiāng)試有案可稽者,準取具同鄉(xiāng)京官印給錄科。本年新捐貢監(jiān)各生,因試期已迫,難以回籍起文者亦準一體取具同鄉(xiāng)京官印結、同考五人互結收錄?!盵11]705-706

      光緒十一年六月,張謇“國子監(jiān)考到,取第一名,錄取第四名”[12]1004。然后就名正言順地參加順天鄉(xiāng)試。參加順天鄉(xiāng)試,除了享受到制度優(yōu)勢外,更重要的是獲得了翁同龢直接關照的機會。翁張的交往似乎早在張謇作為吳長慶幕僚的時候[13]64-68?!皣颖O(jiān)考到,應順天鄉(xiāng)試。九月十一日,聽錄,中第二。清代鄉(xiāng)人北榜中第二者,順治甲午盛于亮,乾隆庚午方汝謙,至余共三人。房師商城黃編修梅岑(彝年),座師潘尚書(祖蔭)、翁尚書(同龢)、左都御史宗室奎潤、童侍郎華。童,院試座師也。潘、翁二師期許甚至,翁尚書先見余優(yōu)貢試卷,試前,知余寓距其宅不遠,訪余于廟,余一答謝?!盵12]1004此次順天鄉(xiāng)試的四位座師中,至少三位是張謇的伯樂,尤其是試前翁同龢對張謇的親自拜訪,盡管晚年的張謇在其自訂年譜中說得含蓄,但依然讓人遐想。

      按照《欽定科場條例》規(guī)定,“順天鄉(xiāng)試考官的選任是自七月中旬開始,八月初三禮部將三份名單呈獻給皇帝……皇帝根據名單決定選人。八月初六日黎明宣旨以后,被選為考官者要迅速入闈,不得有誤?!盵14]338但事實上,主考官的人選在鄉(xiāng)試年由禮部“咨取各衙門進士出身侍郎以下京堂各官,及吏部考差官引見銜名,分繕清單,開明籍貫、俸次、科名,及曾經出過某省學差,某科、某省典試,某科順天鄉(xiāng)試、會試分房,并應回避省份”[1]99。因此去除應回避的人員外,本科考官的人選大家基本有數的,“主考房官等都在午門聽宣,得到圣旨,便須進院。從前還可回家一次,后來便不許,得到旨意,即時入院。好在誰能得此差,頭一天就可得信,往午門聽宣時,便將鋪蓋衣服等,都預備好?!盵15]68所以翁同龢考前的拜訪確實是意味深長。

      鄉(xiāng)會試需要糊名謄錄,但由于張謇參加的南皿號,所以考生范圍顯然明顯縮小,運作相對方便。1885年農歷九月十二日,張謇在日記中這樣記載,“看榜。……詣禮卿,知出第十二房,房師為商城黃梅岑編修(彝年),見時極道闈中事,知以二十日薦卷,本童侍郎所取中,先定第六,后潘、翁兩尚書以二三場爭之,乃定第二。見潘尚書,至謂‘論學我當北面,徒以一日之長,抗顏為師。一第在子,不足輕重,朝廷得人,殊可賀耳。’聲聞過情,惕然若砭于肌也。奎都憲見時唯唯否否而已。……十三日 見翁尚書,相待尤極拳摯。童侍郎故始冠之年取為生員者?!盵12]230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未來五次會試,由于參考人數甚多,前幾次皆因錯認他人卷而失敗。試想,江南鄉(xiāng)試,按法律最低規(guī)定的80∶1的比例,114名舉人額相對應的有9 120位考生,在9 000余人中辨認出某些關節(jié),難度顯然大得多。

      張謇的舉人夢在順天鄉(xiāng)試得以實現,而在順天鄉(xiāng)試中,張謇既獲得了制度上的優(yōu)惠,更得到了制度外的人情照顧,可謂是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光緒二年十月初七丙子科第四次鄉(xiāng)試落榜后,張謇日記中寫下了“鄉(xiāng)試落卷出,胡令瀛生房批多通套語。大江南北名宿之被斥者豈少,余何人,敢言屈?”[12]93光緒五年己卯科第五次鄉(xiāng)試落榜后的日記“十三日 夜,榜放,被黜?;紝W不修耳,科名奚能重人哉?況余閱世情悉矣,見世之得科名者亦悉矣,退而自處,復何尤耶?”[12]158這樣有怨言的文字在舉人夢圓后再也沒有了。后人有一種為尊者諱的說法,說張謇參加順天鄉(xiāng)試是為了回避孫云錦“移官江寧”[16]78。這實在是一種誤解,《欽定禮部則例》卷89《鄉(xiāng)會試回避》僅提及官員子弟及同族姻親等[9]340。張謇與孫云錦既非子弟也非姻親,不在回避之列,與張謇早年的冒籍案不同,他參加順天鄉(xiāng)試完全是享受合法的政策優(yōu)惠。——當然,前提除了貢生的身份外,還能承擔得起經濟費用。

      張謇對于他五次參加會試受潘祖蔭、翁同龢等人關照的經歷并不諱言。按照他自己的說法,第一次光緒十二年丙戌科,“典試者為錫珍、祁世長、嵩申、孫毓汶?!盵12]238潘、翁二人不在其中,放榜后的四月十三日,翁同龢親自上門安慰,“常熟師來,是日所談皆披肝露膽之言,師可敬也?!盵12]239第二天,“芾卿為吳縣師(潘祖蔭,筆者注)留課其弟仲午,述吳縣意甚勤。顧余勢不能久客京師也,辭焉?!盵12]239

      第二次光緒十五年己丑科會試,“總裁李鴻藻、昆岡、潘祖蔭、廖壽恒”[12]289,而且入場的前一天,“常熟師贈元卷四兩”[12]289,但由于是糊名謄錄制度的存在,畢竟還是不能直接運作,發(fā)生了誤判,事后張謇獲知,“知挑取謄錄四十四名……薦卷為長白熙小舫侍讀麟?!袂埃撜咭晕鯙樽顭o文名,恐余卷之出其房,而以為薦至吳縣則必中,乃熙竟力薦,而斥之自潘,于此益可以安命矣。”[12]291據張孝若說法,“總裁是潘公,他滿意要中我父,那曉得無端的誤中了無錫的孫叔和,當時懊喪得了不得?!盵2]20落榜后,翁同龢依然前來安慰,“常熟師來,意甚肫至?!盵12]291當然,按照會試落榜生可獲“謄錄”資格,“備各館繕寫,積資得邀議敘,下科仍可會試”[1]131,但顯然這與張的鴻鵠志向相比實在是大相徑庭。

      光緒十六年庚寅科第三次會試落榜的原因按其晚年自訂年譜中的說法,“應禮部會試,薦而不中,房考云南高蔚光。高語余,場中誤以陶世鳳卷為余,中會元。”[12]1007不過這個記憶現已被證實部分有誤,因為那一年的會元是夏曾佑,陶是張謇中舉的甲午榜會元[14]480。盡管落榜,但場中考官的人情因素也同樣存在得到了證實。與當年鄉(xiāng)試連連失敗后的怨言一樣,張謇在日記中抱怨道,“十一日 知薦卷出高蔚光房?!?知堂批出孫毓汶。二人素不為清議所齒,得失無傷也?!盵12]307

      到了光緒十八年壬辰科的第四次會試,科舉制度的剛性約束依然有效地阻擊了人情因素。那一年,“會試總裁翁同龢、祁世長、霍穆歡、李端棻。翁固乙酉座師,祁覆試一等師,李國子監(jiān)受知師也。”[12]340這次考試中,人脈優(yōu)勢明顯。日記中詳細作了記載,“蓋常熟師于江蘇卷上堂時,無時不諭同考細心校閱。先得爽秋所薦施啟宇卷,爽秋謂為具體而微,既又疑之,常熟師亦謂非是,尤不喜‘聲氣潛通于宮掖’句。旋四川施某薦劉可毅卷,常熟初亦疑之,既不能確然可信之卷,又施某力謂此似張季直卷,而策問第四篇中有‘歷乎箕子之封’語(翁弢甫云),頗信為曾至朝鮮人語。嘗問爽秋,爽秋以文氣跳蕩辨其非,填榜之先子封請觀其卷,以孟藝及詩(秦字韻)力決其非,常熟嘆為無可如何。拆封時又于紅號知為常州卷也,卒乃見此卷果劉可毅。于是常熟、壽陽及子封亟查余卷,在第三房馮金鑒所。時第一房朱桂卿,第二房爽秋,堂薦之日,江蘇卷進而桂卿病撤堂,則與爽秋鄰房,爽秋屢屬遇江蘇卷須細心,而金鑒吸鴉片之時多,余卷早以詞意寬平斥落矣。常熟以為余卷而置劉卷第一,及見其非,為之垂泣。壽陽亦嘆息不已也。……爽秋來,述闈中事同。”[12]343-344晚年的自訂年譜中,“爽秋為言,闈中總裁房考競覓余卷不得,以武進劉可毅三場策,說朝鮮事獨多,認為余,中會元?!盵12]1008張孝若后來說,“當時場闈中的總裁房考,幾乎沒有一個不尋覓我父的卷子。翁公在江蘇卷子上堂的時候,沒有一刻不告訴同考的人,要細心校閱?!辈⑶覍滋卓赡艿木碜臃磸痛Γ吹揭痪碇杏小皻v箕子之封”才下最終判斷認為這是到過朝鮮的張謇口氣,但拆封后始知他人,但此時已無力回天了[2]20-21?!嘈潘麄兊臄⑹鲆呀浻兴A艨酥屏耍廊豢闯鰢烂C的科場幾乎成了追求個人私利的鬧市了。但盡管如此,傳統科舉考試中的“糊名謄錄”制對于人情因素進行了有效阻擊,哪怕是貴為兩朝帝師、本次會試總裁的翁同龢也只能從某些關節(jié)上運作,不敢直接破壞制度,張謇的狀元夢又被往后推遲了。

      張謇在光緒二十年甲午科終于如愿以償地摘取了狀元的桂冠,讓那些賞識他的人也都松了一口氣。那科會試“總裁李鴻藻、徐郙、汪鳴鑾、楊頤”[12]376。與前幾次落榜后日記的敘述不同,會試第一關過關后,張謇的敘述格外簡單,甚至無情感色彩,“十二日 丑刻聞報,中六十名貢士?!盵12]378甲午科參考人數約為七千余——參加過下一次會試的劉大鵬說,“今科會試通共五千人,長班言,較甲午科會試減二千人”[17]597;共錄取311人[14]480?!笆?謁房師高仲瑊先生(熙喆),山東滕縣人,丙戌進士。薦批:‘一講奧衍,能將末節(jié)一并籠照。中二光焰萬丈,是瓣香于樸山、中子二家者。次三穩(wěn)。二場,首六通四辟,次十色五光。詩鏗鯨舂麗,宏我漢京,余有筆仗?!弊鶐煾哧栂鄧骸笆姿囌遄蔑枬M,次三爽潔,詩葉?!彪S謁李、汪,惟徐、楊不直?!盵12]378但啟功提供了一段令人遐想的內幕交易,“翁同龢曾特別寫信囑咐我曾祖父(——曾任江蘇學政的溥良,筆者注)務必安排好張謇?!H自過問了張謇的前程,這封信現在還在我手中,信上說‘吾從事春官,目迷五色,賢郎其一也。我有要好通家,江南張謇,孝友通達……’過了兩年,到下一次省試時,他和我祖父兩人果然高中,張謇拔得狀元,我祖父考中進士,入翰林。”[18]23-24這說明會試過程也同樣存在著暗箱操作,只不過這次運作得較成功,此后殿試不過是將會試所取的考生重新排名而已,不會淘汰已經中舉的士子。

      邁出最為關鍵的一步后,后面的殿試程序因為沒有了糊名謄錄這兩個最有利于阻止人情關系的環(huán)節(jié),運作明顯方便多了:復試時,“取十名。卷出禮部侍郎志手,初(依憲綱)定十一,常熟師改弟十?!盵12]378殿試時,“閱卷大臣八人,張相國之萬、協揆麟書、李尚書鴻藻、翁尚書同龢、薛尚書允升、唐侍郎景崇、汪侍郎鳴鑾、侍郎志銳?!盵12]1009按照若干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對于此次張謇殿試的說法,張謇殿試試卷首先存在兩個硬傷,空缺一字及抬頭錯誤,收卷的黃思永是翁派人系,補上后直接送翁,按慣例,“向來八大臣閱卷,各以其人之次序,定甲第之次序,所謂‘公同閱定’者,虛語耳。是科翁叔平得張季直卷,必欲置諸第一?!盵19]232-233但本次閱卷大臣的名次是張之萬、麟書、李鴻藻,翁此時排名第四,翁聯合麟書、李鴻藻挑戰(zhàn)張之萬最終成功。文字又見劉禺生《世載堂雜憶》“張謇的幸運”[20]96-97、王伯恭《蜷廬隨筆》[21]33,幾本筆記小說所載的這段科場內幕文字大同小異,說明這是一個廣為流傳的事實,而且王伯恭是以翁同龢、潘祖蔭為師,他的記載更有說服力。

      1917年,張謇在南通重修當年為慶賀他金榜題名的“果然亭”時,將其更名為“適然亭”,自撰一聯,“世間科第與風漢,檻外云山是故人?!盵22]449又題了一段跋語:“余以甲午成進士,州牧邦人擷唐盧肇詩語為果然亭。世間萬事得喪適然耳。丁巳余修此亭,不敢承前意也。適然之事,以適然觀之。適得涪翁書,遂以易榜。”[23]429弦外之音,令人回味。當然,經過6次鄉(xiāng)試和5次會試后的張謇,對于其中的潛規(guī)則早已洞悉,且有疲憊之感,狀元榜公布當日,張謇的日記這樣寫道,“棲門海鳥,本無鐘鼓之心;伏櫪轅駒,久倦風塵之想。一旦予以非分,事類無端矣?!盵12]379

      綜觀6次鄉(xiāng)試和5次會試最終登上狀元巔峰的張謇科舉之路,可以得出這些結論:

      北宋以來科舉考試中實行的“糊名謄錄”制度的存在對于傳統中國普遍存在的人情關系能夠起到一定的阻遏作用。雖然不能從根本上徹底根除人情社會的諸多弊端,但畢竟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張謇前四次會試的失敗,盡管潘祖蔭、翁同龢等人極力關照,但終不能越過糊名謄錄制度直接錄取,只能通過猜測運作,使作弊成本增大。而甲午科會試后的復試、殿試由于缺乏這種程序,則舞弊難度系數明顯降低,所以,鄧承修在光緒八年提出殿試也推行“糊名謄錄”考試制度以防其中的弊端[24]175。(《語冰閣奏議》“殿試請易書以重人才”。)因此,盡管諸如顧炎武批評的那樣,“國家設科之意,本以求才。今之立法,則專以防奸為主,如彌封、謄錄一切之制是也?!盵25]711“今日考試之弊,在乎求才之道不足,而防奸之法有馀。”[25]714但是在一個前現代國家,由于缺乏有效的權力監(jiān)督,如果缺失這一環(huán)節(jié),其后果更為不堪設想。1903年的癸卯科會試,由于取消了謄錄,當時底層的寒門舉子便感慨道,“場中謄錄試卷,亦皆裁撤,考官所閱之卷,即是士子之親筆?!越褚潦?,考官做弊,易如反掌矣。”[17]609何炳棣的研究也同樣表明,即便是在晚清整個吏治腐敗的大環(huán)境下,但整個光緒朝所錄取的進士中,出身于祖宗三代未有一人得過初級科名的生員或其他功名官銜官位的家庭人員依然占總數比在10.3%~36.2%之間[4]146,這在傳統中國缺少公平正義的大環(huán)境下尤其珍貴,這份成績歸功于科舉考試中的“糊名謄錄”制,所以何炳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便是晚清社會,“在寬廣金字塔底部的普通平民雖不易進入頂端,但底層仍有較寬廣的機會結構?!盵4]159科舉隊伍中,盡管有張謇這樣左右逢源者的存在,但依然不能為所欲為?!踔燎貢熣J為科舉制那種“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的做法恰恰就是科舉的“非儒化”即科舉的法家化[26]206-207。這便是科舉制度剛性的一面。

      由于傳統政治實行的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27]8的“利出一孔”的政治原則,將社會一切資源嚴密壟斷,造成了包括知識階層在內的整個社會各階層對于國家權力的絕對依附,所以科舉考試便成為了唯一的龍門之路,按黃宗羲的說法,“其所以程士者,止有科舉一途,雖使豪杰之士若屈原、司馬遷、相如,董仲舒、楊雄之徒,舍是亦無由而進取之,不謂嚴乎哉!”[27]66盡管未來的張謇是以實業(yè)家的身份永載史冊的,但如果沒有科舉功名的頭銜便不可能獲得早期的官股作為啟動資本,也不可能獲得左右逢源的官場人脈網絡。潘祖蔭、翁同龢等人在張謇的科舉之路上的暗中運作,再次證明了無論怎樣嚴密的法律和考試制度,如果缺乏外在有效的監(jiān)督與個體的敬畏之心,它依然存在著可以潛規(guī)則的縫隙,盡管每個人都自以為是為國求賢。相對公平是在科舉考試的初期程序階段,到了高一階段,人為因素疊現出來,平民只能在低端的社會結構鏈處流動,這便是科舉制的軟肋所在。張謇第五次鄉(xiāng)試時,“時近鄉(xiāng)試,有二人送房考薦卷關節(jié),皆謝之”[12]999。與普通士子參考時常見的夾帶小抄等舞弊行為相比,潘、翁等人的行為因沒有直接的把柄痕跡而更隱秘也更惡劣,張謇第四次會試失敗后,按張孝若的說法,考后翁同龢諸人“都將這內中的詳情(——指暗中摸索張試卷的過程,筆者注),告訴我父;外間也傳說都遍了”[2]21。說明他們也知道無把柄授予人而無所顧忌,這是公開的科場密碼,這種查無實據的舞弊更顯惡劣。這再次說明,科舉制依然是整個社會關系和社會制度的縮影,如果整個社會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質的改變,作為理性經濟人的個體對于制度的依附及對于制度漏洞的利用將永遠存在。

      張謇能夠參加6次鄉(xiāng)試和5次會試最終成功的前提除了學問外,更得益于其背后的經濟支撐?,F在每科的具體費用已無法考證,按照約早于張謇半個世紀的諸聯《明齋小識》里的經濟賬,“金陵之行,盤費日增,見昔人舊賬,所用約三、四金耳。予初試時,只加其半,今則非二、三十金,不能行矣。寒士館谷,一年所入幾何,何所持作破浪想也。若童生小考縣試,買結單百二十文,臺凳納卷各百余文,覆試遞增之。院府試又添舟楫之費,及寄寓飯食,每日二百余文,廩生保結,饋一、二錢不等,總核亦在數兩左右?!盵28]諸聯是上海人,與張謇一江之隔,到南京的距離差不多,他已感慨鄉(xiāng)試一次非二三十金不可;1902年,山西舉人劉大鵬之子從山西到陜西參加鄉(xiāng)試(——庚子之亂,山西考棚被焚,鄉(xiāng)試借陜西貢院,筆者注),“費七十金中舉”[17]118。更何況還要六次奔赴北京參考(1次順天鄉(xiāng)試、5次會試)——會試有公車補助姑且不計車旅費,但即便如此,劉大鵬1899年赴京會試的費用依然達“一百余金”[17]89。那么張謇在南京鄉(xiāng)試的費用每次約在二三十至七十兩銀子之間,取保守的五十兩銀子,南京的5次鄉(xiāng)試不少于250兩銀子;北京的1次鄉(xiāng)試,按其自己的說法,“一切用費需七、八十金,殊不資,日來惟有借債。寒士之于科第得失,皆無味如此?!盵29]30至少不少于70兩銀子,這樣鄉(xiāng)試費用不少于320兩銀子。會試一次,按劉大鵬的費用每次100兩銀子計,至少在500兩銀子(事實上,張謇從江蘇到北京的距離要遠大于山西到北京,所以,張謇的花費肯定要超過劉大鵬)。這樣,張謇6次鄉(xiāng)試和5次會試的費用按最保守的算法也在820兩銀子。張謇自己也曾替讀書人算過一筆科舉的經濟賬,“蓋學生入學至早,而稟賦聰強者,自六七歲至成進士、都司,已二十余歲。統計十七八年中,學生所費于修脯、衣食、住房、書籍者,多寡約計每年六十圓,數已逾千,況專門學校在省,大學在京,又有舟車之費乎!”[30]51

      當然張謇的部分費用得之于貴人相助,乙亥科鄉(xiāng)試時,二月二十三日,“吳軍門來,囑應順天試,并有資助征囊之說。……嗟嗟,世風不古,憐才者誰?雖軍門只有虛語,然如此之口惠亦寥寥焉,不重深人感嘆乎!……”二十六日“吳軍門遣翰臣送來朱提百兩”[12]44。1879年通州科試時,“弟與試優(yōu)貢,幸列首選,一切用費,計數十金,皆筱帥所惠。謇素作事,勢不得不資借他人,固可嘆也?!盵29]6己丑科會試前,“獨山禮意周摯,豫支明歲春夏束脩,贐北上之資百番?!盵12]285己丑科會試前,“常熟師贈元卷四兩”[12]289。……這些也算不無小補。

      1899年張謇創(chuàng)辦的大生紗廠,“學徒之長二圓,歷一年者一圓”[31]8按照《東方雜志》公布的1908年6月份金錢時價,龍圓與銀的比在0.734~0.718之間、小龍圓與銀的比在0.642~0.645之間[32],取均值一元約為0.7兩銀計,大生紗廠學徒每月1.4兩銀子,全年17兩銀子。1901年,張謇的通海墾牧公司,爬夫與鏟夫“每人每日工食錢一百二十”,按照當時張謇的《通海墾牧公司集股章程啟》算法,爬夫“共錢二千七百四十三千六百八十 ,合規(guī)銀二千一百九十四兩九錢四分四厘”、鏟夫“需錢九百八十八千二百,合規(guī)銀七百九十兩五錢六分”[33]30??芍?,當時基本上1 250錢為一兩銀,那么墾牧公司民工10天一兩銀子,全年無休不過36兩銀子。

      張謇的6次鄉(xiāng)試與5次會試的至少820兩銀子的費用已遠超本地大多數人經濟收入的數十倍之上,更何況此前還經歷了一場花費至少千兩銀子的冒籍案。所以,傳統社會認為的“(科舉)考試之法,人蓄四書……由是而作狀元、宰相不難,計其本,十金而已”[34]只能是一種單純的美好想象,教育的科層制一直就存在在那里,是由無數或明或暗的金錢鋪就的。古人說,“一財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15]73,證明了經濟在傳統科舉考試中的巨大作用,它不直接出現,卻一直以剛性的方式存在著。1876年,在吳長慶手下任幕僚“月俸二十金”[12]996的張謇依然感到參加科舉考試所帶來的經濟負擔,“因思家況清貧,科第不可必,若竟閑居讀書,誠得矣,奈積逋生計之累吾親何?”[12]71“中間雖試列前茅,僥幸食餼,然債臺又高幾級矣?!盵12]79“筱帥饋百金,云是預支明年者。本不欲之,然歲晚風雪,家況愈難,不得不取以歸去。”[12]98……更何況是普通的寒門學子。到順天參加鄉(xiāng)試,避開本省殘酷的舉人解額之爭,其背后依然是經濟的巨大貢獻。

      總之,科舉制度尤其是其中“糊名謄錄”制度的存在,使其成為了傳統中國社會少有的公平場所;但受整個文化政治制度的影響,其中的不公平不公正因素依然存在,既有制度層面也有人情因素,這使部分長袖者善舞捷足者先登??疾鞆堝赖泥l(xiāng)試、會試經歷,或許只能這樣說,科舉制度尤其是其“糊名謄錄”制度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種“不是最壞的考試制度”。

      猜你喜歡
      會試鄉(xiāng)試舉人
      舉人
      清張志寧嘉慶丁卯科鄉(xiāng)試硃卷檔案
      檔案天地(2022年4期)2022-05-07 22:06:46
      古代科舉考試,哪些情況會延期
      人民論壇(2020年18期)2020-07-23 06:56:52
      明代《會試錄序》的史料價值探析
      明代鄉(xiāng)試副榜及其成效研究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廣鄉(xiāng)試錄》考析
      清朝名醫(yī)葉天士拜師故事
      保健與生活(2018年1期)2018-04-20 03:15:47
      從明朝會試看科舉制
      清代貴州舉人數量考辯
      人民論壇(2016年17期)2016-07-15 17:41:57
      古代“學霸”頭銜
      宁陵县| 兴文县| 保康县| 峨眉山市| 沁水县| 顺义区| 日土县| 额敏县| 通江县| 涟源市| 四川省| 东平县| 宁强县| 苍梧县| 玉树县| 永修县| 郸城县| 错那县| 奎屯市| 红桥区| 黑龙江省| 江永县| 衢州市| 六安市| 庐江县| 武安市| 义乌市| 万安县| 高州市| 高密市| 朔州市| 永新县| 漳平市| 中卫市| 泰安市| 西华县| 鹤峰县| 娄底市| 临安市| 金秀| 安庆市|